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木香草堂 2018-11-29
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我们学校的学生,每个月都会发一本《家庭教育活页文选》,月刊,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有些文章很不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的好材料!

昨天下课后,我在所教的班级做了一个小调查,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家庭教育活页文选》,这本杂志你们家长能认真看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稀稀落落的举起了十来只手。三班共五十三人,也就是说,家长能认真阅读这本教育杂志的不足20%。更有意思的是,在我调查的时候,有位学生很诚实的直接说:“我爸根本不看,说没什么价值,还不如他自己的教育方法好。”这句话让我大跌眼镜,孩子真的很好(很诚实),但是家长真的很离谱。你的教育方法好?看自己的孩子都被教育成什么样子了。

无疑,这个结果让我非常遗憾,但这就是中国的事实。我们国家现在看似对教育非常重视,但不免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所有人都会针对孩子的问题展开重重的“攻势”,殊不知,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家庭或者家长的原因造成的。治病不治本,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许多一线教师都有类似的经验,有时候教师的十句话不如家长的一句话,家长的一句话足以让你一个学期的教育成果化为泡影。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的素质则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希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日引起教育部门和广大学校的重视,而不是只停留在嘴皮子上。

2010年11期《活页文选》有一篇《谁杀死了孩子的求知欲》,写的不错。文章从“过分的充分理由”的心理学实验写起,分析了扼杀孩子兴趣的原因,并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了分级:

1、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持久,全身心投入,成就斐然;

2、超越别人的兴趣——评价标准单一,多数孩子有失败感;

3、追求物质奖励的兴趣——兴趣被物质奖励替换;

4、逃避惩罚的“兴趣”——最短命,难以优秀。

本期《“烂笔头”帮你快速提高成绩》也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指导文章,对于记笔记的方法总结的甚为详细。

2010年12期《活页文选》有一篇《乐爷爷的“孙子兵法”》,写的太好了,我看了之后深有同感,并且把它推荐给了我的父母,希望藉此改变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做法,统一家庭的教育思想。

“孙子兵法”第一招“假痴不癫”:假装不知而实知,假装不为而实不为,或将有所为。“玩的时候,犊犊总能发现自己比外公聪明,因为他能教外公玩玩具。”

“孙子兵法”第二招“声东击西”:“虽然是玩,但乐善耀还是会暗藏小心思,让孩子在玩乐中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

“孙子兵法”第三招“隔岸观火”:当女儿管教外孙时,乐善耀什么都不管。他说:“心疼是肯定的,所以只好眼不见为净。如今白脸红脸的时代已经过去,老人不能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上,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声音,而且必须是正确的声音。”“在孙辈教育中,我们只能充当一个助手,起到辅助、配合的作用,而不是主打,孙辈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父母教育。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乐善耀提议老人们做一个“三开老人”——开心、开明、开窍。“要想开窍,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终身学习,在不断充电中开窍,在向年轻人学习中开窍。”

有这样的家庭,幸甚至哉!

http://sq./discuz/thread-575466-1-1.html

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诚信教育的家教因素分析

文章来源:中国网

诚信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真诚不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及取得别人的信任的统一。人们渴望真诚,崇尚守信,自古以来就把诚信当作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带来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使人们很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之外。诚信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公民诚信品格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支撑着经济的正常运行。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诚信,公民就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诚信,社会就不可能走向现代文明。可见,每一个人诚信品格的培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诚信教育无疑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责任,而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品格的涵养却显得更为直接和深刻。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在诚信的社会里,希望子女受人尊敬、事业有成。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缺乏诚信,他们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真诚守信的孩子相去无几,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则各有不同。本文将从诚信教育与家教的关系、诚信教育的家教误区、诚信教育对家教的要求几方面,就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 诚信教育与家教的关系

诚信教育是培养人具有诚信品格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又称“家教”。诚信教育中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所承担的义务责无旁贷。

(一)家庭教育对诚信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在为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及的。一个社会、一个人的诚信教育仅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在其中显得十分重要。诚信品格决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萌发出来的,也不是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才开始学习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活动范围,家庭群体中受教育者与其双亲、祖辈及同辈伙伴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受教育者开始总是以其双亲或其他抚养者的言行为榜样,以家人的情感情操为认同的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处世习惯、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也就在此潜移默化中完成。

(二)家庭教育对诚信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家庭虽然只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却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家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诚信品格是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提高包括诚信品格在内的国民素质的基础,诚信教育也是家庭的社会责任,是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所必须发挥的功能。每一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通过家庭的游戏、学习、劳动,认识社会,协调人际,塑造自我,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道,逐渐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二、 家教中的诚信教育误区

孩子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等,一定程度上都与家庭教育因素有关。家长如果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识,就容易在家教过程中顾此失彼。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就直接造成部分孩子诚信品格的缺失,不得不引起重视并加以矫正。

