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木香草堂 2018-11-29


 
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作者:黄荣生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年来,农村女劳动力逐渐加快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其中不少已为人母,如果她们没有带着孩子一起转移,就意味着她们的孩子缺失了母亲的家庭教育。

    当然,这种缺失有可能找到一种替代,即父母一起出外打工(如果只母亲出外打工、父母没出外的话,一般不会把孩子交给别人,而由父亲自己单独抚养、教育),把孩子交给另一个家庭(长一辈家庭、亲戚家庭或其他愿意接受、父母也愿意交给的家庭)代为抚养、教育。如果这个家庭有女性抚养的话,那么孩子也会有替代的类似母亲的家庭教育。当然,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这种替代并不能完全替代;这样的与由亲生父母亲自进行家庭教育的孩子相比,心理健康状况要来得差。对此,我们不打算再进行重复研究。

    人们关注的是还没有人研究过的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真正缺失(连替代都没有)母亲的家庭教育、但没有缺失父亲的家庭教育的情况(即母亲出外打工、父亲留在带孩子)[后面简称“缺母教”]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好是坏。好坏是相对而言的,不比是不知道的。为了比出好坏,我们打了两种情况作为比较的参照系:一种是真正缺失(替代都没有)父亲的家庭教育、但没有缺失母亲的家庭教育的情况(即父亲出外打工、母亲留在家带孩子)[后面简称“缺父教”];另一种是父亲的家庭教育和母亲的家庭教育都没有缺失(即父母都在家带孩子,没有出外打工)[后面简称“亲子教育安全”]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漳州市的农村孩子。

    分三种情况,缺母教、缺父教、亲子教育完全。每种情况的孩子都找100个以上。为了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我们要求每个研究对象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是正在当地的农村小学读四-六年级的孩子。

    2、必须是母(父)亲出外打工在一年以上,离家较远、至少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的孩子。

    3、必须是父母双全、父母都是亲生、父母没有离婚的孩子。

    4、必须是农民或农民工的孩子。

    (二)研究方法

    1、主要使用心理测验法:

1)主要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施测。

MHT8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个内容量表的是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辅助性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主修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分别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的父母施测。

2、其它辅助性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孩子与出外打工的母(父)亲之间的沟通、联系情况。

三、结果分析

(一)、有效问卷

20054月份开始,通过漳州市所辖各县区妇联向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发放MHT问卷,至6月底共收回425份。MHT包含有用于检验受试者是否老实回答问题的效度量表(说谎量表),所以我们对回收的每份MHT问卷先计算效度量表(X)的得分,将X得分在7以上的MHT问卷作无效问卷处理,加以剔除,结果如下:

-1 有效问卷

类 型

回 收

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

缺母教

134

11

123

缺父教

152

15

137

亲自教育完全

139

7

132

总 计

425

33

392

(二)、缺母教的孩子与缺父教的孩子、亲自教育完全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2 缺母教的孩子与缺父教的孩子、亲自教育完全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缺母教的孩子

缺父教的孩子

亲子教育完全                                                                的孩子

 

量表平均得分

与缺父教的孩子比较

与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比较

量表平均得分

与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比较

量表平均得分

学习焦虑

6.45

a<0.05

a<0.05

5.16

a<0.05

5.83

对人焦虑

5.62

a<0.05

a<0.05

4.03

a<0.05

4.66

孤独倾向

4.11

a<0.05

a<0.05

3.36

a<0.05

2.78

自责倾向

6.75

a<0.05

a<0.05

6.01

a<0.05

5.42

过敏倾向

6.49

a<0.05

a<0.05

4.98

a<0.05

5.76

身体症状

6.62

a<0.05

a<0.05

4.27

a<0.05

4.32

恐怖倾向

5.06

a<0.05

a<0.05

5.77

a<0.05

6.35

冲动倾向

5.51

a<0.05

a<0.05

4.72

a<0.05

4.85

四、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学习焦虑、对人焦虚、过敏倾向的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缺母教的孩子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最严重;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其次;缺父教的孩子最轻。

这种结果乍看起来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无法想象:爹不在身边(缺父教)的孩子竟然比爹在身边(缺母教但不缺父教或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心理更健康。在传统意识里,一般都认为亲自教育完全对孩子来说,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最有利的一种状况。

但深入分析之后却又发现:其实在情理之中。我们在对孩子施测MHT的同时,也用同样是由周步成等主修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对孩子的父母的管教态度分别进行测量(当然出外打工的我们测不到,我们测的是留在孩子身边的)。结果显示在这样纯粹意义上的农村家庭里,“父严母慈”是普遍现象;父亲管教孩子的态度往往过分严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而母亲相对而言要慈祥得多、柔和得多、更富人情味。

