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定襄關王廟大殿【圖文】

 還舊樓主. 2018-11-28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定襄关王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北关的定襄二中。关王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均有修葺,但均末改变宋代木构特点和风格。现仅存无梁殿。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梁殿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殿前设月台,单檐歇山顶,筒板灰瓦覆盖,饰花琉璃脊兽。前檐明间稍宽,前次间甚窄,平柱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是一座外观似庑殿,但顶部特征为歇山顶琉璃脊饰的建筑。
 
  大殿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梁架彻上露明造,斗栱结构形制多达八种。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殿内壁画绘三国演义故事,清嘉庆八年(1803)所绘,十分精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关于关王庙的建设年代:
  此殿曾定义为金代原构,创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今据关王庙大殿现存木构建筑和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初建时,前檐应为三开间,使用制同后檐的阑普组合,且平柱应在现明间两侧补间铺作下。元至正年间对大殿进行修葺时,前檐改用檐额并改换前檐平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定襄关王庙大殿是檐额制度在元代继续使用的重要例证。
  上世纪50年代专家考察结论--从法式来看, 仍保留了许多元代结构特征,认为关王庙大殿为元代遗构。另有学者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并非元构,于同一地区的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建的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根据关王庙殿内保存的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新创关王庙记》记载,结合对大殿大木做法的认识,认为关王庙大殿为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所建。
  王子奇在《山西定襄关王庙考察札记》一文中,进行了考证。定襄关王庙大殿梁架属山西地区北宋至金代的常见做法。铺作组合是宋金时期山西中北部地区常见的铺作次序,但华栱跳头上不置交互斗,状若放大的单瓣华头子直接承昂,则为不常见的形制。长治平顺回龙寺大殿的前檐铺作作法与之有类似之处。批竹式中央起棱是山西中北部地区北宋至金中前期流行的下昂形制。耍头平出斜杀是山西中北部地区自唐五代至辽宋时期的常见做法,但形制如昂批竹起棱则是自北宋至金中前期均常见的耍头做法。
  关王庙大殿的斜栱在初建时均用在补间铺作位置。除明间当中补间铺作自第一跳和第二跳华栱头上出斜栱外,其他补间铺作均从第一跳华栱上出45°方向的斜栱,里外跳的形制也基本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四角转角铺作两侧的斜栱后尾都与抹角梁结合,形成三角形构架承托角梁后尾,构成类似隆兴寺摩尼殿的斜栱构造,具有很强的结构性。
  以上这些特点,都是北宋中晚期至金早期斜栱的鲜明特点。明清的两次修葺,都没有对关王庙大殿进行动及木构的整修,而主要以抽换朽坏构件、重饰塑像彩绘和整修基础、建立墙垣为主。元至正五年至六年(公元1345年至公元1346年)的这次修葺,时人称为“重建”,但依碑记所载,应确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定襄关王庙大殿的始建年代应在北宋末,其檐额是元至正年间修葺时所加。因此,关王庙大殿并不能视作金代建筑使用檐额的实例,而是元代仍保留了檐额做法的珍贵例证。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椽,位于一个整体的宽阔月台上。前檐明间特别大,次间为明间面阔的1/3,后檐三间面阔相等。山面两间,面阔比后檐稍阔。殿内只有金柱两根,位置与后檐明间柱相对而前移,距前檐柱的距离与次间面阔相同,这个相同的尺度也是前檐斗拱之间的间距,在山面则决定了山面补间铺作的位置。殿内金柱未移,与通常金柱相同。柱似为梭柱,柱头卷杀为覆盆,前檐明柱柱头铺作与后檐次间补间铺作相对。
  殿内金柱二, 结构为答牵置大阑额上对三椽栿通檐用两柱。由于前檐明间特宽,前檐明间柱间施一巨大阑额,阑额穿过柱头成直截式,次间施细巧阑额两层,上层接大阑额之上部,下层穿明间柱出为大踏头以承阑额,在角柱均不出头。阑额之上为扁平之普柏枋,在角柱出头为直截式,是金代建筑常用做法。
