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河镇木版年画:雕刻时光记忆

 微湖渔夫 2018-11-28

■沧桑齐鲁公元17世纪末的一年冬天,一位年轻人肩挑货郎担,口唱歌谣,来到清河古镇,沿街叫卖年画。这个艺人就是清河镇木版年画的王姓始祖——王画三。王画三自称从天津蓟县而来,家里乃是年画世家……

清河镇木版年画:雕刻时光记忆

2018-11-24 作者: 陈巨慧 来源: 大众日报
  清河镇木版年画第21代传人王圣亮在为年画施彩
  清河镇木版年画
  清河镇木版年画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王军 刘柏良

  “刻刀入木寄深情,木版之上语春秋。”刻刀一起一落,笔墨一蘸一涂,浓妆淡抹的人物、神采奕奕的仙人、古道忠肠的风土人情,便跃然纸上。这就是惠民县清河镇木版年画。
  清河镇木版年画大致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根据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史料记载:“从天津杨柳青年画进入山东的木版年画分为两支,一支流入潍坊的杨家埠:另一支流入了今惠民的清河镇。”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文化厅的一位专家在考察了清河镇木版年画后,认为清河镇的木版年画与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同出一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清河镇木版年画兼收并蓄潍坊、天津的木版年画特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传统年画不同的是,清河镇木版年画只印而不画,而且全部都采用木版套印,这样印出来的图案色彩绚丽,富有装饰韵味,是鲁北地区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2006年,清河镇木版年画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渡口来了年画艺人
  清河镇是惠民县五大古镇之一,因在明代地处大清河北岸而得名。大清河碧水东流,百舸竞渡,水产丰富。河畔大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栖息在两岸的居民,《武定州志》载:“洪武三年,设巡检司于清河镇。”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夺大清河道入海,即成今黄河。黄河夺道大清河后,清河镇的一些地理特征虽有所改变,但其在交通上的主导地位却没有动摇,以舟穿梭于两岸互通有无。《惠民县志》记载,当时的清河镇古渡口设有站房、大货场,上乘可达济南泺口,下至利津入海口,来自黄河上下游的货船、客舱靠岸停泊者络绎不绝。交通的便利使得四面八方的各色客商在此云集。
  相传,当时清河镇有十四条街,十日内便有四个集市,有大小客栈40余家,其中有酒店、茶庄、当铺、车行等等。每天都有不少来自黄河上下游的货船、客船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客商经商买卖,创立了颇有名气的福顺兴、同和祥、广顺祥等商铺字号。
  街巷交错、商铺林立,为许多行业提供了商机,哺育了两岸民众。公元17世纪末的一年冬天,一位年轻人肩挑货郎担,口唱歌谣,来到清河古镇,沿街叫卖年画。这个艺人就是清河镇木版年画的王姓始祖——王画三。王画三自称从天津蓟县而来,家里乃是年画世家,因当地年景不好,便挑担外出谋生。
  贴年画,是惠民的传统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贴。贴上年画,祈求一年的平安与顺利。由于那时当地不产年画,村民们都是经由商贩之手去买,价格昂贵且时常断货。王画三的年画画风细腻,种类齐全,价格也公平公道,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喜欢。王画三颇有经营头脑,见此情景,便租住客栈,自己刻画木版印刷。时光流转,王画三和当地人越来越熟络,见王画三单身,便有人说媒,撮合其与当时清河大姓樊家的一位姑娘结婚,从此,王画三便在清河镇落了户。
  王画三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乡邻见其刻画发财,便有人在一旁观摩学习,王画三并没有赶他们走,或是刻意隐瞒,而是尽心竭力,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其中的门道。他更是挑选妻子家族中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小伙子手把手地传授。就这样,王画三带动了清河镇其他姓氏制作年画,先后有张氏、樊氏、周氏、纪氏、曹氏等几大家族加入了年画制作队伍,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艺人。其中,第18代传人王昌荣不但是一代雕版名师,而且还是当年永兴画店的店主,其作坊规模占地30余亩,盛时有100多名雇工为其印刷、晾晒年画。张氏家族的张尽忠(公元1889年-公元1960年),从刻手章、给家具雕花开始,后学习制作木版年画,先后给同盛、福星两画店雕刻木版300多块。
  据《惠民县志》记载,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清河镇已有福星、福利、福泰、永盛、同盛、广盛等大小画店30余家。光绪年间,清河镇木版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画店多达65家。青城、博兴、邹平、蒲台、阳信、海丰、济阳、商河、章丘、长清、禹城、沧州等鲁北地区的画商都前来订货。每至庙会集市,来自周边县市的画商也临街设摊,当地的画商大都沿街开店,也有少数设立摊位,大街小巷画店林立。画店门外彩灯高悬,牌匾辉煌,喜迎前来订货的画商。在清河镇中转的众多客商更把年画带往了四面八方,清河镇木版年画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清河边,清河镇,家家户户刻年画。贴好年画迎新年,年年都是丰收年。”几句乡村歌谣,描绘出了当年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兴盛。
一笔一划刻出风流典雅
