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细胞扩散也可痊愈,美德宣布癌症疫苗实验大获成功!

 祝冀馆藏 2018-11-28

出品 | 科技最前线

来源 | 综合

01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常规的治疗方式在风险性、可控性上都存在极大变数,癌症因其难治愈常与绝症划等号。

经过多年的科研实验,美国波士顿达纳癌症研究所与德国缅因兹大学的科研团队同时宣布了一项重磅消息:

他们针对黑色素恶性肿瘤患者所开发的基因定制疫苗在一期试验中大获成功!

德方提供的数据显示:

13名肿瘤患者参与接种后,8名在三个月内肿瘤细胞完全消失,且连续跟踪23个月没有再复发。

其余5名患者由于癌细胞已经扩散严重,截至研究成果公布时,两名患者的扩散肿瘤缩小,一名患者在接受常规辅助治疗后完全消灭了已扩散肿瘤。

美方提供的数据显示:

6名黑色素恶性瘤参与者接种后,有4人已经完全康复,体内的肿瘤细胞含量为0,且已经跟踪了32个月再无复发。

另外两人虽然肿瘤细胞没有立即消失,但经过其他常规手段辅助下肿瘤细胞也逐渐消失殆尽。

两篇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5号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02

目前,常规清除癌细胞的方式是:找到并尽最大可能去清除癌变的细胞,同时尽量去保护健康细胞的安全。

然而问题在于:

细胞内“抑癌基因”因各种原因会发生突变,侵占原本属于健康细胞组成的器官组织的位置只吸收营养不干活,从而无法抑制细胞的无限量分裂生长,最终这个细胞会发展成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又会随机产生新的突变,而且会逐步蚕食原本的免疫系统,最后让整个免疫系统瘫痪。

于是,从研发癌症药物一开始,我们就不得不作出相应的取舍——尽可能的杀死癌细胞,但是一定会波及到健康的细胞,从而引起各种“可控”的副作用。

比如降低免疫细胞的攻击门槛会让原本免疫力就差的人产生各种免疫过度(或者称为过敏)以及也会导致各种奇怪的炎症。

由于肿瘤细胞的快速变异,一旦它被一种药物抑制了生长,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能产生全新的突变,突破药物的封锁,从而导致癌症复发。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科学家们只能放弃原本的成果,另辟蹊径。

多年的经验引起研究人员的猜测:

肿瘤细胞之所以存在着种种变异蛋白却无法被免疫系统识别,应该是这些蛋白的表达数量太少,无法引发免疫系统的警觉。

于是,科学家一直期望能够利用这些变异蛋白,做成疫苗中的抗原,大幅增加人体免疫细胞对其分泌的抗体蛋白。

03

为了创建疫苗,研究人员对每位患者的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的DNA进行了测序,以鉴定出肿瘤特异性突变,并确定相关的异常蛋白。

然后,他们使用一种算法来分析和预测哪些异常蛋白可以更好地与MHC蛋白结合。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为每位患者找到了20多种异常蛋白作为疫苗研发的新抗原,在每位患者中寻找10多个能够与MHC蛋白更好结合的新抗原,然后制造出对应的RNA药物。

在对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疫苗接种。

令人惊喜的是,两个团队开发的疫苗,均激发了患者体内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强烈应答!

CD8+T细胞(杀伤性T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前者能够特异性攻击带抗原的靶细胞,后者则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而CD4+T细胞作为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调节或者协助免疫反应。

临床实验结果也让研究小组颇受鼓舞:

接种疫苗的6名黑色素瘤患者中,4人肿瘤完全消失,且32个月内无复发!另外2人肿瘤仍然存在,在接受辅助治疗后肿瘤也完全消失。

毫无疑问:这种抗癌疫苗确实是一种能够改变癌症治疗方案的新事物。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下一步已经开始考虑将PD-1抑制剂与患者基因个性化定制的疫苗同时使用,以确定是否能够更好地遏制肿瘤复发的情况。

04

华盛顿大学肿瘤免疫学家Robert Schreiber表示:“我相信个性化疫苗将是一种新的方法。”

同时他也表示:虽然论文中研究数量很少,也缺乏对照试验,但结果十分令人鼓舞。

论文随附的评论文章作者、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Cornelis Melief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

这两项试验已经充分证明了基因个性化定制疫苗的可行性,不少制药大厂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随着接下来一大波的临床试验的开展,相信还会有更多鼓舞人心的研究成果公布。

相信随着未来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攻克癌症,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参考资料:

[1]http://www./news/personalized-cancer-vaccines-show-glimmers-of-success-1.22249

[2]https://www./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2991.html

[3]https://www./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3003.html

[4]Naidoo J, Page D B, Li B T, et al. Toxicities of the anti-PD-1 and anti-PD-L1 immune checkpoint antibodies[J]. Annals of Oncology, 2015, 26(12): 2375-2391.

[5]部分素材参考:文汇网、全球好药资讯、逻辑医疗、奇点等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hXVLU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