  关王庙大殿超大的明间上的巨大阑额,是一个承重构件。它与殿内梁架结构、斗拱布局密切相关的关系,与在运城、临汾地区现存的元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大额承重式结构外观、结构逻辑极为相似,但又不同。元代木结构的横额置于柱上,而关王庙大殿的大横额置于柱间,仍属于阑额范畴。可是类似的情况在同期建筑中罕见。普柏仿之下使用巨大额仿一根,次间额仿很小,而且不贴普柏仿,其内端伸进明间额仿之下,头部斜砍成类似雀替形。普柏杭用材甚小,厚13厘米,宽26厘米,呈宽扁状。前后檐生起甚微,仅1厘米,两山升起较大,为20厘米。柱侧脚向两山侧5厘米,向正面侧10厘米。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间为一组斜拱,柱头铺作亦为斜拱。单椽, 无飞椽。柱础石不加雕饰,用自然平面石衬垫。殿前设小月台,台阶向内砌筑,两山及背面台明,用自然卵石垒砌。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顶部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李有成著《定襄县关王庙构造浅探》和任青田著《山西省定襄县关王庙大殿建筑》二文,细述关王庙情况:关王庙座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花琉璃脊兽,绿琉璃瓦剪边,琉璃瓦当,三角形滴水。屋脊使用彩色琉璃脊,鸥吻尾飞动向内,原为绿色琉璃,现因釉面剥蚀,内里红陶暴露在外,别具古朴风采,当为明代琉璃。前檐明间平柱向两次间迁移183厘米,明间特别大,次间为明间面阔的1/3,中安板门,门框为原物,上施横长方形门替二。门左右为二棂窗,窗已非原物,但位置应无误。门设套,用通混压边线和亚面手法相配制作,甚是美观。门套为至正六年制作,门扇不存。次间和前后山墙均为实墙,用土坯垒砌,里外抹白灰,外刷红土。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无梁殿屋角生起明显地看出生起后形成的曲线檐口,但檐柱生起甚微,它是由生头木的逐步生起与老角梁的挑承形成的,与此相反是屋角生出则为正常。
  据杨鸿勋先生考证,屋角生出的做法要晚于生起。唐建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均未见明显生出,现存辽、金建筑或许还保留唐制。宋代《营造法式》对屋角生起、生出已有明文规定。从现有资料分析,屋角生起当在隋统一后,最晚到唐业已出现,但屋角生起最早的启蒙则在东汉时期。屋角生出要晚于屋角生起,而屋角生出是在生起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因为,生起后不做生出在人们的视觉上给人以不和谐,于是便创造出生出。但二者在时间上则较短暂,最迟在北宋已完成或者再早一些。关王庙三间小殿生出为20厘米,是符合《营造法式》之规定,但生起则为65厘米则显较大,应是早期做法或地方手法。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宝刹(明代)
 
  据碑文载,大殿曾经元至正六年、嘉靖三十四年、康熙二十八年数次修葺,其结构斗拱保存完好。关王庙元至正六年(公元1345年),进行过大修,称之为“新建”,工程内容为“彩绘灵仪,朱绿窗户,金碧榱椽,题丹其楹,垩其壁,甃其陛”。结合现存屋顶琉璃构件造型、风格、雕造手法,均与这次大修更换相吻合。这批琉璃制作精工,刀法纯练,做工讲究,精雕细凿,耀然屋顶。大吻后爪前伸,紧握宝珠,宝珠火焰火舌窜跃。龙嘴张口吞脊,更为精者在龙身上还端座着一尊龙子。正脊、垂脊均雕双龙双凤:龙造型三弯九曲,活灵活现,弯曲伸张自如有力,张牙舞爪有腾飞之感。凤雕的姿态雍容典雅,婀娜多姿,手法上注重其飞翔自如,翻转优美的动态,以及华丽动人的神韵。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鸱吻(明代)参见下图: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琉璃瓦剪边,参见下图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梁架部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殿内梁架三椽栿对乳栿,实为搭牵,伸出檐外置于撩檐檩之背,后尾插入金柱与三椽栿相交,宽厚呈单材。下部置卓幕枋,顶端呈雀替形。两山丁栿后尾搭于三椽栿之背,前端伸出檐下呈桦拱直挑撩檐檩。歇山出际只用承椽仿一根相承,不使用榻脚木。
  平梁前端由金柱头大斗相承,后尾驼峰承托。之上置侏儒柱、合沓、叉手托脊檩。四角用特小的单材抹角梁,斜交于前檐柱头铺作和山面次间补间铺作。前檐砍成45度斜拱,山面伸出不加雕饰,不挑承任何重量的一个斜向木头。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斗拱部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关王庙室内四角的抹角梁特小,似为趋形构件。目前所知,转角斗拱最早实例是河北平山中山国王陵出土的铜鹿、龙、凤方形案座。说明转角斗拱至迟在战国已出现,汉代的陶屋上仍见使用。