  王圣亮出生于1954年,是王画三的第21代传人,现为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唯一传承人。10月31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被年画里的秦琼、尉迟恭、天官、抱鱼娃娃、古典美女“围观”着。只见秦琼、尉迟恭骄傲霸气,抱鱼娃娃喜庆可爱,古典美女柳腰桃面……这些被刻版固定的形象,给人一种永久不变的感觉。一百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有无数年画,清风吹过,宣纸的一个小角被掀起,又落下。
  王圣亮坐在矮凳上,雕刻一块“孙武圣迹图”的木版。榔头敲打刀柄,锋利的刀锋沿着画好的墨线行走,一缕缕地剔下木屑。半个小时后,颈椎的疼痛袭来,他顿时满头汗水,决定休息一下。
  “这是做这行的职业病。”年轻时身体好,没日没夜地刻版和印刷,现在到了60多岁的年纪,身体开始以各种疼痛来回应他以前的透支。
  “版材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只要具备质地细腻、硬度适中、不易变形和开裂等特性就可以,常用的有梨木、枣木、樟木等。我最喜欢用梨木或是杜木,不过现在杜木已经很少见。”王圣亮介绍,“木材需切割成宽度不等、厚度4—5厘米的板材,放到阴凉通风处自然阴干两到三年才能使用。”
  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刻制,分为起稿、制版、刻版、印制等多道工序。起稿是年画的第一道工序,从庙堂神像、传统戏剧、神话传说、风俗人情、历史故事中发现题材并进行构思,然后用木铅笔在棠梨木上画出轮廓,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然后进行刻版。
  制版是整套制作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制版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刻制效果。“拿一块色版为例,在刻制前需要完成从整条木材到附好线稿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切割、抛光、细磨、附稿、上色等一系列工序。”王圣亮介绍,若是新画稿,还涉及到画稿的创作、同稿复制等一些流程。
  刻版是经过刻工的雕刻,刻出图像的主要轮廓线,再按设计分成几块色版以备套印的一道程序。刻版的方法一般采用反正刀、开心法、阳刻、阴刻等手法,刻好后先印出线版,在此基础上再分出红黄等色版并进行雕刻。
  刻版前需确定版的浸油程度是否达到理想状态,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画稿空白处,用刻刀进行测试。如果版不够脆软,要继续进行浸油处理或者多放些时间,因为木材的吃油程度不同,天气干湿程度也影响画版吃油,等到木版脆软到适合程度就可以进行刻版了。
  王圣亮说,刻线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原稿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所以要极其注意刻刀走线的气韵和刀感,此外还要注意刻制时尽量先刻版内的里线,后刻版边缘的外线;先刻横线再刻竖线,竖线一般为顺纹,容易滑刀,先刻横线以稳定竖刀收口;刻制时要达到3至6毫米的下刀深度,可以分三次逐次深入,尤其要注意第一次下刀定线的刀感把控等等。
  由于棠梨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开裂,是雕刻线版、色版的首选,但是由于其质地坚硬,雕刻师们必须小心而又用力地进行雕刻,往往一块线版的制作要长达一两个月。而一块色板由于只能做单一色彩,做成一幅年画往往需要雕刻四五面木版才能完成。
  印制是年画的技术关键环节,也是最复杂、最容易出错的环节。整个过程中,凭经验,目测线稿透过背面的墨迹和手指的感知,以此来对下面的色版位置进行微调,一般需经过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的对版校准过程,才能最终确定。这个环节极其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也是学徒比较难跨过的一个技术环节,需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
  王圣亮介绍,印制时,先把裁好的宣纸固定在印画的案子上,便于套印时不会因纸的移动而图样走形,随后在纸的旁边固定刻好的印版,拿一把棕刷在墨盒里轻轻一蘸,随后均匀涂抹在印版上,拉过一张宣纸,拿一个类似布包样的东西,轻轻地在纸上捶打,让印版上的墨慢慢渗入纸张中,然后翻过纸张,一张墨色均匀、线条清晰的单色年画便跃然纸上。若需套色时,只需换版换色,白皙的纸上便留下浓妆淡抹的人物神仙或风土人情。
画中有戏百看不腻
  清河镇木版年画虽与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年画一脉相承,但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创作和完善,尤其是发展到清末民初时期,除了具有其他地区木版年画的一些共同特点外,其在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也孕育出了自己的韵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概括性与象征性相结合,造型夸张而不失美感,构图饱满又浑厚古朴,线条简单洗练,风格质朴生动,民间风貌很强。
  清河镇处在黄河渡口,人多而杂乱,商业气息浓厚,因此在年画造型方面呈现出了夸张、程式化的特点。比如在刻画戎装武士时,按照“将无颈、女无肩,心神怅然手捻须……”等处理方法,特别注重某一部分的特征,头部比较夸张,具有写意美术的特点。而杨柳青年画由于更多地受到院体文人画的影响,绘刻精细,设色雅致,造型趋向写实,供应对象多为城市市民,有一种柔媚之美。杨家埠年画则适应当地民众的需要,人物造型健康质朴,线条刚劲简洁,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更重要的是在构图方面,清河镇木版年画突破传统绘画方式,把国画中的布局法则运用到年画创作中来,用线均匀整齐,用色饱满匀称。如常在画面角落添加蝙蝠以象征幸福,在身体的空白处添加飘带给人以优美舒展的感觉等。人物构图必须五官端正四肢健全,不能缺胳膊少腿。在人物的脸型上要求男子汉四方脸,姑娘媳妇瓜子脸,老头老婆福笑脸,戏曲人物化妆脸,灶君财神慈善脸。在人物眼神上的歌诀是:青少年蚂蚱眼,儿童娃娃杏核眼,老人需画丹凤眼,姑娘媳妇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切忌画人一个眼。对于年画中的儿童还要求粗胳膊粗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不要脖,五官紧要向里凑,千万别把骨头露。
