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中的伦理责任

 木香草堂 2018-11-29
家庭教育中的伦理责任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伦理教育是社会整体伦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智商卓越的头脑里却装满了与之不相配的恶劣人格,如杀人犯马加爵作为云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才生,在高墙之内,在走上死刑场的囚徒之间,有哪一个家庭是有着良好伦理教育的?!种种现象说明,家庭伦理教育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伦理道德形成的基础在家庭教育。

1.伦理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而爱的能力只能在被爱中获得,爱的感染要从幼年开始

爱是健康人格的归因。我们知道孩子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他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就会健康地向前发展。其实成人也是这样的,如果他的社会环境充满了爱、安全、公平、宽容,在这种环境下成人也变得美好,积极向上,有创造力,热爱生活。

爱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之初的任务,即从小从开始培养孩子富有同情心着手,而这只能在家庭中完成。因为爱是感性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无痕的教育,这才符合精神的发展过程。对于小孩子说,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是应该学习“爱”,或说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正如做学问要深入浅出一样,伦理教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方法:真正能使其成为孩子灵魂精髓的那部分是不能强意授予,说教式的灌输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只有一种力量能有效,那就是被感染。只有孩子从小就能够得到深深的被爱,得到有原则的真爱,而不是爱的伤害---溺爱,他才会输出爱,才有能力爱别人。所以说,爱是需要有能力的,也是有层次的,一旦疏忽了这点,爱便失去了成为品格的动力。

爱的反义词是冷漠——对于他人的冷暖、甘苦,乃至生命价值的冷漠,这是一种令人恐怖的恶疾。而更让人害怕的是它的传播范围是以人类社会为基础的,免疫力稍差,即被感染,而我们的孩子恰恰是最易感的人群。这样的病菌一旦侵害了他们的灵魂,再要根除绝非易事。被马家爵残杀的几个同学,如果少一些冷漠和歧视,多一些关爱和包容,如果他们的家长从小感染他们如何去爱人和懂得尊重,如果他们的家长注重敬畏生命并加强伦理教育,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所以作为家长要意识到,在生活中不断用自己的良好行动、用爱去感染孩子,拒绝冷漠,不仅仅是对孩子成长有利,还能使孩子远离灾难和危险!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孩子、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是什么转变了一个人的品质?是爱的力量,是家长努力学习成长的感染和带动。

2.知感恩懂敬畏是伦理教育的根基,只能在家庭教育中被感染

0-6岁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延时满足的关键期,是孩子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理、自信心、探索求知欲,乐观、善良性格的关键年龄段。7-12岁是约束力和秩序感的关键期,是孩子形成意志力、专注力、勤奋感、良好的挫折抵抗力、优秀的合作和领导能力、积极的人生观的关键年龄段。0-12岁是孩子依恋父母、模仿父母行为最多的时间段,也是父母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关键期。

知感恩,是做人之本。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家长如果是一个注重感恩的人,他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传给他的孩子,让孩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

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通过培养孩子爱劳动是感恩回报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孩子能够经常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能够帮助别人、对别人有用,以及成长带来的快乐,从成功的独立行动中体会小小的成就感,经过不断积累定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爱劳动的品德应该是从小培养的。如果父母善于通过让孩子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进而培育孩子的感恩回报意识,孩子心里越能替别人着想,就越有责任心,才不会无病呻吟。这对于健全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正确的伦理意识是有决定意义的。

懂敬畏,是成才之路。我常常想,“人伦”有两条腿,一条腿要学会感恩,另一条腿要懂得敬畏,这样的人才能站得挺拔,立得笔直,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在当今社会里,做人做事非常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否则就会变得浮躁、庸俗,甚至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懂得敬畏,是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白要为所犯错误付出代价!所以,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所顾忌。古语曰:“头上三尺有神灵”,告诫人们要有所敬畏,切忌恣意妄为,以免步入深渊。许多人的心中只敬畏灾难,从不敬畏规则,岂不知,不敬畏规则必然导致灾难。懂得敬畏才会有真正的和谐,才会真正远离灾难和不幸。