(一)放任袒护,助长错误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作所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足为怪,而父母对待孩子错误行为的错误态度,从诚信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后果却不可小视。孩子常见的错误行为如: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找各种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说谎等。面对孩子最初的错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尚小,无关紧要;有的为维护面子替孩子找借口;有的甚至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认为社会尚且缺乏诚信,诚信的孩子会吃亏。家长直接袒护孩子的错误,或者家长之间因教育态度不一致而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以可乘之机,都会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放任、袒护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孩子不分是非,漠视行为规范,遇到过失逃避责任而寻求庇护,无疑会造成并助长孩子任意所为,会使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影响孩子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延缓建立诚信社会的进程。

(二)忽视责任,导致教育失效

忽视责任是部分家长难于改变的作风。表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则是非标准不一,推脱责任。有的做事原则讲得头头是道,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另有一套;有的对孩子严格要求而对自己一再宽容;有的有布置无检查,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当着人一套,背着人又一套;有的将家庭教育的失误一位推给他人、学校或社会,错误归因,推诿责任。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与其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样,要求家庭教育有连贯性、一致性。家长的教育态度前后不一致,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的言行不一,是非标准不一,本身就违背诚信原则;家长一味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不自我反思,不承担责任的做法,令孩子难以信服。这必然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甚至“口是心非”的不良习惯。

(三)只重智育,忽视情感教育

当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家长关心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却缺乏应有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情感淡漠、品德不良等危机,诚信品格的形成自然也面临危机。据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只有30%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最低位置;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①]。倘若缺乏责任感,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就很难形成诚信品格;倘若孩子没有诚信的品格,必然成为德育不合格、心理不健全的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多了一分危险,少了一分安全。况且,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和未来事业成就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家庭教育一旦无视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美好愿望将无从实现。

(四)草率定性,产生不良暗示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不良行为及时管教,但有时喜欢上纲上线,妄下定论。以为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可以令行禁止,殊不知孩子的不良行为却迟迟得不到矫正,甚至日益顽固。比如有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被家长斥为“小偷”;有的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世界,将看到或听到的故事与身边的人编造在一起信口讲出来,被说成“天生会骗人”;有的孩子为逃避惩罚不敢认错,被认为是“撒谎”。于是“小偷”、“天生会骗人”、“撒谎”这些概念就不知不觉地干扰了孩子的人格塑造,最终使他们远离诚信。这是消极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能对人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消极的暗示对身心健康不利,积极的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本身无可非议,但草率定性的后果往往会产生不良暗示,使孩子在消极暗示的驱动下一错再错。

(五)极端期待,导致自欺欺人

极端期待往往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具体措施又不符合其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其结果往往导致或拔苗助长、事与愿违,或虚浮夸口、不切实际。极端期待往往来自家长的虚荣攀比心和对孩子的控制欲,希望孩子无所不能、处处成为自己的骄傲和荣耀,希望以孩子的极端出色填补家长种种遗憾,希望孩子能处处顺从家长的意志。有的孩子稍有聪明之举,父母便立即褒奖有加,一好百好,对孩子的不良倾向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容易诱发孩子的自满心理,使他变得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失去对自己、对他人客观评价。有的孩子为了满足家长的极端期待,夸大其词地描述自己的点滴成绩,甚至凭空杜撰也大言不惭,为的是博得家长的欢心并向周围人炫耀。容易形成爱慕虚荣、华而不实的不良习惯。有的孩子迫于父母极端期待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情绪郁闷,往往瞒着家长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容易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一方面怯懦胆小,缺乏自信,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表里不一、善于掩饰,对人缺乏坦诚和信任。这种极端期待显然是不利于诚信教育的。家长的较高期望本来是孩子成长的一种动力,然而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不仅不利于学业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甚至给孩子的品格修养和人格塑造都带来负面影响。

(六)管教粗暴,引发惧罚心理

时至今日,有些家长仍存在“暴力教育”的倾向,孩子成绩不好、行为不对,不是帮助其找原因,而是当众责骂,有的还拳脚相加。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势必铸成将来的大错。于是开始指责、打骂,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而父母听到令他们满意的结局则可逃过一劫,就开始学会了掩饰、说谎以逃避责罚。父母的不理智,表现出更在乎事情本身对错而不是孩子是否具有诚实的品质。不分原因的责备和体罚会使孩子越来越远离教育目标。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正如每一个成年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曾经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一样。孩子因逃避过失带来的责罚而撒谎,在逃避责罚的同时逃避了理应承担的责任,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涵养诚信品格不可缺少的内容,逃避了责任也就失去了历练品格的机会。

三、 诚信教育对家教的要求

(一)及时有效地制止不良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错误所在,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尤其是行为性撒谎,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必须采用适合其接受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坚决地予以制止和纠正。放任和袒护,必将害其一生。

(二)父母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父母在要求孩子诚信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父母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必须正视自身缺点,能够接受他人甚至是孩子的批评意见,在反思改过,不断自我完善。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诚实守信。

(三)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气氛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家庭教育应当注意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感培养的统一,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应该尽量使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健康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潜能的充分释放,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信任并鼓励孩子改正过错

作为家长决不能因为孩子的一两次过错,就小题大做,妄下结论,失去教育的信心,否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可以增强他们改过的信心。让孩子明白一个诚信的人必须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必须用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使孩子从受到父母的信任和鼓励开始,以自己真诚无欺的行为去获得更多的信任。

