分享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hzxg00xsmnp632 2018-11-28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吴昌硕 1908年作 折梅煮茶图

看现在的全国性中国画展,展出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尺幅、满构图、描绘繁复,工笔多,写意少,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画展,实则是工笔画展;也有人说,国展中的中国画已经不像中国画了,更像是宣纸上的油画、素描,过于追求肌理和视觉冲击力,如下图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花鸟画作品《五更月》(216cm×174cm),草堆的那种工细,几乎达到了密集恐惧症的地步,着实下了功夫。如果你拿上面这幅吴昌硕的作品去参展,去掉名字题款,我敢保证,连初选也绝对选不上。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还有下面这幅同样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山水画入展作品《大壑幽深》,尺幅同样巨大:229cm×190cm,那种山石的肌理清晰可见,极具视觉冲击力,但你要说是中国画,很多人打死也不信。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如果你把下面这幅黄秋园的山水画拿去参加现在的国展,估计还没到评委手里,就被第一批助手工作人员丢到了垃圾桶,因为看上去乱糟糟的,一点也不美,完全没有亮点。黄秋园的画据说当年拿去地区一级的展览,评委没有一个看上,何况现在?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跟国展评选的条件有关,国展的入选条件或者说套路无非几个,一是主题题材好,这个不说;二是提倡创新,要有“新意”,有与传统或以前展览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是材料,或者是画法,或者是构图新颖,有冲击力,因为每届展览组织者都想出新成果;三是如果没有创新,就要见画画的功夫;四当然是圈子熟人关系,作为评委的老师,肯定要先评自己的学生和朋友。

而创作一幅画要有所创新何其难?所以很多没有路子的画家就开始琢磨材料,走“技术派”,在“新画法”上想办法,于是抛弃笔墨、宣纸,用各种你根本想不到的材料来弄,最后弄出来的效果还挺好,评委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弄出来的,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技艺呢;大部分则多在细节上做文章,在造型、色彩上、描绘上下功夫,画一棵树的树叶,用它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致细打磨,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来雕琢,画满整个大画幅,不信点不亮你评委的眼睛。

所以国展上除了那些和评委老师风格极像的作品外,其他的多是这种类型。所以有那么多的“高研班”,专门教你如何创作参加国展的作品。

第二个原因是,新生代的中国画画家,100%都是经过早期素描、色彩、造型的严格训练,以西画方法来画画,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他们习惯了素描、油画、水彩,加上画理和观念上深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从艺考到大学,对中国古典文学、书法都不做要求,受这种教育体系出来的画家,你怎么能指望开出“写意”之花呢?很多人转行画中国画,你叫他在宣纸上画,自然而然就画成了素描、油画、水彩,追求肌理,讲究视觉效果,只不过是材料不同而已。“新水墨”之所以兴起,想必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原因,或许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水平的写意画确实很少,不像工笔画的技法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被训练出来,要画好国画的写意画,先得有学问,诗词歌赋文,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储备和学习理解能力,对传统绘画也有扎实的基础,同时最重要的,得有灵性悟性,有特立独行的人格。你看历史上的徐渭、八大、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写意画家,莫不如此;张大千的变法也有代表性,没有他前期的“工”,就没有他后期的“写”,大泼墨泼彩。齐白石算是个例外,他主要靠灵性。而现在很多画家,基本的“童子功”还未练就,就开始“逸笔草草”,上天入地,当然没有高品味高格调。评委老师与其选一幅被人骂的大写意,还不如稳妥地选一幅下了“功夫”的工笔画。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齐白石 荷花

但这样画真的有意义吗?长此以往,难道我们真的就不需要中国写意画吗?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是工笔化或西画化吗?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中国画的精粹所在,强调以书法入画,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具象,讲究神似,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具有直抒胸臆,具有潇洒自然之美,所以一直被中国画家所推崇。那么什么是“写意”呢? “写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意”的传达;第二是绘画语言具有挥洒自如、平淡率真特质。

有人说,工笔也是写意啊,宋画这么美,不也是工笔吗?油画也讲写意呢。没错,诗词歌赋文、雕塑雕刻、版画漆画、剪纸瓷画---任何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是写意的,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有它特定的文化内蕴的,就是宋画的“工”,也不是现在我们这种刻意的“工”,这个就不讨论了。事实上,除了真正的工笔画家,那些评委也好,入了国展拿到了美协会员的画家也好,他们除了参加展览,平常谁还会那样画?谁会没事一幅画磨它一年?大多数画家在展览外,还是在追求那些写意的、或兼工带写的作品,因为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审美习惯,也是中国画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就认识一位这样的北漂画家,花了几十万参加各种“高研班”,每幅创作都经过“导师”指导,精心打磨,每幅画的特点都是“满”“密”“细”“大”,一幅画一般要画三个月以上,有的甚至一二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间他有七幅作品参加了各种国展,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美协,但之后他迅速转身,回到了原来他画得比较舒服自在的写意花鸟画,再也不画那种风格的画了。

中国画要创新,肯定不是越画越细,越画越大,越画越像油画、素描,也不是越画越不像中国画,而是越画越有中国“写意精神”的画。

微言:为什么写意画在国展中不待见?

关良作品

怎样才能画好写意画?著名中国画史学家陈传席认为,首先,古代诗词得学,文言文得会,传统著作得读,书法也得会。写意画家如果不懂书法,永远也画不好,绘画格调也上不去。可以说书法功底有多深,绘画格调才能有多高,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一个都不例外。中国的写意画,如果有所谓捷径的话,那就是练字。对书法和绘画的力气至少应该下得平均,特别是在学习阶段。

有关机构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据我所知,其实还是有好些不错的写意画家,但是他们反而不会参加全国美展,他们觉得参加一两次就可以了,没有太大的热情持续参加。所以美协如果能动员这些优秀的画家来参加画展,真正地画几张好的写意画来引领全国美展的审美导向,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你认为呢?

文/风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