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海上名家书画作品展”正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展出。书法的绘画性与中国画的书法性,以及书画之间互持、互生、互益的紧密关系,是本次展览着重展示的课题。 展览汇聚了陈佩秋、韩敏等20位沪上知名艺术家的120余件书画佳作,艺术家们分别用书法与绘画两种艺术“语言”,以各自鲜明、强烈的个人风格,精彩诠释了自己对书画艺术的理解。 陈佩秋作品 韩敏作品 杨正新作品 关于书法和中国画的关系,人们论及最多的就是“书画同源”。
其实绘画与书法最初并非并轨而行。书法自汉代以后日益兴起,而在汉代乃至唐代的几个世纪中,大部分绘画作品的线条仍是不带书法韵味的工整、匀细线条。
唐代以后,书画和绘画的发展轨迹逐渐出现交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便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罗步臻作品 毛国伦作品 萧海春作品 此后,随着历代文人的参与,加之书法理论的早熟与渗透,使得“书法用笔”以及随之产生的“笔墨”概念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和主流审美标准。历经宋元、明清多个艺术高峰期的反复实践和学术总结,这种经验系统和评判体系日臻成熟与完善。
张培础作品 韩硕作品 张培成作品 中国画与书法的天然亲近还缘于多种因素。
一是工具层面。中国画与书法的创作工具都是毛笔,这或许是人类发明的最具变化、最能体现作者丰富情感变化的绘画工具。在浓淡枯湿和提按徐疾中,书者与画者抒发的都是个人性灵与内在学养。
二是理论层面。由于历代画家兼善书法,著名书家往往也能画几笔画,故而书论与画论中的许多创作方法、审美法则、评判体系都是相融相通的,如章法、布局、气韵、经营等。
江宏作品 卢辅圣作品 ![]() 施大畏作品 ![]() 车鹏飞作品 ![]() 三是精神层面,书法与中国画都是“线性艺术”,线是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也是最能展现人类情感变化和性格修养的。欧洲绘画虽也是以线条开始,但随着对光影、体积、质感的注重,线条的重要性不断被削弱,而中国画始终坚持着对线条品质的追求,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美术史学者高居翰先生所言:“(在古代中国)任何试图摧毁单一线条完整性的趋向,通常都会被认为是从主流分离的异端。”
马双喜作品 ![]() 陈琪作品 ![]() 廉亮作品 ![]() 中国绘画对笔墨线条的关注,甚至痴迷,其背后反映的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视与关注,是对“人格化”的线条的一种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与中国画同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的分枝,所谓同根不同体,彼此不应隔断,也无法隔断。当代有些中国画家对书法的认识还停留在“可以落落款就行了”的层面,未免还是显得有些浅薄了。
汪家芳作品 ![]() 石禅作品 ![]() 陈翔作品 ![]() 邵仄炯作品 ![]() △以上作品按作者年龄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