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攻破天京获赏一项特殊荣誉 有人封爵都不换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12-01

清朝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湖南省博物馆珍藏了不少曾国藩的文物。1958年,湖南省博物馆从湘乡富厚堂曾国藩老家征集了一批曾国藩文物。其中有一件双眼花翎铠甲,是研究清史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套双眼花翎铠甲由头部的盔帽、上身甲衣、下身行裳和弓箭插袋4部分组成,配套一件“一品当朝”坎肩。铠甲最耀眼的部分,当属头盔上的双眼花翎。

双眼花翎是什么来头?

在清朝时期,花翎被视为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用来昭明等级、赏赐军功。花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三眼花翎地位最尊贵,双眼花翎次之,单眼花翎又次之。

那么,谁有资格佩戴花翎呢?

在清朝初期,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清朝宗室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双眼花翎;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王公贵族一定要按照规定佩戴花翎,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否则的话,将会面临严厉的处罚。

至于五品以下的宫廷侍卫,他们没有资格佩戴花翎,就只能佩戴蓝翎了。所以他们又被称为蓝翎侍卫。热播网络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的男二号傅恒,入宫之初就是担任蓝翎侍卫。

由此可见,有资格佩戴花翎的人,是王公贵族里身处高位者。而且,王公贵族也不是自动获得这项荣誉,而是要在年满10岁时,经过骑射考试,才能获得并佩戴。

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立下特殊的战功,汉人大臣几乎没有获赏花翎的可能性。清朝入关之初,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为清朝效犬马之劳,立下大功,被封为藩王,但他们并没有获赏花翎。

《清史稿·施琅传》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疏至,正中秋,上赋诗旌琅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及诸服物。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这段话,说施琅率军成功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龙颜大悦,授他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靖海侯的爵位世袭罔替,可以子子孙孙流传下去。众所周知,三藩之乱后,清朝对汉人比较提防,几乎不再封爵。康熙皇帝让施琅封侯,堪称极大的恩典。可是,施琅上疏康熙皇帝,请求辞去封靖海侯,只希望能得到花翎。康熙皇帝特别开恩,给施琅增加花翎赏赐。

于是,施琅就成了第一个有资格佩戴花翎的汉人大臣。

到了清朝后期,内忧外患不止,出现了一批战功卓著的汉人大臣。如曾国藩。曾国藩于1853年奉命组建湘军,参与进剿太平军,历时11年之久,终于在1864年攻破天京(今南京市),结束了太平天国的统治。清廷在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的同时,赏戴双眼花翎。与此同时,曾国藩弟弟曾国荃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也赏赐双眼花翎。

兄弟两人同时赏赐双眼花翎,一时风光无两。

 

有读者问了:既然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为清朝立下赫赫功劳,朝廷为什么不赏赐三眼花翎呢?这是因为,三眼花翎的赏赐更加严格。清朝立国276年间,三眼花翎仅仅赏赐了7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其实,得到双眼花翎的人也不多。276年间也仅仅赏赐了20余人,平均10年才赏赐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到了清朝末年,除了有战功者,有钱人也能获赏花翎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广东商人伍荣耀、潘仕成,捐了数十万金给清廷。清廷实在想不出办法来赏赐他们,便破例赏戴花翎。伍荣耀、潘仕成因此成为第一例获赏花翎的有钱人。

此例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由于国库空虚,朝廷竟然仿效“捐官”的做法,将花翎和蓝翎卖给有钱人,而且是明码实价。花翎的价格是7000两实银,蓝翎的价格是5000两实银。到了这时候,花翎就烂大街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帽子上的尊卑 揭秘清代官员的顶戴花翎》《“顶戴花翎”的由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