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占位误诊的陷阱

 RG冷暖自知 2018-12-01

不说话🙊 ,先甩图:

病例分析

患者男,18岁,发现黄疸一周左右来诊;

超声所见:

右肾上极可见稍高回声实质性占位,大小约37cm*28cm,边界尚清,边缘尚规整,内回声欠均匀,周围集合系统受压向前推移。

CDFI:周边及其内部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呈“抱球征”,其中一血流Vmax=69.2cm/s,RI=0.63。

经过会诊,超声诊断:右肾实质性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

接下来,各位“超人”,擦亮👀 往下看

CT平扫+增强:

CT平扫+增强诊断意见:

胆囊多发结石;

脾脏显著增大伴局部钙化,请结合临床,脾周少许积液;

肝脏,胰腺,双肾实质未见明确异常,请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分析。

右肾占位就这样不翼而飞了,内心如图👇

细思极恐,内心如图👇

那么,咱就来简单看看,超声肾占位误诊的“坑”到底都是在哪里挖的:

常见的容易误诊为占位的肾脏异常结构:

1,肾柱肥大:

肾脏发育过程中一个或者两个肾柱过大,在肾锥体间凸向肾窦,甚至压入肾窦。诊断关键点是,以“肿物”为中心,不断变化切面与角度,寻找到其与肾实质相连,其回声特征与肾实质相同。


2,分叶肾:

肾脏发育的早期是多个肾叶组成,后来互相融合,从凹凸不平变成椭圆形;部分融合不完全,导致肾形态失常,肾表面起伏突出,当只有一个突出时,容易误诊为肾占位。诊断关键点是,“肿物”内可见正常的肾集合系统回声延续,集合系统无推压征象。


       现在我们来回顾上面这个病例,从图像来说,考虑分叶肾的可能性比较大,由于患者为巨脾,肾分叶部分受压压入肾实质内,才出现集合系统受压推压的征象,而探及到的血流应该为肾脏正常的血供。当然,至于事实是否如此,是无法证实的了。

       从该病例中,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多体位,多切面探查非常重要。小编之后曾与家属沟通,为患者再进行一次免费超声检查,在肾脏横切面,可探查到“肿块”似与正常肾实质相互延续,没有明确边界,而并非纵切面看到的“肿物”与肾实质有明显分界,似有包膜。

      说到这,小编就好气哦,明明把患者找回来了,明明留了更多切面“蛛丝马迹”的图,明明反复交代小伙伴不要误删后台的图,然后,小编自己一个脑热,一个手快,把后台的图清空了。嗯,没话说,就是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