关于这种焦虑,MHT的修订者周步成等认为:“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或老师批评……如果真的因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批评,那么,在下次考试时就会感到害怕;这次大概还不会失败吧。多次经验以后,学习焦虑就会增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批评特别是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的批评、甚至是责骂、体罚,在农村家庭里主要来自“严父慈母”中的“严父”,即过分严厉的父亲。

关于对人焦虑,MHT的修订者周步成等认为:“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胆、看大人脸色行事的软弱性格”,即对人焦虑。正是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教,导致了孩子的对人焦虑。

关于过敏倾向,MHT的修订者周步成等认为:"一有点什么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心的倾向称为过敏倾向……"。一个小学四——六年级的孩子身边有一个过分严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的父亲,"伴父如伴虎",能不整天提心吊胆、神经过敏吗?

经过以上分析,再去看关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的研究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之所以比缺父教的孩子严重,是因为有父亲的存在;比缺母教的孩子要轻则是因为有母亲的存在。母亲的存在可以起到一种缓冲作用;父亲的过分严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催生或加重了孩子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母亲的慈祥、柔和、富有人情味则缓解或减轻了这些症状。

有人可能会就此得出结论:a、母亲不应该出外打工、离开孩子、把孩子单独留给父亲带;父亲则最好远离孩子,免得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因为孩子没有父亲固然不行(没爹的孩子比有爹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要差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但父亲总在身边对孩子来说同样是一件好事。B、对孩子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有父亲,免得被别人说是没爹的孩子;但远离自己、“天高皇帝远”、对自己鞭长莫及。

得出这种结论的人其实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催生或加重孩子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的并不是“父亲”这个角色,也不是“在身边”这种状态,而是“过分严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的管教态度。只是因为持有这种管教态度的人是父亲,持有这种管教态度的人又总呆在身边,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危害。

简单地采取将父亲从孩子身边弄走的方法,固然可以消除父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使父亲无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施加可能有的好影响(只要父亲能改变不好的管教孩子的态度、形成好的管教孩子的态度,这种好影响完全可能有),从而剥夺了孩子在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可能发展得更好的机会。

将父亲从孩子身边弄走的方法也剥夺了父亲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对父亲是不公平的。再者说,“民工潮”一开始,出外打工的是男性(包括已当了父亲的)居多,现在之所以在有些农村家庭男的留在家里、女的出外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农民出身、没有技术的男性打工者在城市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而城市的服务业还有潜力吸收较多的女性打工者,即使她们没有技术。所以想当然地建议将较有可能找到工作的母亲留在家里、将不太可能找到工作的父亲赶出去打工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的建议不是将父亲从孩子身边赶走,而是设法利用各级家教网络改变农村家里的父亲普遍具有的“过分严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的管教孩子的态度。这样,父亲的存在对孩子来说就无害了,不但不用被赶走,而且也不再需要母亲留下来起缓冲作用。母亲要出外打工的话,也就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父亲单独带了。当然,母亲也不出外对孩子、对母亲自己、对母亲的丈夫(父亲)来说可能都更好,但如果一个家庭确实需要一个人出外打工,相比而言最有可能找到工作的又是母亲,那也就只有让母亲出去了。

(二)、关于孤独倾向、自责倾向的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缺母教的孩子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最严重;缺父教的孩子其次;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最轻。

这种结果看起来比较正常,但同样需要深入分析一下:

1、为什么母(父)教的缺失会催生或加重孩子的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

关于孤独倾向,MHT的修订者周步成等认为:“感到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不安感称为孤独感……这种学生,或是得不到父母的爱……特别是幼小时就缺少爱。”父母都在身边,孩子不缺少父母的爱,当然不孤独了;少一个,不管少谁,就少了一份爱,孩子自然会感到孤独。

关于自责倾向,MHT的修订者周步成等认为:“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自责倾向的基础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父母都在身边,孩子不会失去父母的爱,自然不会感到不安,也就不会自责。母(父)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会担心自己已经失去了母(父)亲的爱;如果母(父)亲爱我,怎么会忍心抛下我不管,独自去远方呢?然后他(她)会进一步往下想:母(父)亲为什么会不爱我呢?孩子往往会把责任归结为自己,即责备自己(自责):是自己不好,不值得母(父)亲爱,母(父)亲才会不要我。

2、为什么缺母教的孩子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会比缺父教的孩子严重?

这说明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的地位更重要、母亲的爱孩子更看重。因为同样是失去一个人的爱,这个人对自己越重要、他(她)的爱自己越看重,自己的心里就会越难受;相反,如果是一个自己根本不在乎的人不爱自己,可能心里边一点涟漪都不会起。当然了,缺父教的孩子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虽然比缺母教的孩子要轻一些,但仍然比亲子教育完全的孩子严重,说明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并非毫

http://www./jjlt/ShowInfo.asp?InfoID=5663

                                                    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