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蟹”小考

 芸斋窗下 2018-12-01
《周礼・天官・醢人》载有“醯醢”一说,郑玄《注》:“作醢及腼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s之。”所谓“膊”,指干制,即去除食物中的水分,以便长久保存。:“膊,脯也。”《淮南子・缪称训):“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许慎注:“厚膊,厚切肉也。”
  《史记・货殖列传》:“鲐紫千斤,鲰千石,鲍千钧。”司马贞《索隐》:“鱼渍云鲍。”这里“鱼渍”指盐渍,腌制的鱼。《释名・释饮食》:“鲍鱼,鲍,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
  那么,古代螃蟹又是如何储存的呢?最早的记载见于《南齐书・周颐传》:“后何胤言断食生,犹欲食白鱼、�脯、糖蟹。以为非见生物。疑(读拟)食蚶蛎,使学生议之。学生钟�裨唬豪鹬�就脯,骤于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
  钱锺书先生《管锥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四册)说:“白鱼”与“铂脯”、“糖蟹”连类并举,必非鲜铂,而指鲍蚱,《说文解字・鱼》部“鲵”字段玉裁注: “今浙江人所食海中黄鱼,干之为白鲞”,亦用“白”字;《清异录》卷二毛胜《水族加恩簿》赞白鱼云:“以尔楚鲜,隐釜沉糟”,此处“白鱼”当亦谓沉糟或涂盐之。
  可见“糖蟹”当与腌鱼、干脯同类,是加工过可以长久储存的食物。只是,螃蟹怎么可以加糖呢?沈括《楚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宋明帝好食蜜渍鳋鲮,一食数升。鳋鲮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隋)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时关于“蜜渍鳋鲮”、“糖蟹”的加工方法已经失传。所以,沈括困惑,问“如何以蜜渍食之”。
  对此,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有解释:“闻人(复姓)茂德言:‘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唐以前书传,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姜皆是。”
  关于“糖蟹”,沈括的理解是指“糖渍的蟹”,而陆游认为是“糟腌的蟹“。直到今天,还是二论纷纭。《辞源》、《汉语大词典》有“糖蟹”条且,解释是:糟腌的蟹,并引陆游《老学庵笔记》等的说法为证,认为“糖蟹”、“糟蟹”乃一物两名。《汉语大字典》“糖”条目则引《南齐书・周颐传》:“蟹之将糖,躁扰弥甚”,实际仍主张把“糖蟹”看作糖渍的蟹。
  对此,我们认为,在唐前(包括唐),“糖蟹”、“糟蟹”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加工工艺的不同。糖蟹的制作有一道浸泡在“薄馆”中的程序。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今人缪启愉校释):
  “藏蟹法:九月内,取母蟹,母蟹脐大圆,竟腹下;女蟹狭而长。得则着水中,勿令伤损及死者,一宿则腹中净。久则吐黄,吐黄则不好,先煮薄(饣唐),(饣唐)薄饧,着活蟹于冷瓮中,一宿。煮蓼汤,和白盐,特须极成。待冷,瓮盛半汁,取(饣唐)中蟹内着盐蓼汁中,便死,蓼宜少着。蓼;则烂。泥封。二十日。出之,举蟹脐,着姜末,还复脐如初。内(纳)着坩瓮中,百个各一器,以前个盐蓼汁浇之,令没。密封,勿令漏气,便成矣。特忌风里,风则坏而不关也。
  从上文可得知,蟹若在稀薄的糖中浸一宿,可以增加美味。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蟹大概就是所谓的“糖蟹”吧!贾思勰还介绍了另一种不必浸于稀糖中的方法。
  又法:直煮盐蓼汤,瓮盛,诣河所,得蟹则内盐汁中里,满便泥封。虽不及前味,亦好。慎风如前法。
  方法类似今人腌制咸蛋。唐前的加工方法,是把蟹先浸泡在稀糖或蜜中,所以叫作“糖蟹”或“蜜蟹”。唐后,把蟹放到糟(还有水、盐等)中,叫作“糟蟹”。
  再看陆游的话:“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姜皆是”,虽不精确,但本意可能是指:唐前的糖蟹就是指后代的糟蟹,两者皆属腌蟹。
  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考证曰:“《清异录》:‘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糖蟹,则洁拭壳面,以镂金龙凤花贴上。’《梦溪笔谈》:‘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据此,则隋时大业已然。安得云唐以前无沙糖耶?及观《学斋占毕》云,宋玉《大招>已有柘(蔗)浆,是取蔗汁始于先秦也。前汉中的柘浆就是甘蔗。所言大抵正确。季羡林先生也引用了这个文献。他在《cici问题》一文中,反驳丹麦学者Smith所持的“中国在唐以前只有麦芽糖”的观点,说:“这不是事实,《楚辞》中已有柘(蔗)浆。从公元二三世纪后期起,‘西极石蜜’已经传入中国。大约六朝时期,中国开始利用蔗浆制糖,在过去蔗浆是只供饮用的。”(《季羡林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需要注意的是,吴景旭未能辨析“沙糖”与“石蜜”“饴糖”之异同,认为糖蟹加工的原料就是“坚凝可含之物”。这就值得商榷了。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六《糖霜谱》谈到了蔗糖(非麦芽糖)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云:
  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宋玉《招魂》所谓‘腼鳖�涓嵊需辖�’,是也。其后为蔗饧。孙亮使黄门就中藏吏取交州献甘蔗饧是也。后又为石蜜。《南中八郡志》云:“笮甘蔗汁,曝成饴,谓之石蜜。”《本草》亦云:“炼糖和乳为石蜜”是也。后又为蔗酒,唐赤土国用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是也,唐太宗遣使至于摩揭陀国,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沈如其剂,色味愈于西域远甚,然只是今之沙糖。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
  由此可见,中国的蔗糖加工经过了蔗浆、蔗饧、石蜜、蔗酒、沙糖和糖霜几个阶段。其中蔗浆是最早的也是六朝以前最常见的甘蔗制品,蔗饧是指经过简单加工(暴晒等)过的制品。它们都是液态的。
  话再说回来,加工糖蟹为什么要先浸泡在糖里呢?我们猜测可能是味道口感更好些。把空腹蟹浸在糖、酒中,味道容易入里。古书中也有类似的烹调家禽方法,如唐代张膂《朝野佥载》卷二曰:“(张)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取起炭火,铜盆贮五昧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前(包括唐)螃蟹储存加工有“糖蟹”、“糟蟹”两种,区别在于加工工艺的不同。糖蟹的制作有一道浸泡在稀薄的糖中的程序。这正如今天的醉蟹,因其浸泡在酒中而得名。隋唐以后,糖蟹的做法逐渐被糟蟹所替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