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

 如城鱼娇推拿馆 2018-11-29

二十四节令是怎么来的?天地阴阳运转与气候、物候、人类的关系是怎样?这会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医学的大体系,以及之后我们要讲的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这些内容。


之前我们讲的内容,都有借助图。这回讲二十四节令,就更加需要图了。希望大家看着文字版的图,跟着我的讲述节奏,来听这一讲的内容,这样的吸收度会更好。




首先,二十四节令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令,是在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中,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上古之人,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也就是说,以地球视角,每一个节令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走一圈360度,平均起来,每移动15度就是一个节令。





上图里面那个太极图代表地球,这个太极图中间有一条横的虚线,代表地平线。地平线以上,是地面与天空,地平线以下,是地里面以及地下的水。

天人相应,这个太极图也可以代表人体,太极图中间这条横线,代表的就是肚脐线,横线以上是肚脐以上,横线以下是肚脐以下。




好,我们就从太极图的顶点——夏至开始。


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日最长,夜最短,阳光直照。以前测量日影长短,有个工具叫日晷(guǐ),那么按照日晷来测量,夏至这一天的阴影最短,所以我能看见它是太极图上阳最多、去到极点的地方。这个地方,阴只有一个小点。


好,夏至过后就是小暑大暑。暑就是热,小暑大暑,实际上就是小热大热,这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这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在太极图阳的顶点的夏至,而在小暑大暑?


其实这样体会好了,二十四节令就类似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中夏至那一天就类似于一天之中的中午12点;而小暑大暑,就类似于下午的一点两点,我们想一下,是中午12点比较热,还是下午一两点比较热?


当然是下午一两点比较热,为什么呢?很多人可能想到,是因为早上跟中午的热量累积到下午一两点达到了顶点。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不完整。





我们看看那个太极图,小暑大暑的那个地方,其实已经有下降的意思在,就相当于下午一两点,太阳开始西斜。


那我们做个假设,如果一天之中,早上9点、10点的时候是37度,中午也是37度,到了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也是37度,但我们的感觉是下午一两点更热,为什么呢?因为早上的热气是向天空上扬的,容易散掉;而下午一两点钟,阳气与热量是下压到地面的,所以就算上午、中午、下午的温度是一样的,我们也会感觉到下午更热。


同样的原理,小暑大暑的时候,天地阳气开始下降,大气的热量压到地面,一年中地面的热,这个时候最大,所以人感觉到很热。


这个时候气候也特别潮湿,为什么?因为阳气下压地面,把地里面、河里面、溪里面的水都蒸发上来,而形成了湿气。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走在农村的土地上,我们可以闻到泥土的潮湿味。




下来就到立秋、处暑。


立秋时,天空之上的阳气顺延着小暑大暑的压力继续下降,降到处暑,这时压力增多,就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的热压入土内。


什么叫处暑?处暑就是处理暑热。如何处理?就是把它压到地里面去。


如果在中原或者北方,一过处暑,地面上就觉得清凉,这就是暑气入地已多,同时地里面的阴气也慢慢开始出土的现象。


跟着就是白露、秋分了。


处暑之后,阳气进入土里面比较多,把地里面的水分蒸发出来。这个时候的地面的早晚就有露水,所以叫白露。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所以叫秋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文字版中二十四节令图之外另外配的四个小太极图,先看看这个夏至图。

 


夏至图,我们看看中间的那条地平线就知道,这个时候,阳气基本都在地表。现在到了秋分,实际上是阳气的位置顺时针转动了90度。这个时候,阳气的一部分进到了土里面,而土里面的阴气一部分也出土了,所以这个时候阴阳是比较平均的。


那么这个每90度转动那个图,实际上是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四个节令的阳气升降出入动态图。


而二十四节令图里面的那个太极图是静态的,我们可以根据它的阴阳面积大小,来看出一年四季各自阴阳量的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令图里的太极图,看的是一年春夏秋冬的阴阳的量;我们配的那四个动态图,看的是一年中这几个代表性节令的阴阳升降出入动态位置。





假如机灵的听众可能会听出来,这个动态图岂不是二十四节令都可以转动?对的!实际上,那个阴阳鱼的阳鱼的鱼头,每一个节令可以顺时针转动15度,可以形成二十四节令的二十四个动态位置图。




下来,就到寒露、霜降了。




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多了,里面的阴气出土也更多,这时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只觉得凉,但这个时候的露,就觉得寒了。所以叫「寒露」。


再过半个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更多。秋天,天地之气不单是降,而且还收敛,加上寒气增加,露就收凝成了霜。




接着就是立冬与小雪。


一年的阳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立冬,就是降下的阳热开始下沉。阳热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变寒,地面之下则由温而变热。


寒则收敛力大,雨与霜便成了雪。


往下,是大雪与冬至。


小雪之后,阳热下沉地里面愈深,地里面的阴气冒出地面就越多,就到了大雪,大雪的时候,地面上的雪就更大。


现在我们可能知道了,为什么在下雪地区的冬天,农民看见下雪就高兴。可能有人说,「瑞雪兆丰年」,代表明年会丰收。


但为什么下雪会代表明年丰收?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冬至那个图。冬至的时候,阳气基本上都累积到土里面,地表就一片阴寒。所以,下雪意味着地表很冷,而见地面上的雪大,就知道地下的阳热沉得越深也越多。


你说在冬天,地里面储存那么多阳气干吗?


