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县古代沿革

 方志荣县 2018-11-28

荣县古代沿革(考证篇)

一、先秦时期

  今荣县地域在上古时代属青阳封国之域。据《史记·黄帝本纪》载:黄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其一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大戴礼·帝系》:青阳降居泜水。查江水就是现在的岷江嘉定水,泜水就是现在的沱江资中水。古时用山川来表示方位,史称江水,其地实际是括有江水之东,与泜水相合;礼称泜水,其地实际是括有泜水之西,与江水相合;而荣县境地又恰在江水、泜水东西之中。明朝荣梨山碑载:荣梨山古为玄嚣岩。玄嚣就是青阳。《蜀中名胜记》载: “予考诸传记所载,荣虽山谷间实为郡国一都会。青阳门记云,荣州有青阳洞,以少昊国在其北门,今正临之故名”。青阳洞在今县城金碧崖。唐朝司马贞注《史记》,也说青阳的封国在蜀。古时蜀郡和犍为郡境内,凡是江水及泜水经过的地方,除荣县外,没有取过青阳名称的,经考证,荣县境地属古时青阳封国

      之后,相传荣地为古夜郎国,《太平寰宇记》云:“荣州,和义郡,今理旭川县,禹贡梁州之域,古夜郎之国”。结鼓(竹王)夜郎出生于此,《太平寰宇记》云:“旭川县…竹王庙,蜀记云:昔有女人于溪浣纱,有大竹流水而触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为王,因以竹为姓,汉武使唐蒙伐牂牱斩竹王,有此故,故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岁必祀之,不尔为人患”。清乾隆本《荣县志》记载:“汉竹王祠在东门外河岸,祀夜郎王竹多同”。
  夏禹时期,荣地属九州岛梁州之域。西周时期,荣地为荣公封国。因荣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列十臣,有盛德留周,赐土于此。厉王时,荣公后裔夷公,列为卿士
。城南十里有夷公墓。

  
  注:
出自民国《荣县志》沿革。

  
明代《蜀中广记》云:“荣县,周十乱荣公之采地,其后夷公之墓在焉”,清乾隆《荣县志》云:“荣地…后周佐武王有天下,名在十臣列…公名不载经传,相传公盛德留周,此其封国。厉王时其裔荣夷公,入为卿士”。嘉庆《荣县志》:“荣夷公墓,县南十里”。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使司马错灭蜀,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以张若为蜀守,荣地属秦蜀郡南安县(治所在今乐山市)。《华阳国志•蜀志》: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开西南夷,分巴、蜀二郡置犍为郡(郡治设今宜宾市)。南安县属犍为郡。

平帝元始四年(4),改犍为郡曰西顺,荣地属焉。王莽败亡,旋复旧名。《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分界郡国所属,罢、置、改易,天下多事,吏不能纪。《汉书·地理志》: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开。莽曰西顺。

  献帝建安八年(203),刘璋分犍为置江阳郡。《华阳国志·蜀志》:“江阳郡,本犍为枝江都尉,建安八年置郡。汉安程徵、石谦白州牧刘璋,求立郡。璋听之,以都尉广汉成存为太守。”公井(今贡井)属江阳郡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分南安县东部置冶官县,县境属冶官县。齐东昏候永元二年(500)冶官县废。

  齐永元三年(501),侨置南安郡于今来牟镇
,隋初废南安郡。

  1、冶官县(414-500)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因荣地铁山产铁,分南安县东部置冶官县
。荣地属犍为郡冶官县。治所在今双古镇。齐东昏候永元二年(500)冶官县废

  2、南安郡(501-581)

  齐永元三年(501),侨置南安郡
于今来牟镇,隋初废南安郡

  注:
《元和郡县志》:“荣州,公井县,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

  
《通典》州郡六:“荣州,今理旭川县。汉属犍为郡,后汉、晋、宋皆因之。齐置南安郡。”《文献通考》亦引用之。《四川通志》卷二十七-古迹:“今有赖牟镇,旧传即古南安县址也”。《大清一统志》:“南安废郡在荣县西”。

