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籽鹅的提纯复壮的技术方法

 大兵大兵大 2018-11-30

籽鹅是黑龙江省的优良地方鹅种,以产蛋量高而闻名于世,据记载产蛋高可达180个/年,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近年来,黑龙江省养鹅数量迅猛发展,地方鹅雏供不应求,每年需从南方引进大量的浙东、皖系、四川、豁眼等雏鹅和种鹅,又先后从国外引进一定数量的莱茵和朗德种鹅,使引进的种鹅均与本地籽鹅盲目杂交,加之对籽鹅保种选育工作不完善,使籽鹅的优良特性逐渐丧失。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闭锁群小家系育种方法,对黑龙江省籽鹅进行提纯复壮,充分发挥籽鹅遗传资源的优势,提高种鹅的繁殖能力,加速籽鹅的开发与利用进程,满足市场需求,使籽鹅的优良性能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闭锁群家系育种技术是利用家系良种形成优良家系,然后将鹅群封闭起来,不引进外血,也不搞近交,而通过家系选育法,逐步提高品系的纯合性。采用家系等量留种随机交配法,使保护群在特定的条件下,保持原有的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相对稳定,群体内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漂变,从而建立起具有高繁殖性能的籽鹅育种核心群。本研究针对籽鹅的提纯复壮主要采用此技术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实验素材

采集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科研基地种鹅场自繁籽鹅和部分前期外购籽鹅共计2000余只组建原始基础群。

1.1.2试验环境

采用旱地饲养模式,建造试验测定围栏,每个小家系围栏占地面积3—4mz,围栏统一使用矩形铁质框架(规格:2m长×0.8m高)相连,共组建围栏100余个,2014年籽鹅家系选育组建家系80个,2015年籽鹅家系选育组建家系90个。

1.1.3试验方法

闭锁群家系育种技术。利用家系良种,形成优良家系,然后将鹅群封闭起来,不引进外血,也不搞近交,而通过家系选育法,逐步提高品系的纯合性。采用家系等量留种随机交配法进行。使保护群在特定的条件下,原有的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保持相对稳定,群体内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漂变。从而建立起具有高繁殖性能的籽鹅育种核心群。

试验应用了闭锁群小家系选育技术。通过自繁和外购籽鹅组建基础群,再进一步闭锁群体,挑选体形外貌符合《中国家禽品种志》所描述籽鹅外貌特征的个体,以每个家系1公5母配比等量组建小家系30个,通过佩戴脚号和翅号来测定和记录每个家系生产性能和家系后代生长性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家系均值顺序选择,结合个体选择来逐步提纯籽鹅群体,进而实现籽鹅群体的提纯复壮。

2、结果与分析

2..1籽鹅外貌特征的选择

依据《中国家禽品种志》中描述的籽鹅品种特征。选择标准:全身羽毛白色;体形适中,紧凑,略呈长圆形,颈细长,颌下垂皮较小,头上有小肉瘤,多数头顶有缨(本实验选育籽鹅体貌全部带缨);喙、胫和蹼为橙黄色,额下垂皮较小,腹部不下垂(见图1)。通过对籽鹅外貌特征的选择,初步建立选育基础群,并依据上一年度生产性状优劣,从基础群中挑选优良籽鹅组建小家系育种核心群。本实验选择出的籽鹅外貌特征基本符合《中国家禽品种志》中籽鹅品种描述。

2..2籽鹅繁殖性能的选择

籽鹅通过自繁和外购构建籽鹅原始基础群体,通过体形外貌的初步筛选组建基础群500只,基础群挑选公鹅体重达4.okg、母鹅体重达3.5kg,外貌标准,种鹅生殖器官发育正常的群体组成,要求群体整齐度好。

闭锁群小家系提纯选育:从基础群中选择种鹅等比等量组建小家系30个,每家系6只鹅,公母配比1:5。各家系内个体要避免全同胞半同胞,尽量做到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

提纯复壮选择要求:经提纯选择家系母鹅产蛋量要高于年度群体均值以上。

通过对各家系饲养观察试验,测定产蛋量、种蛋平均重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指标,并记录和统计数据,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应用闭锁群小家系提纯选育方法对籽鹅进行提纯复壮后,籽鹅繁殖性能得到恢复,产蛋量提高,繁殖性能稳定。

