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用 PBL 就「极有可能成功」吗? 在中国教育媒体的文章里,经常看到的思路是:「这位送 3 个娃进斯坦福的妈妈,可以教给你送你家娃进藤校的秘诀」;「拿藤校 offer 到手软的学霸,做过这些事」;「比尔·盖茨是个读书狂,你家娃阅读多,也可以成功」等等。这样的文章思路就好像是,「进藤校」「成功」有一条秘密通道,知道了,一个娃就可以照着此通道成功。 因此,《极有可能成功》被热映的时候,我非常担心的就是这个思路被搬过来:用了 PBL 教学,就是创新教育,就《极有可能成功》。好像哪一所「创新学校」不用 PBL 就不是创新学校了。 接着,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追捧 PBL 如何「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做出了炫酷的「项目」。 但用了 PBL 教学,就《极有可能成功》吗? 绝对不是。 ▲ 纪录片 Most Likely to Succeed 在《极有可能成功》这本书(纪录片同名书籍,已有中译本)里面,作者在第七章:新教育展望的部分说:
从这点看,PBL 它绝不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单一改变,也不是对现行教育方式的改良,它承载着对于教育思考的革新。因此,在 PBL 被追捧的时候,我们要先去思考清楚为何要有创新教育,PBL 是如何从根本上在支持这样的创新,从而「极有可能成功的」。 那么,回到教育创新的出发点,我们知道当下的教育制度是始创于 19 世纪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因为遭遇困难而创立的培养更「健康,有序,和顺从」的人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恰恰符合了当时工业革命时期,需要的训练有素的、顺从的工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也被持续拓展到全世界。 而当下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这样的「健康,有序,顺从」的人,已经很难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样的人会一一被人工智能替代。 因此,我们要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可以培养应对未来社会的人。 在《极有可能成功》这本书里,提到了未来学习的三角核心。
Content knowledge 是可以 Google 一下就出来的内容,也是之前的教学里通过各种形式要学生背诵记忆考试的。而真正创新的教育是在 Will 和 Skill 上着手,作者非常清晰地说:
从这一层去理解和思考,真正的PBL承载着教育理念的革新,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习者的动机为核心,关注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 而如果我们稍不注意,PBL 表面上看都是项目,而真正的「革新」并不多。 在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看: 一个老师设计的项目:癌症是什么?
另外一个项目:当癌症来临
▲ 杭州汉基国际学校小组项目排练中,上述的第二个例子也来自于杭州汉基国际学校 在这两个 PBL 的设计中,大家看到的因素差不多。但是,仔细思考一下,第一个项目,虽然有邀请亲历者讲故事,让学生对癌症产生了联系感,后面所做的分组学习和讨论,设计海报,不过是把跟癌症相关的「知识」分类总结展示出来而已。和传统的读课本,背诵记忆知识,只不过是换了一点方式。 第二个项目中,设计的导师也没有完全排斥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等,但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让学习者掌握信息检索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演练头脑风暴的技能,这些能力都可以应用到之后的学习中。这些是真正的 PBL 关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的复盘和写出学习过程的总结,看似是个「传统的」作业要求。它却是真正激发一个学习者元认知的过程。在这个总结过程中,学习者知道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还对什么好奇」,便产生了继续探索学习的可能性。也给了学习发生的自由度。 因而,一个真正的 PBL 不是知识变相的分类积累,而是学习发生的过程,以及核心能力的搭建。 这个项目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探索的开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学校还是设定一个学期,一门课完成一个 PBL ,然后展示评估。这就是对 PBL 最热烈的追捧,也是最大的误解。 用 PBL 就不用学知识了吗? 在 PBL 被热捧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而知识的学习,似乎不见其踪影。 前美国 21 世纪核心素养联盟的主席 David Ross,一个实践推动项目式学习几十年的教育者,在接受采访中说,「人们对 PBL 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要抛弃传统的知识学习。」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像 DNA 的螺旋体一样是相辅相成的,推动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 在 Learning That Lasts 中说:
没有已有知识的基础,学生非常容易在项目中感到无助和迷茫。导师需要非常非常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知识块,然后去设计脚手架可以真正的帮助学习者挑战的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到深度学习,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断被激发,核心素养才得以发展。 ▲ 知识与技能的双螺旋关系 以上面的癌症项目举例:
这个项目中关于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其实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摄取。 一个好的项目式学习不像传统的用课本教学、然后去考试,每个人都需要学一样的知识。 好的项目式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生得有选择和发声的机会。这意味着在项目搭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点,可以去和老师讨论。「我更想去研究关于癌细胞发展的知识」,「我对化疗如何杀死癌细胞更感兴趣」「我更想学习细胞分裂进化的知识」等等。因为有了选择权,学生会有自主的动机去进行学习。 第二个特点是有复盘反思:复盘反思是在项目结束后,关于自己学习体验,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总结的过程。这时候,同学和老师,以及学习者自己都可以给自己反馈。「在这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我锻炼了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这个项目进行中,我学习了细胞分裂的知识」等等。这使得学习者清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推动进一步的学习。 基于这两个特点,知识的储备和学习贯穿到了项目进行中,学习者可以「学有所用」,自然会激发非常强的学习动机。 举一个探月的例子,在探月设计 PBL 和 BL(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模块会联系紧密。BL 模块,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课程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然后发展出自己的「knowledge Map(知识树)」。在这个基础上,在每周的项目式学习中,如果学习者有更多的知识点需要储备,可以返回查找。这样重视核心素养的 PBL 和重视学科之美的 BL 相辅相成,可以帮助学习者进入到深度学习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 探月学院的 Knowledge Map 知识树模型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非常多的 PBL 项目会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知识块的积累,而变成了一个浮于表面的没有真正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认知学习和思考的浅度学习的过程了。 炫酷的项目是衡量一个 PBL 成功的标准吗? 在探月学院参加 PBL 的培训时,最喜欢的导师 Mark 在第四天放了这样一张图片。这张图片非常形象好玩地展现了现行的考试制度:在把所有不同的独特的个体,放到一个标准上去衡量「每个孩子语文都需要这些分,数学都得奥林匹克水平,钢琴 10 级」。 ▲ Mark 在培训时放的图片 而细细思考下来,真正的 PBL 应该是以改变评估方式为核心的。真正的 PBL 专注学习过程,关注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在失败之后的反应,而不是只关注结果的。 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大大写下的一句笔记是「Assessment is in the service FOR learning」。是的,评价是为了学习而服务的,而不是我们常常做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 /评价。 这样简单一句话的改变,就是教育理念的彻底革新。而这个被追捧的 PBL 如果被设计的必须有一个「炫酷」的展示项目/结果。那就跟这个根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这个差别在实践中也细微得让很多人看不到差别。 一个学习者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如果心心念念想着:「我最后展示之夜,一定要很成功」,和一个人专注在过程中全然的去关注每一个知识点,一次小组讨论,一次探访,而且在每次学习活动后都有复盘,展示的「结果」是一个学习过程的顺带展示。这样的思维和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很多 PBL 项目不管是为了给家长还是社会展示,非要做的成功和完美,又拘于时间或者孩子的能力,老师越俎代庖的去完成。这样的项目不过是延续了过去「我不管怎么学的,就把考试给考好」一样的思维。 在《极有可能成功》这个纪录片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孩子最后非常自信的展示,和家长激动的眼泪,而是那个「网红文明进化盘」,在展示之夜,有一角是缺的。那一小组的孩子非常的失望,因为在那天他们并没能做成功。而这之后,是小组继续的设计,老师的继续支持。和那一角最终的转动!
在项目短暂的展示中,如何应对失败,从这个展示结果中如何继续原因,完成这个过程,我想比任何「完美」的项目展示都重要。 从评价角度看,PBL 是基于对教育评价的根本性的革新:关注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失败的反应,坚持不懈的态度。短暂的展示只是给予过程反馈的一个节点,而远不是对「好坏/成功/失败」的评价。从这一点上也体现了,为什么 PBL 的设计特别讲究 Feedback(反馈)而非 Assessment(评价)。 如果 PBL 的实践中,最后那个展示的成功与否被当成了重大的因素,那就是最被误解的 PBL 了。 写在最后
从以上的三个误解和思考中,我想在现行的教育创新思考和实践中,最需要的不是各种舶来的「名词」和「方法」,更是对这些名词和方法背后的理念的深度思考。同时,要去观察和思考中国社会环境和土壤中,哪些是可以被应用的,哪些是可以被摒弃的。不要为了创新而新,形式新而新,掉入到另一个「创新教育」的陷阱。 参考资料: David Ross 在珠海教育博览会的主题演讲 Most Likely To Succeed, Documentary (2015) Most Likely To Succeed . NY: Scribner,2015 Learning That Lasts. CA:Wiley,2016 探月学院 PBL 培训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