  斗拱由柱头发展成补间、转角之后,使檐下便出现了一圈斗拱群,实则是一个空间的网架结构。它使出檐加大,吸收和分散了纵横震波,加强了整座建筑的刚度和稳定性。抹角梁的出现无疑强化了转角斗拱的结构,在斗拱的所有构件中它的出现是比较晚的,
  据现有资料看,唐建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仍未见抹角梁。宋建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慈氏阁、山西晋祠金建献殿也未见抹角梁,蓟县独乐寺山门,建于辽统和二年,将抹角梁置于室外,应为趋形做法,但宋、辽、金的建筑中,大多有抹角梁。
  由此可见,抹角梁出于晚或五代,宋、辽、金为完善阶段,明、清是成熟期。它既是结构构件又是纵横联接构件,在转角处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框架结构。关王庙抹角梁以及其伸出山面的做法,可明显看出其过渡完善的面貌。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无梁殿斗拱有八种之多,且造型奇特,别处少见,《法式》未载。八种形式的斗拱大体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前檐明间补间及转角铺作,均为四铺作单下昂,下昂特长。
  另一类为其余各铺作,皆为五铺作重抄,其两跳出跳的总长总高等于前一类下昂的长高。
  具体制作上,一类下昂之下有桦头子,上部施令拱。
  另一类不施令拱,由第二跳拱头的散斗直承撩檐仿。因此形成二者之间结构制作不同,但总高总长相等。
  前檐明间特宽,补间铺作使用三朵,次间不用补间铺作。山面及后檐每间各一朵补间铺作。斗拱材宽14厘米,材高20厘米, 拱高7.5厘米,约合《营造法式》五等材。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批竹昂,北宋木构的特征之一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内辅斗拱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彩绘部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定襄关王庙彩绘,绘于宋代建筑铺作之间,形成了彩绘与建筑、平面与立体的有机统一。关王庙除保存尚好的宋代建筑,还有几小处彩绘艺术令人瞩目。殿壁清代《三国演义》壁画固已损毁,惟殿内外尚存若干处檐下斗栱间隙彩绘,栱眼彩绘及五架梁旋子彩绘。它其中含水墨写意花鸟画及6幅独立关羽工笔重彩连环故事画。殿外彩绘每幅底长158.5厘米,上长82厘米,高43厘米,总面积0.52平方米。殿外6幅独立关羽故事画,前4幅因墙皮剥落难以辨识,仅存后两幅栱眼彩绘。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第5幅彩绘:画面背景为户外,由3人组成,人物呈水平构图,形象尺寸不大,但造型尚佳,题字“暮衣□斩龙沮”。左面人物骑红马,穿黄袍;右面人物虽衣着难视,但腰围金革带,头戴武冠;中间人物再细看身体右倾,面朝右面武将,挽袖挥刀,身着绿袍,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显然正是《三国演义》所描述三国故事中经典的关羽形象及其过关斩将情节。
  关羽造型最为引人注目,俨然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大无畏气概。殿外檐下栱眼彩绘围绕关羽展开,以构成系列的连环画面。第6幅彩绘,画面为室内,右侧置朱色桌几等物;以壁画为背景,画水墨山水画,兼有山间房屋村舍。
  主画呈三维空间,人物呈水平构图,由一女两男组成。左面女子与中间男子面对面谈话;右侧男子双手托以瓶花,姿态从容潇洒。从人物服饰看,女子头盘双髻,佩以花饰,眉清目秀,着宽大袖衫,长裙及地,类乎太原晋祠水母楼明代侍女像着装,也与“明四家”的唐寅所画著名的《王蜀宫妓图》中女子服饰如出一辙,大凡可谓“梳双髻,穿宽袖衫,长裙,外著比甲”的明代典型女装。中间男子头着礼冠,右侧男子头戴乌纱帽,均着长袍,大襟右衽,衣袖宽大硕长,似同“职官公服则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明代典型官服。不独如此,其实,明代一般男子便服,亦“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衣袖宽大,下长过膝。”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总之,从定襄关王庙元、明、清重修碑刻记载,元明均对该庙进行彩绘遗像重绘。从所绘人物服饰看,亦当属于明代服饰,这就从服饰的视角排除了关羽故事连环画成于元代的可能性。这就是说:殿外关羽故事连环画栱眼彩绘,既非出于清代,亦非成于元代,而只能是明代旧物。
 
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宋·国保)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金代碑碣,泰和八年。原据此以为此殿为金代原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