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藏》归藏易与道家文化思想

 易经养生堂章意 2018-12-01

据传《归藏》归藏易以坤为首卦,“坤道成女”,似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孑遗。《归藏》相传为黄帝《易》,万物都归藏于地。地和女相对于天和男来说,属于阴性;相对于天和男的刚健来说,属于柔顺;相对于天和男的自强不息,则自然无为。后来道家贵柔尊阴,崇尚自然无为,发扬《归藏》阴柔的文化思想,尊崇与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同的黄老道统。

老子便是从女性生殖崇拜而推及天地万物的产生。“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牝是指女性生殖器,玄牝是一般的女性生殖器,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玄牝中生出来。吴澄说“谷以喻虚”,女性生殖器是中空的,所以称为谷。玄,幽远的意思,朱熹注玄为妙。生育天地的玄牝,是幽远玄妙的。老子所说的中空的玄牝,虽属经验,而非经验,乃是从女性生殖器升华为抽象的一般,它是天地万物的生育者,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普遍依据。这个中空的无,也就是道。“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傅奕本“冲”作“盅”,《说文》:“盅,器虚也。”盅训虚与盈相对,作冲,是盅的假借。老子正是以中空的玄牝去想象、规定道的形状和性质。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道冲”和“玄牝”撤去外在的形状和称谓,其本质特性就是空虚或无,这是它们的共性;道是万物的宗主,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普遍的根据,“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是一切现象的根源和最后的归依,老子把器物的无有关系和玄牝的生育功能,扩展为宇宙天地万物的生成,从而建立了以道为万物存在普遍根据的本体论,它是经验的,又是理性的,尤重理性,可谓经验理性,这是老子建立哲学体系的思维方法。从《老子》书中,可窥见与《归藏》的契合。

《归藏》卦爻辞佚而不详,然《周礼》以三《易》经卦皆八,别卦六十四,有其相同之处,可能较《周易》为更古的本子,两《易》卦爻辞亦可能有互渗交织的情况。臂如儒家主人世,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孜孜于实现自己的政治道德主义,奔走列国,游说诸侯,显然是要有所作为。但是,老子主避世,倡导无为,反对儒家入世有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避世思想,是对于《易经》中退隐思想的发挥。

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第三卦为《遯》,主旨是讲退避、退隐。

椽(遯)亨,小利贞。

初六,椽(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六二,共(执)之用黄牛之勒(革),莫之胜夺(说)
九三, 为椽 (遯), 有疾厉, 畜仆妾吉。
九四, 好·椽 (遯), 君子吉, 小人不(否)。
九五, 嘉椽 (遯), 贞吉。 
尚九, 肥椽 (遯), 先(无) 不利。

遯,陆德明《经典释文》:“又作遁,同隐退也。匿亦避时,奉身退隐之谓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遯者,隐退逃避之名。”遯有隐退、退避之义。该书认为退隐便亨通,早退隐比晚退隐好,晚退隐可能有危险。要善于退隐,退隐以后须守正道,否则有危险。当然,退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对于有才德的君子来说退隐并非坏事,对于无才德的小人来说,退隐是不好的。即使多次退隐,也没有不利。隐退田园,不求闻达,与世无争,启迪了老子,而为道家思想的要旨。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乃对《易经》的体悟。道体为无,无而生有,初为浑沌未分的“一”;“分而为二以象两”,两即阴与阳,亦即卦画的阴阳两爻;老子诠释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中物物都包涵阴阳的属性。阴阳两爻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都包涵着阴阳的属性。筮仪“挂一以象三”,阴阳两爻相互转换、交错、变化、冲撞、终至媾和,“冲气以为和”,和而生三,即是“二生三”,卦画由阴阳两爻而生第三爻,三爻而成八卦,八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而成六十四卦,象征万物,即老子的“三生万物”。老子的宇宙万物生成论和数字的推衍,是从《易经》的成卦的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构成道家宇宙本体论的生成论的基本模式。