图2为籽鹅繁殖性能的提纯选育情况比较图,可更为直观的看到籽鹅经提纯复壮后的繁殖性能变化,说明应用闭锁群小家系育种恢复性能效果较好,从图2可以看出产蛋数和孵化率提高较为明显。

2..3籽鹅生长性能的选择

选育群体各家系后代留种均为等量留种,每个家系留种数量为公雏5只、母雏25只,并给每一只留种雏鹅佩戴翅号标志,对雏鹅个体测量初生重,并记录,以后每周测量1次体重至56日龄,之后120日龄测定1次。对后备种鹅挑选时采用个体选择结合家系选择的原则。

个体顺序选择:根据留种后备鹅个体体重高低选留后备种鹅,要求选留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在群体均值范围内,符合品种志标准体重的个体种鹅。

家系选择:根据家系繁殖性能均值比较选留后备种鹅。

提纯复壮选择要求:后代留种籽鹅个体均为家系繁殖性能均值高于群体均值以上,且体重在群体均值范围内的个体。

通过测定各家系后代种鹅各周龄体重,监测籽鹅经提纯复壮后的生长性能,籽鹅各周龄体重测量详见表2。

2..4成年籽鹅体重和体尺性能测定

对经过两年提纯复壮300日龄籽鹅的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了测量,监测品种体况情况(见表3)。

3、讨论

3.1 籽鹅外貌特征的提纯选育

籽鹅形成的历史悠久,在1980年黑龙江省内组织专家进行了区域性调研,并提出了选育意见,后期把籽鹅定位为黑龙江省地方品种收录到《黑龙江畜禽品种志》中,近年来,籽鹅又收录到《中国家禽品种志》中。文中试验研究中,对籽鹅的选择标准严格按照《中国家禽品种志》中籽鹅外貌描述要求进行选育。为方便试验选育在外貌上倾向于选择头部带缨的籽鹅。

3.2籽鹅繁殖性能的提纯选育

 2006年,孙凤等对籽鹅进行闭锁选育,试验应用小群选育逐步提高籽鹅产蛋量,结果表明籽鹅经过选育提高了产蛋量,建立了体型外貌较为一致,产蛋量较高的核心群。本研究中应用闭锁群小家系育种技术,以每个家系1只公鹅5只母鹅等比例建立30个小家系,经过2年的提纯复壮,使籽鹅年产蛋量由原始群体的60.2个提高至83.4个,受精率稳定在93%-94%水平,孵化率由原始群的76.36%提高至86.27%,这就说明应用闭锁群小家系育种技术对籽鹅进行提纯复壮效果良好,可逐步稳定群体加大选育,提升籽鹅繁殖性能。本实验研究与孙凤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然而使用小家系群体选育能够更好的选择高产籽鹅个体,加快籽鹅的提纯复壮进程以恢复籽鹅的高产优良特性。

3.3籽鹅生长及体尺性状的研究

 2006年,陈清和李馨等分别展开了对籽鹅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为籽鹅的深入研究、保护利用以及鹅的新品种(品系)培育和鉴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2008年,周瑞进等研究测定了籽鹅各项体尺指标,初步建立籽鹅的各项体尺指标的参考值和参考范围。本研究中针对籽鹅的提纯复壮两年中后备种鹅的0-56日龄和120日龄体重进行了测量,并对300日龄成年籽鹅体重体尺性状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籽鹅经提纯复壮后各周龄体重未见差异,然而300日龄成年籽鹅与周瑞进等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选用籽鹅基础群来自场区自繁和与籽鹅品种志中描述原产区地域外购,故与其他报道存在差异。

4、结论

籽鹅是黑龙江省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但由于开发迟缓,生产上仍处于原始小农状态,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本研究中籽鹅经过提纯复壮选育,能够恢复其原有高繁性能,运用闭锁群小家系育种技术可以提高籽鹅产蛋量和孵化率。由于家禽对繁殖性能与生长性能呈现负相关,故而在选择繁殖性能的同时要兼顾生长性能的选择,使品种产蛋量提高后对其体尺体况有较小的影响,这样就能在保证体貌和群体整齐度上更容易选育,加快建立籽鹅保种群,进而保护籽鹅这一优良的品种资源。还需要通过保种场和育种场的建立和开发,对籽鹅品种选育、品系选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培育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特色的专门化品种(系),并组成配套系,进行市场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