(五)用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负累、这样不仅易导致孩子有悖诚信习惯,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用平常心对待孩子,要求家长理解、宽容孩子,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施教。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就应该为之高兴和骄傲。让孩子在理解和宽容中学会理解和宽容,这有利于他将来诚恳地与人合作。

(六)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错误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即在惩罚孩子的同时,应更多地奖励其诚实的行为,使诚实的行为得到强化。

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决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它关乎到未来公民素质的培养,是每个家庭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应尽的义务。当今家长曾经生活在缺乏诚信的环境里,曾经接受过缺乏诚信的教育,应该对诚信社会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应该更好地履行培养诚信公民的义务。让我们端正态度,走出误区,实现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科学化,让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建立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培养文明社会所需要的诚信公民。(云南师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匡 锦)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kxma/1051237.htm

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1、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位小学生老是在外面打架惹事,几乎每天都有其他孩子或父母亲找到家里告状。这个父亲很不明白的是,每次儿子在外面打架,回家都要挨揍。他想以此给儿子威慑,可是状况一点也没有好转。其实这是孩子“模仿”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从小向父亲学来的,是父亲教给他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靠"打"。孩子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块,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亲,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父母的爱好和兴趣,习惯方式、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调等等,都能成为孩子习惯行为的模式。他们向父母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并且他们的行为也主要受父母的规范。不论父母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行为,儿童都可能会模仿和学习,甚至成为孩子人际交往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因为父母们与孩子朝夕相处,所以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况移给孩子。有一个家庭,父亲比较内向,较少和人交际,母亲却比较外向,性格比较开朗,他们有两个男孩,老大性格像父亲,老二性格像母亲。这是因为孩子小时候,父亲比较喜欢老大,母亲却比较喜欢老二,同受父母行为的影响,但父母对他们态度的不一致,老大对父亲的行为学习认同的多些,老二却对母亲的行为学习认同的多一些。就形成老大的性格像父亲,老二的性格像母亲。因此可以看出父亲或母亲情绪不稳定,孩子情绪也可能不稳定。一位母亲常常有恐惧感,不安全感,每天晚上总是把窗户、门关了又关,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会移给孩子,使孩子处于一种恐惧,不安全的气氛中。一个两岁的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爬到椅子上去玩,突然看到妈妈十分惊慌,不安地跑过来把他从椅子上抱下去,孩子可能从母亲不安、惊慌的神色中体验到不安和惊慌。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反映出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这种状况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温和。有的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急燥,看见孩子做错事,不是耐心地讲道理,却大发脾气,不是打,就是骂。有的父母情绪不稳定,时而高兴,时而发脾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以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自己心情高兴时,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一笑了之。情绪不好时,即使孩子很好,也会冲着孩子发脾气,使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判断不确定。有的父母可能有神经症倾向,常常感到焦虑,心烦不安,心情忧郁、不高兴,胆小怕事,常常感到恐惧和不安全,内心常常有矛盾和冲突,与其他人人际关系较差,敌对感较高,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用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和不健康的行为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

2、父母要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和善恶标准的形成,主要受父母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影响。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父母也以自己价值观,是非观,丑恶观去规范儿童的道德行为,而形成儿童的价值观,是非观和丑恶观。儿童从父母处理事情和他人的关系中学习父母的各种行为,孩子看到父母对其他人总是很有礼貌,他会用这样的行为作为标准要求自己。看到父母经常说脏话骂人,他也不会为说脏话和骂人感到羞耻。看到父母经常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他也不会认为这是错误的行为。父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价值观一致时,父母可能会感到高兴、赞扬,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有人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儿童对教师和父母教的道德守则了解的更为清楚,记忆的更为准确。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的研究处于心理学研究的显著地位,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儿童道德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道德发展是以人格和认知发展为基础,健康的人格和智力发展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品质是人格中的一部分。健康的人格是高尚、良好道德观的基础。具有说谎、欺骗、偷窃、侵犯、自私、残忍等不良道德行为的儿童,他们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儿童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建立自主性和自信心,建立自尊,克服自卑,充分满足他们发展中的需要,不良道德行为的儿童在他们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十分缺乏一些基本需要。一个老是对父母说谎的儿童,可能缺乏对父母的信任,而父母也常表现出对孩子极不信任的态度,一个经常侵犯别人、常打架的孩子,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法可能更多的是打和骂,孩子可能有过度敏感的防御性;经常侵犯别人并不一定说明他有很好自信心、自尊感,可能刚好相反,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卑。他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行为建立自信和自尊,而学会用一种不良的行为去寻找自信心和自尊。

由于种种原因,当今社会的父母们更为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其实心理状况对孩子成绩(智力)方面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对智力发育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缺乏沟通交流而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危机,就会影响孩子与同学的关系,导致矛盾、紧张的状况,可想而知,这会导致成绩滑坡。反过来看,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出现不稳定的状况,父母除了跟踪学习之外,还应该多从心理和人际关系的角度去查找原因,可能就会找到症结所在。

http://www.babytree.com/community/group10164/topic_346023.html

家长的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