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淳化阁帖》(最善本)简说

 聽雨軒sjh 2018-11-30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官帖》,简称《阁帖》,于北宋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名迹,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10卷。《阁帖》刻成后,内府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阁帖》为丛帖始刻,共收历代书法作者103人的420帖。第一卷收汉至唐帝王19人书,计50帖。有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东晋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东晋哀帝司马丕《中书帖》、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庆赐帖》、宋明帝刘彧《郑修容帖》、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唐高宗李治《无事帖》等。第二卷至第四卷收汉张芝至唐陆柬之历代名臣67人书,计114帖。有晋丞相桓温《大事帖》、晋丞相王导《省示帖》、晋司徒王珣《三月帖》、晋尚书令卫瓘《顿州帖》、晋散骑常侍谢伯《江东帖》、齐侍中王僧虔《刘伯宠帖》、梁尚书王筠《至节帖》、梁特进沈约《今年帖》、梁萧思话《节近帖》、唐中书令褚遂良《潭府帖》、唐秘书少监虞世南《去月帖》、唐率更令欧阳询《兰惹帖》、唐谏议大夫柳公权《圣慈帖》、唐李邕《晴热帖》、唐尚书郎薛稷《孙权帖》等。第五卷收仓颉至唐张旭等诸家15人书,另有无名氏法帖,其中有与王献之重出二帖,计23帖,有宋儋《接拜帖》《古法帖》《贤弟帖》,隋朝《慧则帖》、唐张旭《晚复帖》等。第六卷至苐八卷为王羲之书,计170帖,其中有重出。第九卷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两卷计63帖,有重出。书家兼有帝王名臣、历代名家、二王父子,涵盖初唐四大家,字体兼有篆、隶、楷、行、草诸体,收有先贤各类笔迹,使“魏晋书法,传布天下”,如张伯英所说:

“顾其书虽真伪杂揉,而前代不传之迹,往往而在,且摹勒也自良工,神采视他刻俱胜。”

秋月帖

北宋时,《阁帖》中的古代名家字迹在社会上已经不易见到,所以《阁帖》最初拓本一出来,便有许多地方加以翻刻。山西绛州翻刻本号称“绛帖”,福建泉州翻刻本号称“泉帖”等。无论各翻刻本或精或粗,都不如最原始的拓本。到了元代,《阁帖》已不易见到全套。书法大家赵孟頫记载他所得到的《阁帖》10本,已是几次拼凑而成。明代时,行草书非常流行,《阁帖》成为书家争相临习的版本。明代刻帖之风十分兴盛,嘉靖、万历时期以贾似道、周密等原藏本翻刻的袁尚之、顾从义、潘允亮本和甘肃藩王府的翻刻本四种最为著名。甘肃藩王府刻本,俗称“肃府本”,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但其中第九卷是用“泉帖”补配的。明代藩王所藏,据说是明初分封时皇帝所赐,尚切没有补配,说明这时宋代原刻拓本已经非常稀有了。传到今天,可信为宋代内府原刻原拓的《阁帖》,只有第六、七、八卷三册,都是王羲之书。明末清初藏于孙承泽家,每卷前有王铎题签。这三卷民国初年归清道人李瑞清所藏。后归美国古玩收藏家安思远,安氏又藏有《阁帖》第四卷。

小大帖

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自美国购还四、六、七、八四卷《淳化阁帖》残本,是目前存世的最善本。上博所购《淳化阁帖》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福建“泉州本”的北宋祖本,为公认的国宝。虽然后来的重刻、翻刻本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有所增减,甚至有些精于《淳化阁帖》,但其文化意义却是任何后来的重刻、翻刻本不能取代的。《淳化阁帖》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四重意义一、虽然史载南唐有《升元帖》《保大帖》《澄心堂帖》等,但不见实物,只有《淳化阁帖》是可以确认的中国丛帖之祖。二、《阁帖》保留了大量重要的书法艺术。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唐太宗收集王羲之法书有三千纸。宋太宗刻《淳化阁帖》,收入160帖,而目前能见到的各种唐模本仅20多种;《阁帖》收入王献之帖76种,目前见到的献之勾填本只有数种。《阁帖》保存古代法书,功不可没。三、《阁帖》所收法书多是古人手札,内容有论艺、叙事、酬答、言情等,反映出的古代生活习俗,可以补充其他文献记载的不足。四、《阁帖》出现以后,宋代的重刻、翻刻本已有30种以上,掀起一个《阁帖》系统以外的宋刻丛帖的高潮。由于受《阁帖》的影响,明清两代刻帖之风愈盛,官刻、私刻愈演愈烈,大大推进了书法艺术的传布。

执手帖

《阁帖》出现以后,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开始,苏轼、黄庭坚等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评价其优劣。米芾《法帖题跋》、黄伯思《法帖刊误》更尖锐地抨击《阁帖》的部分舛误。从宋陈与义的《奉敕校释》、刘次庄《法帖释义》、明顾从义《法帖释文异》,至清王澍的《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先后参与研究的学者不下百人。从《阁帖》是否是中国丛帖之祖,《阁帖》的内容有哪些是原迹勾模上石,有否翻刻前石本,是刻石还是刻木,内容的舛误、文字印文释读、各种复刻本的传承关系,以及由《淳化阁帖》影响而出现的各种刻帖研究,等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科——帖学。蒸湿帖

自唐太宗发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的赞叹后,王羲之便被尊为“书圣”。唐以后的中国书法史,基本上是在以王羲之为首的二王传统之下展开的。共10卷的《淳化阁帖》,其中卷六至卷十摹刻即为“二王”墨迹,计233帖。由此“二王”书迹得以保存和流传至今。这是《阁帖》在中国书法史和“二王”书法传承中最最积极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赵孟頫言:“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终生钟情《阁帖》的赵孟頫前后历经数年获得《阁帖》全帙,虽版本不同,几经拼凑,然诚非易事。且时时观摩、临模。在传世赵氏墨迹中,《临王羲之太常帖》《临王羲之采菊帖》等,深得右军韵味。对于一心复古、全面师晋的赵孟頫,《阁帖》为他打开了认识和学习晋人书法的大门。被称为“神笔”的王铎为后世留下大量书作,其中临习之作竟占约二分之一。在众多临作中,王铎临习最勤、得力最多的便是《阁帖》。正因为《阁帖》中保存书法的精华,王铎才终生孜孜不倦浸淫其中,功力之深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位书家。《淳化阁帖》对后世影响深远,不管是书法大师如赵孟頫、王铎等,还是普通文人墨客都受其灌溉良多。《淳化阁帖》是书法史上一部经典“教科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