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管理,应该“笼养”还是“散养”?

 heitudi 2018-12-01

要不是近期成为网络红人,柏继明的名字相信知道她的人不会太多。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在全国教育界的知名度就更不用说有多大了。然而,近期柏继明校长和她所在的学校一下子火了起来。

因何而“火”?柏继明校长提出减负新口号,喊话老师我们不打卡,老师也“散养” 。她的学校的管理特别是对老师的管理做法与众不同,还真有些出人意料,老师上班不用打卡,不签到,有事相互调整就可以离开。学校不要求教师天天书写“规范性”的教案,每学期学习只上交自己认为优秀的书写教案两分即可,老师高、欢迎。这一视频在网络传出,得到教师的一片叫好声,热评不断。

看到这样的新闻,听到老师们的议论,引发我对目前中小学管理我模式方法的再度思考。我们的学校管理尤其是对教师的管理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怎样做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

教师管理,应该“笼养”还是“散养”?

认真分析目前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严格的制度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教师上班有严格的制度纪律,或打卡、或按指纹、或签到,有事离开要走请假审批程序,迟到早退缺席要扣分、扣钱,教案每天每节课都要写教案,领导要签字审查,总之教师的一切活动行为都是在严格的监控之下的。这样的管理效果好吗?教师们欢迎吗?答案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

也有一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取制度+情感的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比较宽松、灵活的,教师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必须保证工作的有效时间和有效性。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其实面临两种管理思维或模式,即是“笼养”还是“散养”。到底应该采取哪种管理模式更有效呢?

任何事物事情若从不同站位、角度分析,都有利害两面性。站在大部分校长的角度来看,一般喜欢用严格的制度、纪律去管理教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人或个别人自由散慢,怕因少数人影响大多数人,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管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教师本身是自觉的、守纪的,纪律制度对他们没有影响,只是一少部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反队学校过多过严的“条条框框”,往往持反感、反对态度灯。

教师管理,应该“笼养”还是“散养”?

我以为,由于教育、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管理一味地强调用“严格”“刚性”或企业式的管理模式,即“笼养”肯定是不科学的。这种管理模式简单易行、省事,但并不利于真正调动教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因为教书育人重在用心,重在自觉,重在唤起教师的内心热情。管住人,就一定管住了心吗?如果像一些教师一味的要求采取“散养”的管理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也是值得商榷的,会因为学校的情况不同也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的。要采取“散养”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与氛围,校长充分的信任教师,关心教师,用文化去引领,用情感去温暖教师。同时,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工作自觉性、主动性,视教师职业为事业,倾注爱心去投入工作。

教师管理,应该“笼养”还是“散养”?

鉴于此,对教师的管理还是应遵循教育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充分尊重教师、相信教师的基础上,探求一种科学制度+人文情怀的新型管理模式,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