懂敬畏,知道珍惜生命,才会真正懂得尊重,知道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孩子、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只有时时刻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才有自律意识。如果家长懂得敬畏是一帖清醒剂,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珍惜前程,遵纪守法,不致忘乎所以;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牢记他不仅仅影响自己的孩子,还会影响自己的家族,子子孙孙,才会杜绝为所欲为;只有心存敬畏,真正做到自省、自警、自励、自强,才会永远警钟长鸣。“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前贤警言,当永以为戒。知敬畏才会虚心向学,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过程。只有家长心存敬畏,孩子也才会受到感染和影响。心中装下敬畏两个字,等于装下了智慧。

3.家庭是个人伦理本质的出发点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本,家庭在社会上又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单位,只有亿万个家庭有相应的伦理,有相应的健康文化,于是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才能是健康的、阳光的、向上的、幸福的、快乐的。要求孩子做好孩子,父母就应该做社会的好孩子,做社会的好成员,做合格的公民。家庭伦理建设不是孤立的,它的尺度、价值标准应该是社会的,所以说,个人伦理本质的出发点在家庭。只有家长能够做到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其一,家庭伦理教育是培养孩子理性和自制能力,以顺利进入社会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为儿童今后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注重“延时满足”的品格培养,从小懂得为更大、更有意义的利益去努力克制和等待,使儿童克服自然的直接性,达到独立性和自由人格,从而达到脱离家庭的自然统一体的能力。也就是让儿童学会与人共同生活的原则,学会用普遍的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本能和欲望。

伦理教育首先必须培养理性的自制能力,即对本能和欲望的克制。纪律的约束和习惯的培养,家长首先成为自己内在自然欲望的主人,才可能去感染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家长脾气上来时,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什么场合,不顾孩子感受,哪句话伤人、哪句话恶毒、哪句话出气痛快,就“撂”哪句话,恨不得一句话能把人“帖”在墙上,可等冷静下来以后又后悔不已。往往人们没有意识到,话在没说出去之前你还是它的主人,等你不负责的“撂了”之后,你就成了它的“奴隶”!所以,只有家长善于管理、克制自己的脾气,他的孩子才会少受伤害,才不至于受到坏的影响,也才会有良好的自制能力。

其二,伦理教育还应当在家庭就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学会与家人分享合作,才能使之成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员。这需要克服儿童自我中心的纯个体性。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学会共同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获得的自由才是更有价值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否定特殊性的无个人的普遍性,而是两者的统一。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在心目中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装不下的人,在他的狭窄胸怀里,怎么可能容纳别人!又怎么可能装着人民,装着祖国,装着天下!

其三,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保护得越全面,照顾得越具体,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越优越,满足孩子的欲望越多,孩子的责任心、克制力和生活能力反而越低下,社会适应能力越差,虚荣心、嫉妒心越强,自信心越低,耐挫力越弱,孩子离您心目中期望的目标就越遥远!孩子首先是通过家庭环境中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并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如何待人、律己、循规、守纪等,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因为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从发生的时间看,开始最早,持续最长;从作用看,范围最大,内容最广;从关系看,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密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而且最有针对性。不同的家庭伦理教育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家庭类型

家教表现

孩子个性

民主型(宽容)

保护与文化教养并重,满足与限制并用,父母与孩子关系和谐、融洽。

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立、乐观、自信。

权威型(专断)

严格控制、严厉惩罚、斥责、打骂。

畏缩怯懦、自卑、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等。

放纵型(溺爱)

过分娇惯宠爱、百依百顺、放任自流、随意。

自理能力差、好吃懒惰、自私蛮横、不负责任、任性没礼貌。

注:该文摘自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原文为“第五届中国青少年论坛”论文。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http://www./Article.asp?Category=1&Column=447&ID=14199

家庭教育中的伦理责任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