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救针灸适宜手法

 白龙书屋 2016-04-10

急救针灸适宜手法


针灸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非常适合用于目前震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针灸介入医疗救助,将是对地震灾区现有医疗手段和医疗资源的有力补充。为此,我们根据震后常见病多发病制订了一套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预案,供在震区实施医疗救助的医务人员参考。
一、昏迷
(1)实证
取穴:素髎、水沟、内关、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合谷、太冲
操作: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
(2)虚证
取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气海、关元、百会。
操作: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法,百会气海、关元、百会用灸法。气阴亏虚型加神阙;阴竭阳脱型加内关。
二、骨折
骨折经骨科常规处理后,采用针灸治疗能起到镇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一)、尺桡骨骨折
1.桡骨骨折
  取穴:选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分布在患肢桡神经、桡动、静脉及其分支附近的穴位。
主穴:侠白、尺泽、列缺、经渠、太渊、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等;
2.尺骨骨折
取穴:选用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在患肢尺动、静脉、尺神经及其分支附近的穴位。
主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等。
根据骨折线上下,每次分别选用二条经脉中4个穴位。如上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下列缺;上取手太阳小肠经少海,下取阳谷等。
操作:针刺得气后,用G6805 型治疗仪,根据经脉循行走向和电流负极流向正极的原理接正负极。如手太阴肺经循行走向是自上而下则负极上接尺泽穴,正极下接列缺穴。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走向是自下而上则负极下接阳谷穴,正极上接少海穴等。用断续波、低频,每分钟16~20次,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取穴:在骨折脊椎及上下椎体两侧3cm左右处找到明显的压痛点3个。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50mm×0.30mm毫针6根,局部常规消毒,每侧3针均向脊柱方向平刺约45mm,令局部产生胀痛针感。用上海G6805-2A电疗仪, 选用疏密波,每日1次,1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局部加TDP照射。
(三)、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
  取穴:大肠俞、秩边、殷门、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
操作:用长40~70mm毫针直刺,用合谷刺法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间断波,使下肢肌肉抽动为度,留针30分钟。取针后,选其中4穴穴位注射硝酸一叶秋碱,每穴1mL。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治疗20~30天。
(四)、胫腓骨骨折
  取穴分2组:①阳陵泉、阿是穴(前外侧)、肾俞、太溪;②三阴交、阿是穴(前内侧)、肝俞、脾俞。
操作:针刺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阿是穴选骨折端,每次选在前内侧或前外侧骨折端范围内均可,深度以刺入有阻力止。阳陵泉或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患侧接G6805治疗仪,频率为120~140次/分,电流强度尽量加大至患者能忍受刺激量为宜,留针30分钟。健侧阳陵泉或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肾俞、肝俞、脾俞、太溪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以上2组穴位交替选用,连续25天停5天再针,3个月为一疗程。
(五)、骨折后下肢废用性肌萎缩
  针刺取穴:髀关、足三里、丰隆、冲阳、三阴交、昆仑、至阴。
操作:针法为常规针刺补法。诸穴若因骨折治疗因素而无法正常进行,则选对侧健肢相应穴位,于对侧健肢亦可加用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每日1次,停针20~30分钟。头穴选用天柱、百会、风池、悬颅、浮白,采用指压法,平均每穴3~4分钟,每日1次。以上治疗于骨折治疗后2周进行。
(六)、骨折迟缓愈合
  ①针刺:选穴以取肾脾肝之经及表里经腧穴为主,配合骨折断端附近取穴。主穴取肾俞、太溪、足三里、大杼、阳陵泉、绝骨,上肢骨折加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下肢骨折加环跳、伏兔、丰隆、解溪、太冲等穴。
操作:在常规消毒后用0.30mm×25~75mm毫针针刺,得气后配合电针治疗仪,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②穴位注射:选取骨折断端邻近腧穴2~3个。
操作:常规消毒后,每穴分别注射当归注射液1~2mL,在患者有酸胀感后徐徐推药,2日1次,5 次为一疗程。
  ③功能锻炼:适当活动四肢关节,并握拳、耸肩、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蹬床,适当扶拐杖下床行走及肢体纵轴叩击锻炼等,早晚各1次。
三、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一)、头皮针治疗软组织损伤 
  取穴:①根据头部治疗线主治范围,采用左病取右线,右病取左线的交叉刺法确定针刺部位。颈部损伤取枕上正中线(强间-脑户),枕下旁线(玉枕-天柱)。四肢损伤取顶颞前斜线(前顶-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曲鬓)。下肢针刺两斜线上1/5处,上肢针刺两斜线上2/5处。臂部针刺两斜线上1/3处,肩部针刺两斜线中1/3处。胸肋部损伤取额旁1线(眉冲穴下1寸),额旁2线(头临泣穴下1寸)。腰背部损伤取顶旁1线(承光穴后1.5寸),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生殖部位损伤取额旁3线(本神-头维)。②循经取穴:按治疗线所属经脉主治范围选穴,如睾丸挫伤可加顶中线(百会-前顶)。
