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的真相要大白了吗?量子力学证实万物波动,一切是意识的幻象

 昵称13014376 2018-11-29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万物都存在波动现象。

当人类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时,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光是粒子也是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一直被认为是粒子组成的一切实物,其内部的粒子也应该具有波动性!而首先提出这个问题乃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他于1924年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指出实物粒子与光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现的光波粒二象性理论应该得到推广,那就是这个理论应该是可以应用到一切由粒子组成的物质”。

德布罗意这个观点开创了量子力学的新纪元。他并提出了实物粒子的动能与动量公式,并沿用了爱因斯坦的光子公式:

动能E=hv;动量p=h/λ

式中λ为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v为德布罗意波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这一大胆的观点当时马上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大力支持,并称之为:“面临困境的物理学的希望之光!”并从此引起了物理界的强烈关注。之后物理学界便踏上了针对物质波动性研究之征途。

人们发现,大部分我们人类肉眼所见之实物,其粒子的波长其实是非常小的。

科学家们首先从电子衍射现象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例如电子在1000V的加速电压下,波长仅为39pm,数量级与X射线相近。

除了电子,人们又相继用中子、质子、氢原子和氦原子等粒子流观察到衍射现象。充分证实了所有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此后又通过多种实物粒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发现了原子、分子、大分子、超大分子的波动性。由此证明了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是物质的内禀属性、内在属性,并适用于所有物质。

如此说来,确实不可思议。那么,蔬菜、碗筷、汽车、扇子、甚至我们的身体、房子、泥土石头……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对的,一切存在的物质都有,而且它们都是以光波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宏观物质的波长非常小,人类的肉眼观察不到而已。

而且一个物体其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它散发的波长却越小,人的肉眼就越难观察到其波动性!也就是说,物体的波长与人类的意识(主要是眼睛和耳朵)观测能力是成反比的。微观的物质波长大,而人类却难以观察;而宏观的物体波长小,人类反而更容易观察。由此也证明,人类的意识与物质波长有着一种互动之关系,而且是一种此消彼长之关系?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地球、月亮、太阳、星球也有波动性吗?答案是,对的!甚至整个宇宙也应该是如此……总之,一切物质!对,是一切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只是我们能观察到的一切宏观物体因为其波长过短,小到我们不能感觉到它们的波动性而已。于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熟悉的经典世界。

例如:电子(质量9.11×10-28g,运动速度106m/s,波长7×10-10m);沙子(质量0.01g,运动速度1m/s,波长7×10-29m);石头(质量100g,运动速度10m/s。波长7×10-34m)。由此可见,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它的波长就越小。

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是一种脑电波活动——意识是一种波动。那么眼睛观察物体过程其实就是意识波与物质波的相互作用过程。所以物体的表象就是物质波与意识波相互波动之结果。比如人看到的是一朵花,但蜜蜂看到的却可能是一堆甜食而已。又如人看到的汽车,但它可能在马的眼中只是一匹更大的异种马而已……诸多此类!便说明了物质的表象——物象最终只是不同意识所呈现的不同影象——意识所幻化出来的形象而已。

如此,相对于人的物象其实是人类意识参与之结果。一根汗毛是物质,一粒沙子是物质,把一粒沙磨成细粉,每一粒细粉还是物质。但是我们肉眼或耳朵所见所闻的物体表象,其实是我们意识波与物质波的相互波动作用而成,那么物质的本质就是波与波之互动。

一方面或能证明万物有灵是因为万物都具有波动,而另一方面或能证明万物波动就是意识之波动那么物质波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波,那么人与物之互动其实就是意识与意识之互动。宇宙的奥秘或许就在于此,世界的真相或许就要大白!

又因为波动本来是无形的也即虚幻的,那么物质的表象并非其本来的真实面目,而是意识的幻象而已。换言之,人类所认识的一切物质皆意识之幻象也!至此,你难道真的明白什么是幻象了吗!欢迎于各媒体平台搜索关注“古国老兵”号,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