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李鸿章的女儿,年轻貌美却嫁给一个落魄的老头子,一生悲剧却养出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

 369蓝田书院 2018-11-28

李鸿章是人尽皆知的晚清名臣,他的一生让人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

也有人指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经视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更被德国的一位大臣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具有超强影响力的人物 ,却做了一件让任何人都难以理解的一件事——他将自己年纪轻轻的女儿,嫁给了四十多岁的老鳏夫。

年轻貌美、家世显赫却嫁给落魄老鳏夫

李鸿章有两个女儿,对女儿们,他是百般疼爱,并加以培养。到哪都把女儿们带在身边,教她们读书,摒弃古代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

尤其是小女儿李菊耦,更得李鸿章青眼。

李菊耦又名李经璹,是李鸿章的妾侍赵小莲所生。

她长相清秀,聪明异常,又精通文墨,甚至经常帮李鸿章整理文件和材料。

如此气质不俗又家世显赫,难怪李菊耦成为当时京津一带有名的才女。

女儿气质好、长相佳,父亲挑女婿自然挑花了眼,导致小女儿24岁时还没有出嫁,在当时来说,这算是老姑娘了。

但李鸿章根本不屑,他将这个掌上明珠精心培养,直到遇到了张佩纶。

张佩纶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刚开始只是一名家庭教师,虽说有几分才名,可与李菊耦的悬殊也太大了。

不知李鸿章是怎么想的,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把女儿嫁给他。

这个乘龙快婿,当时已经40岁,且已克死二妻,先不说这样的婚姻世人躲之唯恐不及,单论李鸿章的小女儿,当时才24岁,16岁的年龄差异,以及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一个人,你却把女儿许配于他,是何原因?

夫人赵小莲哭啼埋怨,李鸿章说了句:“你不懂,这事已定,不要再说了。”

言毕,李鸿章拂袖而去。

李菊耦走到母亲面前,劝慰说:“父亲朝堂声威正盛,树大难免招风,清流党人沽名钓誉,以弹劾高官为荣。张佩纶是清流党领袖,虽罢官,声名犹在,此时将他拉李门,正是时机。母亲不要为我担忧。张身怀才学,女儿亦爱之。”

赵夫人将菊耦拉入怀中,悠悠凄凄的说:“儿啊,怨只怨儿生在侯门相府,命不由已啊……”

李菊耦与母亲赵小莲的合照

匆匆落幕的才子佳人“恩爱”故事

张佩纶与李菊耦婚事,名噪一时,有才子佳人说,有政治联姻说。

才子佳人说是以张佩纶的日记为依据,里面记录了大量夫唱妇随,谈诗论经的故事。

可这些日记出自张佩纶之手,仅能证明佩纶对婚事的态度,却不可察菊耦内心。

况且,文人之笔向来不可信,名文人的笔下之言,更甚之。

倒是民间有副对联,虽恶毒了些,倒有些意思,读者们不妨品一品——

“养老女,嫁幼樵,李鸿章无分老幼;

辞西席,就东床,张佩纶不是东西”。

尽管嘲讽如潮,李鸿章却丝毫不动摇自己的决定。

世人哪知,这场看上去极不般配的婚姻,实则是李合肥的神机妙算!

在朝堂这盘棋上,李鸿章是当之无愧的高手。他精于算计,善长权谋,攻于平衡,有着一套完善的战略。

后世人皆佩服曾国藩的进退维谷。其实,李鸿章的官场之术,并不在曾国藩之下。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避清廷忌讳,上奏力主解散湘军,自己解甲归田。

湘军解散,而湘鄂一带余匪未灭。

这种自折羽翼的权谋,实为有损国利。

倒是李鸿章看透时局,上书朝廷言名利害,保留了自己的捻军,在剿匪安境上,屡立奇功。

这种毒辣的眼光,在攻买人心之上,也有独到之处。

李鸿章知道,像张佩纶这样的人,只有在最失意,最落魄的时候,才有可能将其收入羽下。

那么,张佩纶有什么资本让李鸿章拉拢呢?

一,士大夫名望;二,清流党的身份。

张佩纶是以文章上位的饱学之士,奉行儒家的忠信风气,一身傲骨,性格冷硬,以弹劾百官而闻名朝堂。

其实,这是得罪人的苦活,是最高领袖驾驭群臣的一把小刀。

最高领袖想修理哪个大臣的时候,便会借着言官御史的奏折来做文章,或小惩,或警戒,或灭之,都掌握在领导那里。

所谓诤臣,不过是领导的工具和要留名青史的幌子而已。

看透这层意思,诤臣在官场才有出路。

然而,张佩纶是不精于此道的人。

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导致他在朝廷需要他的时候,他就是把钢刀,当朝廷不需要时,他就被收入库府。

这样角色,常常都是悲剧,可悲剧也恰恰使他们有时间攻于诗书,成就他们的文学之名。

张佩纶正是这样的角色,毫无例外的拥有了名士加诤臣的身份。这让李鸿章决定将其收入阵营,完成拉拢瓦解清流党的意图。

对于这门婚事,张佩纶是十分满意的。

不说李菊耦的显赫家世,单说她本身,也是当世才女。

据说,李菊耦在凭吊马尾之役的两首诗中写道,“论才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这两句诗被张佩纶读到,竟感动得痛哭流涕,从此他引李菊耦为自己的知音。

可李菊耦呢?她毕竟是显贵之女,真能看上这么个老头子?

