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商与芜湖

 洁洁赢 2018-11-28
“芜湖是一座饱含徽文化灵秀之气的美丽江城”,这是《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报告》中关于芜湖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徽州和芜湖的关系。芜湖与浙江都是徽商从事经商活动的起点,而芜湖更是徽商连接外界走向全国的跳板。
徽商是明清时期活跃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商业群体,其发育形成在号称“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与庄园”的徽州。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徽州人迫于生计,以商代耕,走上了从商之路。由于徽商勤劳、节俭、讲究诚信、善于经营,很快在商界名声鹊起,形成“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市”、“无徽不成镇”的局面。徽商走向全国的重要古道主要有两条,即徽杭(州)古道和徽扬(州)古道,而芜湖则是徽扬古道上的枢纽城市。
古代的徽商推动了芜湖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使芜湖对徽州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1995年出版的《歙县志》记载:歙县人“他们都会说两套话,一套是方言,用于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另一套近似芜湖话的‘普通话’,用于与外地人交谈”。
芜湖是皖南门户
芜湖和徽州两地间距离不足二百公里,其间虽然有山岭阻隔,但自古就有大道相通,交通并不困难。在古代,芜湖有两条通往徽州的道路。一条是从芜湖沿西津河(水阳江)乘船至宁国河沥溪,然后登岸南行,越丛山关,入绩溪达歙县;另一条是从芜湖沿徽水(青弋江)乘船至泾县,然后登岸南行,经旌德,越新岭关,入绩溪达歙县。
《橙阳散记》中记述了清代歙县一位叫江有容,他的父亲在芜湖经营小本生意,由于年老体弱多病,须回家疗养。因无钱雇车搭船。于是有容背着父亲步行回家,十余日便到达歙县。一个文弱书生背负其父,步行十余日便从芜湖回到歙县,可见两地距离之近。徽州人到芜湖这么近的地方谋生,无论对在家乡徽州的亲人,还是对外出经商的游子来说,心理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徽商到达芜湖后,上可至川、鄂、赣,下可达苏、沪;经运河可达扬州、北京。芜湖既是徽商从事江上贸易的理想天地,也是他们远处经商的跳板。一旦事业上立了足,便可以芜湖为基地,进一步向长江上、下游发展,赢利四方;万一失利也便于返回故乡,不致坐困他乡。明代著名戏曲家、抗倭名将、徽州人汪道昆说:“吾乡去芜阴(芜湖)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
徽商涌来市声若潮
大量徽商涌来芜湖,是与芜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分不开的。明清以前,芜湖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和交通隘口,就小有名气。明清时期至近代,已成为全国商贸都市和手工业生产中心之一,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芜湖作为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进入定型和成熟时期。
自宋以来,芜湖以其优越的交通位置,商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繁荣的程度与日俱增,城区也不断扩大。自南关至浮桥,是米行的集中区,谓之南市。江口一带,米、木商及行商聚集。碾米业集中于大小砻坊。著名的“芜钢”及三刀分布在城内西北部的掌子巷、铁石墩、桑枣园及城外的西湖池、石桥巷等地。从县治前,由薪市街,出弼赋门,也即沿着青弋江北岸向西直至江口,是“十里长街”。这里商家众多,行业、货物琳琅满目,集中了“北连牛渚,历淮阳而达燕蓟”“西接秋浦,为荆、囊、闽、粤”的财货。其繁荣程度可以称为是芜湖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芜湖城市的经济形态已表现出从封建的自给自足状态,进入到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一幼小的萌芽,还没有占据芜湖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但足以说明芜湖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生产经济形态地区之一,尤其是浆染业的发展和十里长街的形成。嘉庆《芜湖县志》描述当时商业繁忙景象是“肩摩轂击”,“市声若潮,至夕不休”,民国《芜湖县志》描绘为“城中外,市廛鳞次,文采布帛鱼盐襁至而辐辏。”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一座城市,自然是被精于算计,具有商家独特眼光的徽商所看中。
芜湖为皖南二十三县之首
芜湖作为皖南的政治“中心”,是吸引徽商来芜的政治因素。芜湖虽然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明以前,只是县级行政单位(芜湖县、襄垣县)的衙门驻地,甚至在隋、唐时期随着县治的撤销,仅是当涂县的属镇(芜湖镇)。明清时代,随着芜湖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也逐渐提高,并且成为皖南的政治中心。明代工部在芜湖曾设“抽分厂”征收过往的竹木税,称工关。后又设钞关,时有“榷关税赋,独最天下”之说。芜湖关成为明室征税之要地。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立“道”一级行政机构。芜湖是“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地;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国民政府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二十三县,芜湖为首县甲等。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清政府在芜湖设立“安徽宁池太广道”。康熙六年(1667年),清政府撤销江南省,由江南省左布政使所辖的府、州、县组建安徽省。安徽省时分三道,即凤颍六泗道,辖两府两直隶州十五县三散州。道治驻凤阳。安庐滁和道辖两府两隶州十三县一散州道治驻安庆。徽宁池太广道辖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广德直隶州及所辖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今属江西)、宣城、宁国、泾县、太平(今屯溪市黄山区)、旌德、南陵、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原至德)、东流、当涂、芜湖、繁昌、建平(今郎溪)共22县,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销安庐滁和道,设立皖南和皖北两道,原安庆府所辖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划归皖南道即安徽宁池太广道。由于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芜湖,习惯上又称芜湖道。鸦片战争以后,芜湖对外开放,所有芜湖的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
芜湖道还和芜湖关有关系。芜湖关是明代以来,朝廷在水陆交通要冲和商品集散地建立的征税机构之一,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芜湖工关归芜湖道兼管。康熙十年(1671年),芜湖工关划归户部,并且由过去仅征收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将工关和钞关合一为芜湖关。芜湖道兼理芜湖关的关务,因此芜湖道又称芜湖关道。芜湖关道的官吏办事处所,有时称道台公署,有时称监督公署,简称“道台衙”或“监督署”。芜湖作为统辖皖南及市沿江县和驻治机构所在地,这种政治上的便利,便于徽商利用官府的力量,获取更好利润,且与其善于依附官府,寻找政治代理人作为靠山的经商作风是吻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