  在色彩方面,清河镇木版年画有红、绿、紫、淡红、黄、白等十几种色调颜色深浅及搭配,由画面需要去定,但总的特点是色彩对比强烈。着色上除套色外还有像“开脸”(用毛笔填脸色)一类的涂色工艺。色彩上强调:“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才算新,红主新,黄主绿,绿色太多也不宜。”
  清河镇木版年画中,人物和色彩的技法独特,这种风格由历代年画的创作者们以歌诀的形式流传至今。歌曰:“一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二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三人品要俊秀,才能让人喜。”
孤独守望中寻求再生
  王圣亮从七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习木版年画,逐渐掌握了从刻版到印刷的整个流程。当时清河镇会制作木版年画的人不少,但都没有把这门手艺当作谋生的手段。高中毕业后,王圣亮才想到要把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下去。
  清末以来,传统风俗逐渐消退,年画也随之没落。外来印刷技术更让木版年画的日子不好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的近30年里,年画从木版变为石印,再变为胶印,木版年画进入了日渐衰落的阶段。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更是让这门手艺几近失传。
  “文革”期间,年画是一种被批判、要被砸毁的东西。传统的门神、家宅六神、风俗画等更是被禁的“四旧”,王圣亮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被翻个底朝天,几代人积累下的刻版被抄走、损毁。
  经过十余年的中断,民间张贴年画的风俗也遭到破坏,清河镇木版年画的濒危局面非常严峻。许多刻版已经不见,又将如何恢复?王圣亮走街串巷、赶庙会去搜集,凡有机会见到木版年画,他都去照样恢复刻版。经过不懈的努力,清河镇木版年画逐渐恢复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含辟邪纳福、吉利福祥、风俗民情和历史故事以及小说戏曲等类别。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拜访了380位专家学者,努力发现不同地区木版年画的特点,并找出与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差异。
  王圣亮介绍,通常一张木版年画最少要6块版,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刻画时间最长的《炮打日本兵》年画,花了四个半月的时间,上面的人物非常精致,每个人都栩栩如生。因为常年埋头雕刻,王圣亮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健康代价,患上了很严重的颈椎增生。
  可是,木版年画的处境仍然尴尬,举步维艰,这块文化瑰宝逐渐风采不再。
  “清河镇一些老艺人的后辈,把祖辈留下来的古版拿出去卖钱,大多数年轻人对木版年画这样的民间艺术也不感兴趣。”王圣亮介绍,“现在整个惠民县内,能印制灶王的也就一两个人了。算上木头钱、木工费、宣纸、工具等费用,前期要投入约3000元,而做出来的木版年画一张只卖20元,也很少有人愿意买。年画的实用价值不高,现在很多人过年的时候都去集市上买张一块钱的印刷版年画,不仅便宜,色彩也比木版年画鲜艳。除了有一些人收藏或当特色礼品赠亲友之外,几乎没人来买。”
  当下,传统的木版年画如何被现代人重新认可,成为保护和发展的难题。惠民县文化局文化艺术股股长翟惠娟说:“年画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由从前的生活必需品,转变成了现在的工艺品,要想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有所创新。木版年画要有新体现,和国内的设计师合作,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取长补短,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年画。”
  “只追寻、还原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把木版的灶王爷、门神贴在门上了。”王圣亮也认为,“想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必须要想办法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领域。”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开始潜心学习研究本地的历史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年画品牌。
  谈起今后的保护传承,清河镇镇党委书记刘其亮说:“挖掘、保护、传承好清河镇木版年画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传承人匮乏。当务之急是抓紧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培养一部分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2008年以来,当地政府就把这门手艺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上报申请,清河镇木版年画先后被评定为山东省、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中小学,学习制作木版年画也成了学生们的一门课程。王圣亮经常走进中小学,手把手地向孩子们传授年画制作技艺。如今,当地的一些大学也慕名而来请王圣亮给学生们上几节课。
  王圣亮坚信,按照这样的方法一定会找到对这个手艺感兴趣的孩子,到时他会把自己的所有技艺都传承给他们。他希望能把他的“心肝宝贝”一步步地往外推,争取形成一个产业,好让大家都了解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多么值得珍惜。
  可喜的是,如今清河镇木版年画已经漂洋过海,受到东南亚、欧美、日本、韩国等海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