  
《宋书》:“ 犍为,领县五。 冶官令,晋安帝义熙十年立。”

  
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咨官县,中下,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太平寰宇记》:“荣州┈资官县,西北九十里,拥思水在县西二十里”。与双古镇合。
  齐东昏候永元二年(500)冶官县废”引自2004年版《犍为县志》政区·金石井镇。

  
《南齐书》州郡志:秦州南安郡辖3县,益州南安郡辖5县。查1982年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集》,两者实为一地,位于今四川剑阁,由于当时战乱,先后属秦州、益州。荣地为侨置南安郡,以安抚南安郡流民。

  
隋初,全国取消郡,南安郡废。

  三、隋代

  隋代以来,先后设立大牢县和咨官县。

  1、大牢县(593-618)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设大牢镇。开皇十三年(593),升大牢镇为大牢县(因县界有大牢溪而名)。时县境大部属大牢,隶属资州(后名资阳郡)。大牢县治地今旭阳镇


  2、咨官县(615-618)

  隋大业十一年(615)置咨官县(原冶官县,冶误为咨)
,属犍为郡。时县境西南属咨官县,治所仍在双古。

  注:
《通典》"旭川,汉南安县地。隋置大牢县,贞观初改之"。《太平寰宇记》:“旭川县: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

  
②《隋书地理志考证》:引《元和志》,咨官县,大业十一年置,属犍为郡,隋后误以“冶”为“咨”也。

四、唐代

  荣州( 618-742)—和义郡(742-758) —荣州(758-907)


  武德元年(618),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置荣州,以荣德山为名,升公井镇为公井县,以为州治,荣州隶益州总管府。三年(620),隶泸州总管府。七年(624),隶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析大牢县置旭川县,旭川县治今旭阳镇,大牢县治五通桥金山寺。析威远县置婆日、至如二县。二年(628),割泸州隆越县来属。六年(632),移州治于大牢县,割嘉州咨官县来属。八年(634),割泸州和义县来属,省婆日、至如、隆越三县入威远县。永徽二年(651),移州治于旭川县。今县城始为州县共署地。

  唐神龙中(705-707),置罗水县,割隶云州。景龙二年(708),云州废,罗水、云川、胡连三县省入大牢县。

  天宝元年(742),改荣州为和义郡,以和义县为名,改大牢县为应灵县。十三年,和义郡领旭川、应灵、咨官、威远、和义、公井六县,治旭川县。至德元年(756),隶剑南道节度使。二年,隶东川节度使。

  乾元元年(758),复为荣州。广德二年(764),隶东西川节度使。大历元年(766),隶西川节度使。元和元年(806),复割隶东川节度使。天佑三年(906),割隶山南西道利阆节度使。

  1、大牢县(618-627)—旭川县(627-907)

  贞观元年(627),析大牢县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治旭川(今旭阳镇)
,大牢县迁治太平镇(今五通桥金山寺),隶荣州。永徽二年(651),自大牢县移州治于此。天宝元年,隶和义郡,为郡治。乾元元年(758),复隶荣州,为州治

  2、大牢县( 627-742)—应灵县(742-907)

  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县。贞观元年(627),析大牢县置旭川县,旭川县治旭川(今旭阳镇),大牢县迁治太平镇(今五通桥金山寺),隶荣州
。贞观六年,自公井县移州治于此。永徽二年(651),又移州治于旭川县。景龙二年(708),以废云州罗水、云川、胡连三县省入大牢县。天宝元年,以县名不吉,改为应灵县,因应灵水为名

  附旧州:云州(神龙中-708)
。神龙中,割荣州罗水、戎州云川、胡连县置云州,取云川县首字为名,治罗水县,隶泸州都督府。景龙二年(708),州废,罗水、云川、胡连三县省入荣州大牢县。