可是,看不上,又能怎么办呢?

婚初,张佩纶赋闲,李菊耦认真的同这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丈夫演了一把才子佳人的故事。

两个人谈经论诗,品琴下棋。时不时在人前秀恩爱。给人一种美满的错觉。

就如前文所说,张佩纶在自己的日记中屡次写到李菊耦,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感受张李二人浓厚的幸福秀。

有人因此把张佩纶、李菊耦与赵明诚与李清照比拟,但这种比拟实为笑话。

因为这种“恩爱”的日子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很快,这场秀就结束了,一切复归为残酷的现实。

而李菊耦此后一生的命运,正应了其母赵夫人的担心,堪称悲剧。

张佩纶晚年在官场失意者多,得意时少,脾气与日俱增,终日寄情于酒,抑郁成病,撒手人寰,终年五十五岁。

时年,李菊耦37岁守寡,带着七岁的儿子,两岁的女儿,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李菊耦与女儿张茂渊、儿子张志沂

母亲呕心沥血,儿子纨绔混账

张佩纶死后,李菊耦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张志沂身上。

也是,那个年代,讲究的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李菊耦除了儿子,还能指望谁呢?

可张志沂着实不争气。

小时候做功课,每天都要做到深夜,还时常完不成,气得李菊耦拿着小竹鞭抽手打背,罚跪督促。

久而久之,李菊耦也认命了——这个儿子,丝毫没有继承父母的才学,并非可教之才。

成不了才,也要成人。

在李菊耦的计划里,既然儿子不是光耀门楣之才,至少不能让他变成败家之子吧。

有那么多富家子弟将祖业败光的例子摆在李菊耦眼前,李菊耦想到此,便会心惊胆寒。

深深的危机感盘旋在她心中。

怀着对未来深深的危机感,李菊耦在生活中越来越精打细算。

由相门千金的不问世事,到油盐酱醋茶,她事事关心,巨细体察,甚至为了节省几文钱草纸而与下人大动肝火,体面扫地。

外人一定认为,李菊耦经济拮据了。其实不然,李菊耦的嫁妆非常丰厚,她的恐惧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慌。

李菊耦盘算过,只要张志沂循规守矩的过生活,她的嫁妆,张家的祖业足以保证儿子一生富贵无余。

可惜,知子莫若母,李菊耦怕啥来啥,张志沂用一生来证明母亲的英明,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尽其一生只做一件事,败家!

李菊耦费尽心机的想维持住张家的门楣不倒,终不过是黄梁一梦,正如她的婚姻一样,这一切都是她左右不了东西。

李菊耦为了延续张家的体面,呕心沥血,换来的却是一个黑色幽默。

儿子张志沂一生抽鸦片、嫖妓女、娶姨太太,坐吃山空,纯粹依仗着母亲的计算周到,让他一生不缺钱。

他不缺钱,却缺心。辜负母亲的期望,囚禁女儿的自由。

这个可怜的女儿,还是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求学时,读的是贵族高中。在这样的中学里,她竟然一件破袄子穿好几年,还不敢要求新衣服。

更惨的是,父亲张志沂还曾囚禁了她整整一年,中间差点病死在房中,后来奇迹般好了,翻墙逃了出来,才有命在。

就这么个混账人,还不愁吃喝过了一辈子。

后来,钱花完了,社会也变了,1949年一到,张志沂成了穷人。没穷多久,1953年,张志沂离世。

他这一生,竟是丝毫没有委屈自己,全按着自己的想法而活。

张志沂的命好,归功于有个好母亲。

可他的母亲,却被他逼得心理病态!

养出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

晚年的李菊耦,脾气冷傲,与外界联系极少,被亲戚视为怪人。

她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女儿张茂渊。

说来奇怪,张家的才气竟都集中在女性后人的身上,一丝一毫也没分给张家男子。

女儿张茂渊也是满腹才情,她被侄女张爱玲经常写在自己的作品,就是书中经常提到的姑姑。

从张爱玲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茂渊是个冷默、无情、自私、世俗女人。

女儿的这种品行,李菊耦是负有绝对责任的。但,她也是受害者。

时代变革,豪门沉浮,岂是一个女子所能左右。

她唯有沉默。

沉默久了,也就成了冷漠。

李菊耦冷漠,传递到后辈身上,就成了性格缺陷。

儿子张志沂且不说,只说女儿、孙女。

张茂渊,大半生独身而过,晚年才与初恋情人结婚,终没留下传人。

张爱玲虽在文学上斩获成功,但与世人格格不入。晚年客死美国,七日后方为人知。

以世俗的眼光看,李菊耦所生一这脉,三世而绝。

所幸张爱玲的才情为这一脉撑起一道华丽的光,让世人牢记!

张爱玲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她笔下生香,写尽了世间爱情。

作家陈克华曾说,“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更是堪称经典。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如此深刻的语言也揭示了当时传统与现代交融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令人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