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痛,也是我们需要的

 我是安庭和晶灵 2018-11-30
图片来自网络

悲伤是成长的恋人,它让人哭泣,也让人坚强。                   

                                                          ——莫泊桑


悲伤是一种自我保护

悲痛往往被我们认为是负面的、悲伤的、难以接受的苦难。我们常常说:“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从此没有悲伤,从此没有痛苦。”

但你有没有想过,没有悲痛的人生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感受不到悲伤和痛苦,所以你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你会莫名其妙的受伤

被动消除悲痛的情况也是有的,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过度保护的家长往往会想办法让孩子远离悲痛;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严格约束孩子的行为,甚至让孩子完全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

脑洞大剧《黑镜》第四季第二集《方舟天使》中的女主妈妈为了保护孩子,她给孩子的大脑里植入微芯片,这个芯片可以定位,甚至可以控制孩子看到、听到的东西,使任何敏感信息都自动变模糊,看不清也听不清,于是外公突发心脏病倒在地上,外公去世时母亲悲伤的面容,刺激血腥的视频在Sara眼里全成了马赛克。Sara开始和同学们格格不入,她很是恼恨,试着用铅笔刺破自己的手指,要看一看鲜血到底是什么样子。Sara妈妈觉得是芯片导致的问题,因为芯片不能取出,只好关闭了平板电脑。没有母亲监护的Sara也渐渐长大,直到Sara偷偷约会,被着急寻找女儿而再次启用监控的妈妈看到了不可描述的画面,妈妈威胁男子与Sara分手,还偷偷给女儿下避孕药。Sara得知母亲一直在监控她的生活后,举起平板电脑就向母亲的脑袋砸去,由于芯片的过滤功能,她看不到母亲流出的鲜血,也听不到母亲的哀求声,一下又一下的砸着。当关闭了过滤功能后,母亲已满脸是血的晕倒在了地板上。

故事很极端,但反映出来的道理值得我们深刻体会,Sara因为从小被限制观看和体验任何与暴力、悲痛相关的东西,而在关闭监控功能后的青春期,也未能及时被正确教育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Sara最终走向了极端,而其母亲也因此彻底失去女儿。


悲痛令人深刻思考

心理学测试发现刚经历了悲伤回忆的人比刚经历了快乐回忆的人能更加冷静地反复思考。失去,常常是令我们悲痛的原因,失去爱人,失去亲人,都令我们悲痛至极。而这些悲痛在我们深刻体会的同时也令我们深刻思考,让我们再次面对失去时表现得更加冷静。就像康永哥说的:

“悲伤是上天设置给我们的一个美好的设计,让我们对付人生不断的失去,而且人生的最后,一定是失去生命,作为结束。上天何等仁慈设置了悲伤携带着令你深刻反刍的能力,让你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去的时候,准备好我们自己,面对最后那一次,最重大的失去。”


悲痛能重建自我

当我们遇到悲痛时往往做出的反应是:抵触和否认。

然而当我们在抵触悲伤时,心也就远离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且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我们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

武志红老师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的主角Z从小父母离异,也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爱她的爷爷奶奶也在她幼年过世,她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因此想尽办法讨好同学,却往往迎来一阵嘲笑,最后“不得不”走向极端。你肯定会问,难道不应该给这个可怜的人更多的关心才对吗?通过采访她周围的人发现,正是因为未能享受父母的爱,她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补足,但没有人愿意承担这种重量,于是大家对她的索取都有些抵触。就像她的表哥说的,小时候Z很乖,但总觉得她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怨气,这让他和亲友都有些不喜欢她。

当Z最终承受不住,准备自杀时,内心深处突然出现一个声音对她说:“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好好活下去!”正是这句话,才让她豁然开朗,才有了现在充裕且快乐的生活。

其实,悲痛本身并不能摧残我们,令我们陷入困境的往往是因为我们否认了人生的悲剧性。悲惨的人生真相并不会因为你的否认就消失,反而会加深对你的消极作用。而解决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要做到直面悲痛,当我们陷入这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这泪水就宛如心灵的洪水,会冲垮我们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墙,最终让我们的内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过:

    “我们试图忘记自己曾遭受的伤害,但忘记越多,我们失去的就越多。作为一个人,我们就越不完整。阴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天赋就沉睡在阴影里,当我们发现它、接受它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苏醒,我们就会从阴影走向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