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麻小科普】3分钟带你认识常用液体的前世今生

 2018MZYS 2018-12-01


1832年,英国医生托马斯

做了一个大胆尝试

将煮沸后的生理盐水和NaCO3

注入到血管内

成功救治了感染霍乱弧菌的患者!

纳尼???What???

原来液体治疗还有如此妙用



从此

液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

液体治疗领域

也在不断日新月进,

那今天知麻堂

就和大家一起熟悉下

液体的今生前世吧!





晶体与胶体的定义


液体治疗的晶体液和胶体液

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让我们从定义上来了解下:

晶体:

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小于1 nm。

胶体:

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大于1 nm

并在100nm以下

分子量在1000道尔顿(Da)以上。




晶体液的分类


根据渗透压力的不同

晶体液可分为:


低渗晶体

等渗晶体

高渗晶体

低渗晶体

主要是指糖类液体以及低渗盐溶液

其液体渗透压力

显著低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力



比如5%的糖类

大量输注会导致

细胞发生水肿

不过高钠血症的患者

来点低渗盐溶液

貌似效果也不错滴


高渗液体

主要是指高渗氯化钠

类似的高盐液体

渗透压力

显著高于细胞外渗透压

细胞内的水份

能被它拉至血管内

快速恢复血管内容量

还能快速补充丢失的钠离子等


值得注意的是

高渗盐溶液

输注速度过快

容易导致脱髓鞘发生

这是

非常严重并发症

围术期液体治疗中

高渗液体的应用也相对较少。


等渗液体

目前临床工作中

使用最为广泛的液体

其液体渗透压

与细胞外渗透压力相近


这里需要多讲一句


等渗不等于等张哦!


液体的张力是针对红细胞膜做的设定

当液体的渗透压与细胞外液相同

且成份不引起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变化时

为等张液体。


液体成份不能进红细胞内,

引起红细胞内渗透压相对降低,

使细胞发生皱缩,脱水,

这种溶液属高张液。


若液体成分过多进入红细胞内,

使细胞内渗透压随之增高,

使之肿胀,充水

这种溶液属低张液体

糖类液体中葡萄糖会被代谢

所以为有渗无张液体。




早在1874年

Fagg医生成功配制了

0.9%的氯化钠溶液

用于临床治疗

开创了液体治疗的新纪元




0.9%NaCl又被称之为生理盐水

但生理盐水并不生理

大量输注生理盐水

会导致高氯酸中毒

促进肾血管收缩

减少肾脏血流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增加肾损伤风险


生理盐水中

不含有钙离子、钾离子等

造成机体内环境离子失衡




1883年,第一代林格氏液出现

所谓林格氏液

即指复方电解质溶液

以NaCl溶液为基础

加入了钙离子、钾离子


1932年,第二代林格氏液

乳酸林格钠溶液横空出世

成为液体治疗史上的伟大变革

通过使用部分乳酸根替代氯离子

有效避免了高氯酸中毒




1940年~196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越南战争

乳酸林格钠溶液

挽救了大量战伤造成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1979年,第三代林格氏液

醋酸林格钠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乳酸根

对于休克患者乳酸值的干扰

其渗透压力也更加接近于细胞外液

使得细胞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

2005年,在醋酸林格基础增加了苹果酸

有益于心肌,肾脏等多器官保护



胶体的分类


胶体分为两大类

天然胶体和人工胶体

天然胶体主要包括

全血、血浆和人血白蛋白

特别是人血白蛋白

得益于其渗透压力较高

扩容效果佳


ICU中

人血白蛋白应用较多

而由于来源限制和过敏反应

围术期应用较少


人工胶体则分为

明胶类

羟乙基淀粉类

右旋糖酐类


右旋糖酐

葡萄糖的聚合物

微生物产生的一种

类似淀粉和糊精的粘性物质



根据其分子量

分为高分子、中分子

低分子和小分子

不过

右旋糖酐过敏发生概率高

基本已退出历史舞台


明胶类液体

分为两大类

琥珀酰明胶和脲联明胶


琥珀酰明胶的代表药物

我们临床常使用的

佳乐施


1955年首次报道

小牛皮胶原经热降解后

氨基酸被羧基替代后

制成琥珀酰明胶

别看琥珀酰明胶呈现出链状

但由于分子本身带有负电荷

分子之间相互排斥

能增加分子的空间结构

大大的加强了扩容效果

对了

琥珀酰明胶分子量在30kDa左右

一定要记住哟


脲联明胶的代表液体

聚明胶肽

1962年首次报道

由牛骨明胶经热降解制成,

呈球状结构

分子量介于5~50 kDa


明胶类液体的优势

得益于其分子量较小

对凝血和肾功能的干扰较小

但是在血管内的维持时间

也相对缩短

动物来源

也导致过敏率相对较高

使用时初始速度不宜过快

注意观察患者

生命体征变化



羟乙基淀粉类液体

提取于玉米

没错

就是玉米

1965年

第一代产品HES诞生

1980年

第二代HES出世

HES分子量较大

扩容效果

强于明胶类液体

但是

经过临床试验证实

可能对重症患者肾功能

造成严重损害


2000年

第三代羟乙基淀粉类液体

应用于临床

分子量为130 kDa

取代级为0.4

能够在血管内维持

4~6小时左右,

过敏率较低

也是全球唯一能够用于

0~2岁婴幼儿的人工胶体





在了解了液体的

今生前世后

想必对他们各自的特点

有了一定了解吧

那么下期

让我们一同继续学习

液体治疗的其他领域吧!



来源:知麻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