等来年春天阳气出土,万物生长。冬天地里面藏的阳气越多,第二年的春天阳气出土就越够力。阳气代表生发、舒展,所以植物的长势就会越好。


所以农民最怕什么呢?暖冬!如果是暖冬,或者冬天起雾,或者是甚至打雷,这些都是阳气外泄的表现,如果阳气提前外泄,那么第二年庄稼的生长动力就不够了。


冬至,就是阳气下降到极点的位置。这个时候夜最长、日最短。所以如果用日晷来测量日影,这一天日晷的阴影是最长的。




下来就到了小寒、大寒。





我们看看二十四节令图,立春的时候,地里面的阳气开始上升。但冬至后,还没到立春,这个时候,地里面的阳气累积到顶点,但还没上升,地里面的存的阳气越多,就意味着地表越冷。所以,冬至后,就是小寒,再到大寒。


我们看看小寒大寒的对面,就是小暑大暑,所以机理是一样的,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累积的问题。只是小暑大暑的阳气是累积在地面最多,地面就最热;小寒大寒的阳气是累积在地里面最多,所以地面最冷。


好,到立春、雨水了。


冬寒之后,阳气降极而升,春气转温。我们看看,二十四节令图的这个时候,藏在地里面的阳热开始上升了,它们升出地面,天气就逐渐温和起来。

立春,就是天地阳气由沉而升。雨水呢?就是阳热春升,将地里面的水蒸发出来而成了雨。


再下来,就是惊蛰与春分了。


冬天的时候,阳热收藏于地下,万物即随阳热之沉而蛰藏。


春天阳气出土,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而惊动起来,这时蛇虫启蛰,草木萌动。


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均,阴阳各半。不同之处是,秋分是阳气往地里面走,而春分是阳气出土。春分之后,地面上阳热逐渐增多,天气更暖了。




接着就是清明与谷雨了。





阳热初初升于地面时,水雾弥漫,地面未明。春分之后,阳气再升于地面上的天空,那么地面就清明起来了。


这个时候,阳热升出地面多了,带出来地下的水也多了,正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形成一个天地升降的交感。


这时,雨水多了,好种谷,也好长谷,所以叫谷雨。


接着就到立夏、小满了。


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就成了夏季。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气候由暖转热。小满者,地面上的阳热小满也。


接着就是芒种了。


当地面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阳气升浮,这时麦穗生芒,将成熟也。其实,麦穗生芒,只是一个意象,它代表一年生的植物上部茂盛了,开花散叶了。





然后又回到了夏至,又到了阳热升极而降之时。


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又是立秋、处暑。重复每一年的循环。




我们这里看出来了,二十四节令气象的产生,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再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周而复始,实际上是阳气在地球升降出入带来的量的变化的体现。


同时还得注意,看这个图要整个地看。在看地面之上时,就要注意地面之下。在读地面之下时,就要注意地面之上。


这个图,既可以读地面、地下,但别忘了,天人合一,中间那个太极图可以代表地球,也可代表人体。所以,它也可以读出一年四季阳气在人体的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分布。




好,我们可能还关心,刚才我们讲的一年二十四节令阴阳的升降出入,带出的节令气候与物象现象,还有其他的旁证吗?有的!


假如我们有过下矿井的体验,我们就知道,夏天下矿井,这个时候地面很热,地里面很冷,因为阳气都分布在地面;冬天假如我们下矿井,地面很冷,而地里面很暖,因为阳气都藏到了地下。


下过矿井的人也许不多,但用过井水的人还是有。我们想一下井水在四季之中有什么变化。


井水一般离地面不远,但已经有了冬暖夏凉的特征。这里面当然有地表温度跟它比较的相对问题,但难道就没有阳气在地面与地里面升降出入的影响吗?


再比如大多数植物,当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它们就发芽、长苗;夏天阳气充盛的时候,它们就开花散叶;秋天天地阳气下降的时候,就落叶,同时我们就收果实;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地区,地表的树是光秃秃的,树叶都掉光了,但你别以为它们的无所作为,由于阳气都藏在了土里面,所以冬天的树木是在长根。体现了一年四季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植物的影响。


人虽然不是植物,但它同样也是生物,一年四季,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人这种动物难道没有影响吗?




我们把这种影响推演为理论,再应用到农作物的实践中,那么就是农业的天人合一;如果推到医疗实践中,那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


二十四节气蕴藏着先人的智慧,不仅仅告诉我们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比如植物、人类的变化规律。看吧,再次证明了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催生出阴阳学说。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那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


不少人不是说阴阳学说不科学吗?那现在各行各业从事科学的人不少,你能不能用你本行的专业科学术语来表达一下二十四节令是怎么产生的,而且表达得比阴阳学说还好?


如果能,你可以说阴阳学说还不够科学;但如果不能,那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对阴阳学说的评价是否客观?


我们说,要评价一个学问,是不是首先要学会它、吃透它,然后才来下结论?不少人都说科学是最讲理性,那么要讲理性,就用理性来说服人,而不要说:我感觉阴阳学说不科学。


关于二十四节令在医学怎么用,我们在顺势思维的那一讲,就会讲到三伏天天灸选时间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