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头治到脚的五总穴,临床上你用对了吗?

 儒学家风 2018-11-30

文|小贝壳

来源|中医书友会


 导读 

孔子在《论语·述而》提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在临床上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本领,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拓宽、放大。就像本文的五总穴,作者基于前人经验,举一反三,大大延伸了这些穴位的使用范围。


针灸治病的各种歌诀,多是前人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用而撰写的体裁,其文多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五总穴歌”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四总穴歌”基础上增加了“胸胁内关谋”而成,概括了面、口、头、项、肚、腹、腰、背、胸、胁等部位的许多疾病的按症取用,在临床中颇具实效,按其顺序分述如下:


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脉气之所入,为。针刺深度为1.2~1.5寸;灸三壮至百数十壮。针感可从小腿部向下放射至足背;仰卧伸腿取穴时,针感间有向上扩散至膝盖的。进针垂直刺入至1.5寸深度时,若针感未能达到上述放射扩散者,可将针稍稍提上2~3分后,再略向小腿外侧刺入。

 


足三里穴为调整胃肠功能和有关消化道疾病的主穴;并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经常针灸能增加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

 

  腹痛:


仅针本穴即有效。若阑尾炎所致的腹痛,可配右侧外陵穴,概用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可立即缓解疼痛。

 

  慢性肠炎:


天枢、大肠俞,用提插补法,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细菌性痢疾:


天枢、大肠俞;伴有发热者,加曲池;恶心呕吐者,加内关。操作手法除天枢穴用平补平泻法外,其余诸穴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日针1次,一般2~3次即效。

 

  胃酸过多症(经常泛酸水,属胃寒范畴):


配风池、大杼用捻转泻法,足三里结合留针。已验证多例。一般2~3次即愈。

 

  水肿:


三阴交、阴陵泉,用捻转泻法。针前将针体涂上凡士林或油类,出针时不按闭针孔,使其泄水。

 

  高血压:


风池、曲池、三阴交;伴失眠者,加神门;伴心悸亢进者,加内关。概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日针1次,15次为1疗程。


足三里穴古人认为有:“升清降浊之功,导痰行滞之力”,在“针麻拔牙82例简介”一文中(详见《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5期)介绍,有46例高血压患者,都加针足三里穴。留针15分钟,使血压下降而顺利拔牙。

 

  血丝虫病流火(淋巴管炎)大脚风属于古代文献寒湿脚气范畴)


流火:配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用提插泻法,出针后不按闭针孔,可流出稠水,日针1次,能加速消退红肿;大脚风(因流火多次发作而形成):配绝骨、三阴交,用捻转泻法,宜粗针刺(26或28号针),出针后不按闭针孔,使其流出稠水,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对早期病例缩小腿围的效果较好。

 

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脉之所入,为。针刺深度1.2~1.5寸,古代文献多谓针0.5~0.8寸,禁灸。针感可从小腿后侧向下放射至脚底,以麻木感为多见。进针时针尖稍偏腘窝内侧刺入,应避开约纹(在约纹上进针较痛)

 


委中穴为治疗腰背疼痛及膝关节炎的主穴,对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失水引起的腓肠肌痉挛、中暑、疔疮等症也均有良效。

 

  肌扭伤:


配合腰部压痛敏感点的穴位(如压痛敏感点在肾俞的,配以肾俞穴;在大肠俞的,配上大肠俞穴等)。委中用捻转补泻手法,结合留针,腰部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0~20分钟,一般出针后症状即感减轻,日针1次,3~4次后,多获痊愈。

 

  腰肌劳损:


取穴、手法,与上相同。委中穴应用捻转补法结合留针,腰部配穴施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不感到针下感应难受为宜),运针10~20分钟,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膝关节炎:


犊鼻穴,用捻转补泻手法(虚补实泻)。如关节畏冷者,加梁丘穴。隔日针1次,以10次为1疗程。

 

  急性胃肠炎的腓肠肌痉挛(霍乱转筋)


尺泽、承山,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效果良好。

 

  中暑:


人中(斜刺)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十宣(十指头)点刺出血,委中刺络放血

 

  疔疮:


在本穴放血有显效。《治疗汇要》中:“委中穴刺之,不独疔疮有效,即如痈疽发背,红肿疼痛,及脚膝风湿,即往杖跛足者,针之亦效”。


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为手太阴之络穴,别走阳明,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针刺深度0.5~0.8寸,古代文献针刺较浅,仅2~3分;灸三至五壮。针感多系局部酸胀,间有向手指放射者。进针时针尖略向内侧垂直刺入。

