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南共识 l 2018版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后方案转换的临床指导意见

 渐近故乡时 2018-11-30



续:指南共识 l 2018版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后方案转换的临床指导意见(1/2)


  • 问题一:在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前,需对患者进行哪些评估?


  • 问题二:预混胰岛素1次/d疗效不佳时,应如何调整方案?


  • 问题三:预混胰岛素2次/d血糖控制不达标时,应如何调整方案?





问题四:基础胰岛素方案血糖控制不达标时,应如何调整方案?


1. 方案调整时机

(1)治疗3个月,如空腹血糖已达标,但HbA1c或餐后血糖仍高于目标值;

(2)或基础胰岛素日剂量超过0.4~0.6 U/kg;


(3)或基础胰岛素治疗后,餐后血糖增幅≥3 mmol/L [餐后血糖增幅(mmol/L)= 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无法满足治疗需求时,则需调整方案。


2. 可选择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转为基础胰岛素加1~3次餐时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2次/d方案或CSII方案。


已有多个RCT证实基础胰岛素疗效不佳时转为基础胰岛素加1~3次餐时胰岛素方案或预混胰岛素2次/d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而近期一项Meta分析显示,在进一步优化胰岛素方案时,基础胰岛素加1~3次餐时胰岛素方案或预混胰岛素2次/d方案在HbA1c降幅、低血糖发生率、体重增幅以及胰岛素剂量均相似。


但Vora等提示,给予基础+1次餐时胰岛素的患者,7.6%的患者出现了胰岛素意外过量,其中1例出现了重度低血糖,其可能的原因为患者混淆注射装置所致。


因此,预混胰岛素可能有利于减少混淆注射装置导致的药物过量,便于患者长期依从。Liebl等研究则显示,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转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2 次/d 对比基础+3 次餐时胰岛素,基础-餐时方案HbA1c 降幅更显著,但重度低血糖增加,因此,在转换为基础-餐时方案时,应加强患者教育及血糖监测,以避免重度低血糖发生。


3. 胰岛素治疗方案调整原则:

(1)在调整为预混胰岛素2次/d时,可将相同日剂量等量转换,并1∶1分配于早、晚餐前,然后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方案调整后,二甲双胍和α-糖苷酶抑制剂可继续使用;视患者个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TZD;不建议联用胰岛素促泌剂,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血糖监测原则参考附表1


(2)在调整为基础+1~3次餐时胰岛素方案:


①基础胰岛素维持原剂量,主餐前予餐时胰岛素4 U,或0.1 U/kg,或10%基础胰岛素剂量。


②或者根据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计算餐时胰岛素剂量,每15 克碳水化合物给予1 U餐时胰岛素,可增加剂量直至血糖达标。根据血糖可逐渐增加至2~3次餐时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原则参考附表3。


(3)在调整为CSII方案时,全天胰岛素总量换算见附表2,每日基础输注量=全天胰岛素总量×(40%~60%)(平均50%),餐前大剂量一般为初始全天胰岛素用量的50%,按照三餐1/3、1/3、1/3分配。


方案调整后,OADs联合应用和血糖监测则需做出相应调整。




问题五: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后应如何调整方案?


以下T2DM患者可给予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1)新诊断且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HbA1c≥9%,或空腹血糖≥11.1 mmol/L,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


(2)已开始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显著升高或血糖波动较大,需要短期内纠正高血糖的患者。


新诊断患者胰岛素强化后,大多调整为OADs和(或)生活方式干预,较少患者需要继续胰岛素治疗,本文对新诊断患者强化后续方案选择不做进一步讨论。对于经短期强化后解除高糖毒性,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部分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调整方案。


1. 方案调整时机:

诱因解除,胰岛素短期强化后血糖控制平稳,即可考虑调整为其他方案。


2. 胰岛素短期强化后治疗方案的选择:

(1)有明确诱因引起血糖升高的患者,诱因消除后可继续强化治疗前的原有治疗方案,少部分β细胞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


(2)对于短期强化前使用OADs,但原方案不能维持降糖疗效的患者,大多需继续胰岛素治疗,后续可调整为预混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方案;


(3)对于短期强化前使用胰岛素,但原方案不能维持降糖疗效的患者,短期强化且血糖控制平稳后,可在原胰岛素方案基础上增加注射次数,或者调整为其他胰岛素方案。


需继续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根据患者血糖控制目标、β细胞功能及治疗意愿等,调整为以下胰岛素方案:

(1)预混胰岛素,如强化方案胰岛素日剂量≤1.0 U/kg,转为预混胰岛素大多仍可满足外源性胰岛素需求。


这是由于,中国人群RCT显示门冬胰岛素30 2 次/d 或3 次/d 最大日剂量可至0.8~1.0 U/kg。对于胰岛素日剂量较大的患者,必要时需评估β细胞功能,结合血糖水平以决定是否可调整为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


一项大样本观察性研究显示部分患者由基础-餐时强化方案转为门冬胰岛素30,可改善HbA1c 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基于该研究的结果,近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临床诊疗标准认可由基础-餐时胰岛素转为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转换。


因此,对于部分患者由基础-餐时方案转为预混胰岛素,既可满足同时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需求,也有利于患者长期依从治疗。


(2)基础胰岛素,如强化方案胰岛素日剂量较少且餐时胰岛素比例低,也可考虑转为基础胰岛素。


调整后如餐后血糖不达标,必要时加用OADs控制餐后血糖。调整后如血糖不能持续达标,或餐后血糖仍控制不佳,可考虑进一步优化胰岛素方案,如加用餐时胰岛素注射,或调整为可同时覆盖基础和餐后血糖控制的预混胰岛素方案。


3. 胰岛素治疗方案调整原则:


(1)由基础-餐时方案转为预混胰岛素2次/d:可将原胰岛素日剂量减少20%~30%,全天剂量按照1∶1分配于早、晚餐前注射,并根据血糖进一步调整剂量。


由CSII调整为预混胰岛素2次/d:早餐前注射剂量=[CSII早餐前剂量+(6:00~18:00的基础率)+CSII午餐前量];晚餐前剂量=[CSII 晚餐前剂量+(18:00~6:00 基础率)]。


依临床情况决定在此剂量基础上是否增加或减少10%~20%剂量,或维持原剂量。方案调整后,二甲双胍和α-糖苷酶抑制剂可继续使用;视患者个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TZD;不建议联用胰岛素促泌剂,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血糖监测原则参考附表1


(2)在基础胰岛素方案时,将基础-餐时或CSII方案中的基础部分直接转为基础胰岛素剂量,同时监测空腹和三餐后血糖。血糖监测原则参考附表4


调整为基础胰岛素方案后,如出现餐后血糖不达标,可联合OADs改善餐后血糖。血糖监测原则参考附表4



如由短期强化调整为上述胰岛素方案后血糖仍控制不佳,可参考问题二、三、四进行评估以及进一步调整胰岛素方案。




综上所述,本临床指导建议旨在为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后的胰岛素方案调整提供实用简化的临床指导(附表5)。



T2DM的患者随着β细胞功能不断下降,最终多数患者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起始胰岛素治疗后,常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才能使血糖长期维持达标。


在转换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患者依从性等因素,制定符合治疗需求的个体化胰岛素方案。


规范、及时调整胰岛素方案是保证T2DM患者血糖长期平稳达标的关键之一


全文完




本临床指导建议编写委员会组长:朱大龙

参加本临床指导建议制定的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窦京涛(解放军总医院),姬秋和(西),匡洪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冉兴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石勇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肖新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苏本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亚东(吉林省人民医院),杨文英(中日友好医院),杨颖(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部),朱大龙(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