《易经》具有丰富的矛盾对立、变化发展以及对待转化的观念。《易经》认为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矛盾是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的。“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褕祭”“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包承,小人吉,大人否”,“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舆说辐,夫妻反目”吧自然界的天一地、东邻一西邻、西南一东北的对立矛盾现象;社会上的小人一大人,君子一小人、夫一妻、吉一否、得一剥等对立矛盾现象。这种矛盾现象构成自然界的空间、时间、运动的方式和次序,社会上各个人在国家、家庭中的次序、地位及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于对立矛盾的存在,便会产生相互作用,由相互作用,而有变化运动。《易》便是讲变易,变易是“易”的宗旨。在成卦过程中,十二营三变而成一爻,十八变而成一卦,每三变的结果,或九、或八、或七、或六,九、七为阳爻,八、六为阴爻,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便是可变之爻,即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在变易中组合成六十四卦。无变易,无所谓易,亦不成为易。

《老子》认为,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对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粗略统计,诸如美一丑、有一无、长一短、难一易、刚一柔、善一恶、祸一福、生一死、贵一贱等对立矛盾概念七八十对之多。“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里有无、难易等对立矛盾,都以其对立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包含着相辅相成的意思。

《易经》作者对于矛盾转化的观念,已有所描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吧“坎不盈,祇既平”。坎与盈、衹与平..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矛盾可相与转化。这就是说坎陷的可转化为盈满,衹丘转化为平地;平的转化为陂斜,往可转化为复。这种矛盾转化的观念,是人们在生产中对于“日月递照”、“暑往寒来”等自然现象和殷周之际“人事代谢”、“殷亡周兴”等社会现象的认识。这种思想后来便概括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老子受此启发,而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弯曲能转变为直,低洼能转变为盈满,旧的能转变为新的。“坎不盈”与“洼则盈”,语言思想有其承袭关系,这是就自然界而言的。若就社会而言,“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灾祸紧靠着幸福,幸福又潜伏着灾祸。祸与福相互转化。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对于《易》的发挥。

然而,在矛盾的转化过程中,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转化的趋向在哪里?儒道两家在发挥《易》的时候,恰成对照。儒家以阳刚方面起决定作用,以刚克柔,其发展的趋势是刚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以阴柔方面起决定作用,以柔克刚,其发展趋势是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柔胜刚,弱胜强,这是最容易理解的谁都知道的道理。“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竞。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强烈地表现了柔弱居于刚强的主导、统治的方面,这是因为柔弱代表着生命、新生、生长,具有希望、发展的趋向;刚强代表着枯槁、衰老、僵硬,具有死亡,止息的趋向。

儒、道两家从《易》而发展出辩证法思想的两种形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接近、认识事物,从刚柔、强弱、雌雄的转化中,存在着以柔克刚、弱胜强的一面。然而,刚强并不一定走向死亡,只要“刚健中正”的以无过不及来调节自我,便能长久的保持刚强而不枯槁的地位。正因为这样,便引申为两种不同的矛盾异向;儒家要保持“刚健中正”,便需要有为,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被动地接受,甚至采取革命方法来调节矛盾,以保持或达到主导地位和矛盾主要方面。譬如《革》卦、《彖卦》说:“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息为灭息,水火相对,双方都企图消灭对方,便有斗争,而造成失去“中正”的可能性。这样,就要进行变革,变革得当,就没有困厄。变革、斗争是矛盾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是自然社会的普遍现象。

道家主张无为,而任自然,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儒家有为、革命、斗争,而主张不争。“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好喻水,以说明水柔能胜一切,儒家以火的炎上,说明刚强、斗争、变革,两者显然有别。所谓不争,便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斗,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善士、善战、善胜、善用人而不武、不怒、不斗,正因如此,便能战胜一切,“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不争胜争。

早期儒家孔子等承认有超自然的天神存在,但采取不太理睬的态度,他们注重社会政治伦理,于自然哲学不太关心。道家从万物归藏于地出发,关心地上万物的生长和消亡,进而探索万物怎样以及为什么生成、生长和消亡。从怎样生成出发,而探讨了万物的本原和本体问题,这便是道或无;从为什么生长出发,探讨了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便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终极是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这样,便否定了儒家天地万物由超自然的天神所主宰的思想,老子的这一否定,是哲学思想的重大突破,不仅使人们的思想从天神的樊篱下解放出来,而且开启了从人类理性主义的角度来思考宇宙自然哲学问题。“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便是一种理性的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