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8-11-30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患者在没有基础肝病(如肝硬化)的情况下出现肝内门静脉高压。根据我国中日友好医院Sun等近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的一篇文章,药物似乎是我国IPH的重要病原学因素。


研究中,Sun等回顾性分析了该院病理咨询中心确诊的338例IPH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复习了相关文献。这338例IPH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平均发病年龄为35.1岁(±16.5岁),但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比女性患者早12岁。从发病到诊断IPH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在50例患者中,药物可能是导致IPH的病原因素。


这些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脾大(91.3%)和脾功能亢进(68.9%)。57.0%的患者有静脉曲张,25.1%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肝活检中22.2%的患者有结节性再生性增生。


在具备实验室检查资料的患者中,由脾功能亢进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5.0%、50.3%和71.4%。肝功能大多代偿。女性患者的白细胞减少和贫血更严重,而血清转氨酶水平异常和胆红素水平异常更多见于男性患者。67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或介入治疗。


作者表示,要诊断IPH,高质量的肝活检、详细的临床资料和资深病理学家必不可少。IPH可与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其他肝病同时发生。在中国,药物似乎是IPH的一个重要病原学因素。这类患者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治疗门静脉高压及其合并症。


原文链接:Sun Y, Lan X, Shao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38 Patien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Nov 21.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