  附旧县1:罗水县(神龙中-708)。神龙中,析荣州置罗水县,以罗水为名,治罗水(今宜宾合什镇)
,隶云州,为州治。景龙二年(708),州废,省入荣州大牢县。

  附旧县2:云川县(神龙中-708)。神龙中,析戎州置云川县,以云川为名,治云川(今河口镇)
,隶云州。景龙二年,州废,省入荣州大牢县。

  附旧县3:胡连县(神龙中-708)。神龙中,析戎州置胡连县,以蛮獠部落为名,治胡连城(今荣县金花乡)(11),隶云州。景龙二年,州废,省入荣州大牢县。

  3、咨官县(618-唐末期)—资官县(唐末期-907)

  武德元年(618),咨官县属嘉州(12),治所仍在今双古。贞观六年(632)改属荣州。永徽二年(651),荣州治所由大牢迁旭川。唐末期,以其有盐有铁、经济繁荣,名称更为资官县(14)。

  4、威远县(618-907)

  本隋资阳郡旧县,治威远镇(今威远县城)。唐武德元年,隶荣州(15)。贞观元年,析置婆日、至如二县。八年,省婆日、至如、隆越三县来属(16)。

  附旧县1:婆日县(627-634)。贞观元年,析威远县置婆日县,治婆日市(今威远县新场镇)(17),隶荣州。八年,省入威远县。

  附旧县2:至如县(627-634)。贞观元年,析威远县置至如县,治至如城(今界牌镇)(18),隶荣州。八年,省入威远县。

  附旧县3:隆越县(628-634)。贞观二年,析泸州和义县置隆越县,治隆越城(今自流井) (19),割隶荣州。八年,省入威远县。元和十三年,复割其地还属和义县。

  5、和义县(618-907)

  本隋泸川郡旧县(20),武德元年,治和义城(今富顺县牛佛镇)(21),隶泸州。贞观二年,析置隆越县。八年,和义县割隶荣州。天宝元年,隶和义郡。元和十三年,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移治隆越城(22)。

  6、公井县(618-907)

  武德元年,析威远县置公井县(23),治公井镇(今自贡市贡井区),故以为名,隶荣州,为州治。贞观六年,移州治于大牢县。

  注:
荣州”之内容及备注,参考《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剑南道泸川郡都督府。

  
《旧唐志》成都府序作“二年”,今依《旧唐志》荣州、《新唐志》荣州。

  
《太平寰宇记》荣州旭川县: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贞观初于此立旭川县。《通典》荣州:旭川,隋置大牢县,贞观初改之。

  
《太平寰宇记》荣州:今理旭川县,永徽二年移州治于旭川,天宝元年改为和义郡,乾元元年复为荣州。

  
《太平寰宇记》荣州:唐武德元年置荣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永徽二年移州治于旭川。应灵县,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县,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

  
《新唐书》荣州:应灵,景龙二年省云州及罗水、云川、胡连三县入焉。

  
《舆地广记》荣州应宁[灵]县:天宝元年更名,有应灵山、应灵水。

  
史志不载此云州始置年代,可知其存在时间甚短。河东道有云州,永淳元年始废,则此云州之置,不早于永淳元年。今姑推定此云州始置于神龙年间。民国本《荣县志》沿革:“云州及罗水、云川、胡连三县盖唐初暂设之羁縻州也,地当今宜宾北境及野客山一带”

  
《纪要》嘉定州荣县:“罗水废县,在县南。” 合什镇有越溪河,今姑以名推定为宜宾合什镇。

  
按周边有沙溪河水系,今姑推定为河口镇。

  (11)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卷二:“(前蜀)天汉元年,戎州界獠胡连等反。”胡连,当是獠人部落名,与唐之胡连县有关,唐时居戎州与荣州交界处。依地理形势,今姑推定胡连县于今荣县金花乡。

  (12)《元和郡县志》荣州:“咨官县,中下。……武德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

  
(14)《通典》(成书于801年)、《元和郡县志》(成书于813年)仍书“咨官”,《旧唐书》(成书于945年)、《新唐书》(成书于1060年)已称“资官”,推定其更名为唐代末期。