操作:患者坐位,以便针刺后结合患处运动提高针刺效果。针刺前洗手,针具和针刺部位严格消毒。用25mm毫针,指切进针,进针角度与头皮呈15~30度。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60分钟,有条件可留针24小时治疗效果更佳。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最多治疗3 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天。
(二)、针刺、刺络拔罐治疗软组织损伤 
  取穴:阿是穴对称点(限最痛处之左或右对称点上),患处循经取穴或患部周围的阳性反应点上,膈俞,血海。
操作:医者先在患者最痛处作记号,然后在健侧对称点上针刺,施强刺激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提插捻转1次, 以增强针感(小儿不留针)。再在最痛处所过经络循经诊压,或患部周围诊压,找到阳性反应点后,用梅花针叩刺此阳性反应点出血,并拔火罐。脐以上损伤平补平泻膈俞穴,脐以下损伤平补平泻血海穴。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隔3天后再作下1疗程。
(三)、多针斜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情况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最痛点,沿肌肉长轴,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
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约45度角),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织的最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每针间距0.2~0.5cm,一般用4~8针,留针时不行针,留针30分钟左右。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每日针1次,3次为一疗程。
(四)、针刺外关、小节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
取穴:健侧外关、手小节(奇穴,位于无名指指掌关节上尺侧0.3~0.4寸赤白肉际处),若双侧疼痛取双侧穴。
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外关穴用40mm毫针直刺30~35mm,针感越麻越好;小节用长13mm毫针,以45度角向手指远端斜刺6~3mm,针感越酸越好。留针30~6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并嘱患者留针期间活动患处。适用于周身各处软组织损伤疼痛及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牙痛、头痛等。
(五)、肩腿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取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肩部软组织损伤取肩三针(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大腿前侧肌群损伤: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大腿后侧肌群损伤:承扶、殷门、风市、昆仑。
操作:常规消毒后,取0.30mm×50~100mm毫针,每次选4~5穴,快速进针,得气后将G68052Ⅱ型治疗机的输出线分别接于针柄上,用疏密波刺激,并逐渐调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六)、外伤或筋膜炎疼痛的治疗
取穴:合谷、太冲、阿是穴(痛点或反应点)、血海、膈俞。
操作:合谷、太冲直刺25~30mm,阿是穴(或痛点)根据其具体部位所在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头面部直刺8~15mm,胸背部斜刺15~20mm,腰背部直刺25~30mm,四肢部直刺30~4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四、截瘫
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
配穴:分4组。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局部胀、重、酸感时,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阴部放射,则不得深刺,稍将针外提。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应尽量使之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五、脑震荡
取穴:太阳、外关配风池、四渎,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哑门、后溪配昆仑、曲池,涌泉、哑门配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严重,加神门、三阴交。
操作:诸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六、挤压伤后疼痛
(挤压综合征是在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挤压解除后出现的,临床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震后挤压伤所致疼痛按部位分为:
(一)周身肢体窜痛
取穴:多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左右上下配合。肝气郁结而致痛者,取合谷、太冲开四关,行气止痛;气血失和而致痛者,取曲池、足三里利枢节,调理气血;因筋之缓急而致痛者,取阳陵泉、外关疏少阳,舒筋活络。某些肢体关节疼痛,久治效微者,可试取督任两脉。取督脉可通调诸阳之气,其中上半身痛以大椎为主,下半身痛以命门为主。取任脉可助诸阴之本,如关元、气海、神阙。因精神抑郁所致,主诉身痛不已者,还要注意取头穴及背俞穴,镇静安神,解郁止痛。如神庭、四神聪、心俞、肝俞、脾俞。
操作:诸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二)、腰椎根性神经痛