 


列缺穴主治咳嗽、哮喘、痰涎壅盛、头痛、颈项强痛,以及腱鞘炎等疾病。

 

  头痛:


风池、百会、太阳,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20分钟,一般均可立即缓解疼痛。

 

  咳嗽:


肺俞、天突,用平补平泻手法,一般2~3次即可奏效。

 

  哮喘(发作时停喘):


合谷、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用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缓解喘息。

 

  颈项强痛:


风府、百旁(大椎穴上二寸旁开一寸),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留针。交替运针10~15分钟,一般2~3次即可转松。

 

  喘息痰壅(多见于老慢支患者):


肺俞、中府、云门,用提插补法,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在喘息胸闷严重时,针后常可立即缓解。

 

  腱鞘炎:


阳溪、合谷,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加艾条灸10~15分钟,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归属于手阳阴大肠经,为手阳明脉之所过,为。针刺深度0.6~0.8寸,灸三壮。针感可向食指端及手掌心放射,亦间有向前臂放射至肘、肩等处。进针时垂直刺入,如欲使针感从拇指放射,则可靠拇指侧进针。

 


合谷穴为头面和口腔疾病的主穴,同时对热病发汗、止汗,及消退慢性病的发热也具一定效果。

 

  牙痛:


宜按上牙痛和下牙痛配穴,上牙痛配下关穴下牙痛配颊车穴。概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20分钟,多能立即制止疼痛。

 

  齿龈出血(维生素C缺乏症):


仅针本穴,用捻转补法,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可使血止。

 

  急性扁桃腺炎:


内庭、天突(针尖向下刺)、少商(点刺出血),伴发热者加曲池穴。概用提插泻法。合谷运针时,可嘱患者作吞咽动作,至疼痛缓解出针。

 

  急、慢性咽炎:


曲池、天突(针尖向下刺),急性用捻转泻法,慢性用捻转补法,1~2次即可奏效。

 

  热病的发汗、止汗:


复溜穴,运用捻转补泻手法。发汗,泻合谷,补复溜止汗,补合谷,泻复溜

 

  慢性病的发热:


曲池、大椎,用捻转补法,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对风湿热也有效。

 

  腮腺炎:


颊车、翳风、曲池,操作方法:曲池、合谷,用捻转泻法;颊车、翳风用平补平泻,并加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一般2~3次即可见效。

 

  早期面瘫(伴有面部肿胀者):


除取用面部穴位外加针合谷,可使面肿消退。

 

  荨麻疹:


曲池、三阴交、血海、风门,用捻转泻法,一般2~3次即效。

 

胸胁内关谋

内关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针刺深度0.8~1.0寸,灸五壮。针感可向上从肘放射至腋、胸,亦可向下扩散至指端。进针时欲使针感向长放射,针尖宜偏向尺侧进入;欲使其向下放射,则可偏向桡侧刺入。

 


内关穴主治胸腹部各种病症,如胸痛、胃痛、心绞痛、肝胆痛、呕吐、心悸、房颤、心动过速、膈肌痉挛、疟疾等。

 

  心动过速:


风池、神门,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15分钟,一般3~5次即可见效。

 

  胸痛(包括心绞痛):


支沟、曲池,用捻转泻法,结合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缓解疼痛。

 

  心悸:


神门,用捻转补法,留针10~20分钟,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

 

  房颤:


单针本穴,用捻转补法,留针10~20分钟,针感必须掌握向上放射至胸部,常可立即停止发作。

 

  胃痛:


中脘,用提插补法,内关用捻转补法,常可立即止痛。

 

  妊娠呕吐:


配穴、手法,均与胃痛同。

 

  胆绞痛:


肝俞、胆俞、阳陵泉,肝俞、胆俞用平补平泻;阳陵泉、内关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一般即可缓解疼痛。

 

  肝痛(血吸虫患者肝肿大者常剧痛):


阳陵泉,均针右侧,用捻转泻法,留针10~15分钟。常可立即止痛。

 

  膈肌痉挛(呃逆):


膈俞、脾俞、中脘,内关用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其余皆用平补平泻手法。

 

  疟疾:


大椎穴,用捻转泻法,须在疟发前1~2小时针刺,一般即可停止发作。

 

以上诸症中针刺内关时,针感均宜掌握向上从肘腋放射。

 

  指屈伸不灵(弹响指):

单针本穴,用捻转泻法,必须使针感向下放射至中指端,立即可使伸屈转灵。

婴均健康。


整理/小贝壳 排版/小贝壳 校对/青橘学术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