  (15)《元和郡县志》荣州:威远县,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德元年,改属荣州。

  (16)《新唐书》荣州:威远,贞观元年析置婆日、至如二县。八年省婆日、至如、隆越入焉。

  (17)《舆地纪胜》荣州:“婆日市:古城在(威远)县西北五十五里。”“婆日市故城:在县西北五十里。”今依地理形势推定。

  (18)《读史方舆纪要》嘉定州威远县:“至如废县,亦在县东南。”今依地理形势推定。

  (19)《太平寰宇记》泸州:“贞观二年,置隆越县,入荣州。”然不载隆越县所从出,今据地理形势推定。见注22。

  (20)《隋志》泸川郡不载和义县,按《元和志》和义县:“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据补。

  (21)《元和志》荣州和义县:“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今依地理形势推定于富顺县牛佛镇。《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229页定于今富顺县仙市镇,《历史地名》第1574页以为在今威远县东北,皆距荣州太近,不取。

  (22)《唐会要》卷71:“荣州和义县,元和十三年五月,东川节度使李逢吉请移于旧县界址,以便水陆贸迁。从之。”《舆地纪胜》荣州引《图经》:“在州东一百里。”按此前和义县未曾移治,所谓“旧县”盖指旧隆越县,今定于自贡市自流井区。《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230页定于今内江市沱江乡,《历史地名》第1574页拟于今自贡市东河家场(今何家镇),皆距荣州太远,不取。

  (23)史志不载公井县所从出,今据地理形势补。

  五、宋代

  荣州(965-1233)—绍熙府(1233-1258)

  五代、前后蜀,州、县沿袭唐制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蜀主孟昶降宋。五年(967),和义县并入威远县。荣州辖旭川、公井、威远、资官、应灵5县。太平兴国四年(979),荣州隶属剑南东道。太宗端拱二年(989),荣州隶属东川路。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全国设15路,荣州隶属峡路。咸平四年(1001),荣州隶属梓州路。英宗治平四年(1067),因旭字与神宗名同,避讳,以境内有荣德山,改旭川县为荣德县。神宗熙宁四年(1071),公井县并入荣德县。元丰年间(1078-1085)前,资官县迁移到今新桥镇一带⑤。重和元年(1118),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荣州属之。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荣州为绍熙府,治所设荣德县,辖荣德、资官、应灵、威远4县。端平三年(1236年),绍熙府由荣德县侨治鸿鹤镇,据险以守,荣德县废⑧。宝佑六年(1258)后,废绍熙府,其地并入犍为县

  1、旭川县(965-1067)—荣德县(1067-1236)

  2、威远县(965-1258后)

  3、应灵县(965-1258后)

  4、资官县(965-1258后)

  废县1、公井县(965-1071)

  废县2、和义县(965-967)

  注:
《新五代史》职方考:前后蜀有荣州,荣仍唐制。

  
《太平寰宇记》荣州-威远:“废和义县,皇朝乾德五年,废入威远县”。

  
《元丰九域志》荣州:“治平四年改旭川县为荣德”。《舆地纪胜》荣州-荣德县:“与神宗御名同,改旭川县曰荣德”。

  
《元丰九域志》荣州:“熙宁四年,省公井县为镇入荣德” 。

  
⑤《元丰九域志》记载:资官,州西南七十五里,四乡,石梯、赖牟、永吉三镇。

《宋史全文》理宗本纪:“绍定六年…二月丁亥…诏荣州升为绍熙府”。

  
《方舆网刊》36期“中国历史上因帝王而升格的政区”载:“绍熙府,端平三年,徙治鸿鹤镇”。

  
《宋史》荣州:“端平三年,荣德县废”。

  ⑨《宋史》荣州:“端平三年,择地侨治。宝佑后废”。元·卜兰奚《嘉定路便民情事迹记》:绍熙府在昔二州四县,自归职方,统隶犍为。

  
六、元代

  绍熙军民宣抚司(1338-1340)—绍熙路(1341-1357)