取穴:踝三针定位: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踝上四寸,每条经脉循行线上各一穴,分别是根痛1、根痛2、根痛3。L3/4椎间盘神经痛,取根痛1;L4/5椎间盘神经痛取根痛2;L5/S1,椎间盘神经痛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操作: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食指拉紧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呈15度角,快速进入皮下,然后针体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刺入,进针长度为2.5寸,针刺方向朝上。快速捻转2OO~3OO次/分,不提插,幅度360 ~720度,每次连续捻转3min。留针30min,每48小时针刺一次。
(三)、四肢手术后镇痛
取穴:内麻点(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同身寸)胫骨后缘0.5寸处)。
操作:患者仰卧,双足外旋,双膝关节以下外露,术者站针刺侧,常规消毒双侧内麻点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垂直进针约37mm(1.5寸同身寸)深,针感放射至足或5个足趾同时有微屈状即可。接通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由低到高(100~1000次/分),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刺激30分钟后拔针,局部按压片刻。手术后疼痛多在术后12小时内最为严重,如针刺治疗后再次出现伤口疼痛者,可重复扎针治疗30分钟,大多数患者针刺治疗1次即可。
七、腹泻
取穴:①预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章门;②治疗:足三里、中脘、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
操作:上述诸穴除章门外,均可直刺25~30mm,章门穴向下斜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也可用艾条温和灸神阙、天枢、关元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
八、便秘
(一)、实秘
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气机郁滞型加太冲、中脘;阴寒积滞型加足三里、中脘。
操作: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平补平泻。丰隆、合谷、内庭用泻法。留针30分,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二)、虚秘
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脾俞、气海。血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型加三阴交、肾俞。阳虚型加神阙、关元。
操作:天枢、支沟、气海平补平泻。丰隆用泻法;脾俞用补法。留针30分,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九、癃闭
取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膀胱俞、委阳。
肺热壅盛型加尺泽。尿路阻塞型加次髎、血海。肾阳虚衰型加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太溪、复溜。中气下陷型加脾俞、三焦俞、肾俞、气海、足三里。肾阴亏虚型加脾俞、三焦俞、肾俞、气海、曲骨。津液亏损脾俞 三焦俞 肾俞 足三里 三阴交。
十、二便失禁
 (一)、大便失禁
  取穴:大杼、命门、肾俞、关元、中极、横骨、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溪
操作: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强刺激,留针30分,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二)、小便失禁
取穴:取督任二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相关腧穴为主,分俯卧和仰卧两组。仰卧组:顶中线、天枢、中极、关元、足三里、会阴、太冲。俯卧组:腰夹脊穴、大肠俞、命门、委中、太溪、三阴交。
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强刺激,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留针30分,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十一、呕吐
(一)、实证
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上腕、胃俞。痰饮内停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阳陵泉、太冲
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针用泻法,留针30~6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
(二)虚证
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胃阴不足加公孙。
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针用补法,留针30~6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
十二、感冒
取穴:①预防:风池、合谷、大椎、外关;②治疗:风池、风门、大椎、外关、列缺、尺泽。
操作:上述诸穴中,尺泽、合谷直刺20~25mm,风池穴向下颌方向直刺20~25mm,风门穴斜刺15~20mm,大椎直刺15~20mm,外关直刺20~25mm,列缺向上平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十三、皮肤湿疹或阴囊湿疹
取穴:①预防:脾俞、阴陵泉、三阴交、公孙;②治疗:脾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公孙、血海。
操作:上述诸穴中,阴陵泉、三阴交、公孙、血海、曲池直刺20~25mm,脾俞、三焦俞斜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十四、地震心理创伤综合征
主症:返回(灾难现场)、惊恐、哭泣、善悲、恍惚、错乱、极度紧张、高度警觉、梦呓(快逃快逃)等;治则:宁心安神,疏肝健脾。
取穴:①预防:神门、太冲、期门;②治疗:神门、内关、期门、肝俞、脾俞、三阴交、太冲。
操作:上述诸穴中,三阴交、太冲20~25mm,期门、肝俞、脾俞斜刺15~20mm,内关、神门直刺15~20mm。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每天针灸可1~2次,指针按压穴位每日3~5次,待症状控制后再巩固治疗2~5天即可。
此外,在外伤性感染、感染性发热方面,采用针刺、艾灸的方法,也能够起到迅速消除症状、加速痊愈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