  至元四年(1338),设绍熙军民宣抚司,治荣州。辖资、普、昌、隆4下州及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5下县与巡检司13处。至元六年(1340),撤绍熙军民宣抚司
。至正初(1341),设绍熙路,置绍熙路总管府,辖营(荣)怀、威远、资官、应灵四县,治所在荣怀县(今荣县城),绍熙路辖地与绍熙军民宣抚司相同。  
    元初,州县俱废。元天历间(1328-1330),设荣州及营(荣)怀、威远、资官、应灵四县,隶属嘉定府路。至元四年(1338),隶属绍熙军民宣抚司。至正间,改营(荣)怀县为荣德县。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攻重庆破成都,占据全蜀,荣城陷。

  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仍置荣州
。夏开熙六年(1371),明升投降明朝,夏亡。废荣州和资官、应灵2县。南宋到夏亡期间,资官县迁移到今犍为金石井⑥。

  1、荣州[天历间(1328-1330)-至正初(1341)]—绍熙路总管府[至正初(1341)到至正十七年(1357)]

  2、营(荣)怀县[天历间(1328-1330)-至正间]—荣德县(至正间-1357)

  3、威远县[天历间(1328-1330)-1357]

  4、资官县[天历间(1328-1330)-1357]

  5、应灵县[天历间(1328-1330)-1357]

  注:
《元史》百官志:“ 绍熙军民宣抚司。至元四年…奏准置绍熙等处军民宣抚司…所隶资、普、昌、隆下州四处,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下县五处,巡检司一十三处,各设官如制。又置都总使司,命御史大夫脱脱兼都总使,治书侍御史吉当普为副都总使。至元六年…遂罢绍熙军民宣抚司。”

  
《新元史》记:“绍熙路。宋绍熙府,元初废。至正初,置绍熙路总管府。领县四:营怀、威远、资官、应灵”。《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释“绍熙路”:“元至正初设,治所在荣怀县(今四川荣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荣县、威远二县及自贡、乐山、井研等市县部分地。明玉珍时改为荣州。”

  
元•卜兰奚《嘉定路便民情事迹记》载:“绍熙府在昔二州四县,自归职方,统隶犍为。天历间,民入蜀,菜田耕垦殆尽,户口益繁,斗讼日增,公(塔海)建言:可立荣州。蜀省如请,移咨中书,会臬司按临至县,亦以为便。”《纲鉴易知录》:“元元统元年,冬十月,封撒敦荣王”。既封有荣王,则有荣州。《元史》记绍熙军民宣抚司下无荣州及下县,为宣抚司治荣州,故不载。今据二书补。

  
《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荣怀县,路(州)治,惠宗至正时改荣德县置”。

  
民国本《荣县志》沿革:“明玉珍时仍荣州”。

⑥《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资官废县县西南百二十里。位置大体在今犍为金石井一带,现仍有零星遗迹,镇有古建筑咨官庙。

  
七、明代

  荣州(1373-1376)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元代嘉定路改为嘉定府,威远县并入荣县,隶属嘉定府。六年(1373),复置荣州、威远县
,隶属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降嘉定府为嘉定州、降荣州为荣县,荣县隶属嘉定州。次年五月,威远并入荣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威远县,隶属嘉定州

  1、荣县(1371-1644)

  2、威远县(1373-1377、1380-1644)

  注:
《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 荣州、迂[威]远、浦[蒲]江、舟[丹]棱隶嘉定府。《明一统志》嘉定州:“洪武初仍为州后改为县”。

  
《四川通志》嘉定州:“威远县,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属嘉定州”。《明史》地理志:“嘉定州。荣,州东。本荣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为县。威远,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荣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此二书关于荣县和威远县的记载有不同之处,今据二书嘉定州条目推定明代关于荣州之沿革。

  八、清代

  清初如明制。清康熙六年(1667),废威远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1674),复设威远,不久被吴三桂占领。康熙十八年(1679),恢复威远。康熙二十年(1681),威远并入荣县。雍正六年(1728),复设威远。雍正十二年(1734),嘉定州升为府


  宣统三年(1911),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荣县于9月25日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成为全国第一个摆脱清王朝统治的县。

  注:
出自光绪本、民国本《荣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