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疾病的7大易感人群

 紫金港闲云野鹤 2018-12-01

心理状态的变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生活中,不被理解、与人争执、遭遇背叛、行动受挫、职业倦怠、家庭纠纷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件都有可能正是这个由量变转为质变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中,约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人格缺陷或习惯性不良行为。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会严重制约到当事人的正常工作生活,更是对与其相关联的家庭、单位、社会系统带来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所以,心理疾病就像感冒病毒一样让人不易觉察地潜藏在你我身边,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心理精神健康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的认识、预防、治疗它,才是科学明智的态度。

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1.工作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

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急剧加快,都市精英白领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精神状态高度紧张,又难以得到及时的调节,容易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导致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

2.追求事业成功的企业老板

这类人群大多具有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格特点,为了追求事业的不断发展,常常在工作上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压力和要求。一旦不能自我满意,就会陷入心理失衡的状态。如若遭遇事业上的大起大落,又无法有效的进行自我调适,严重的挫败心理就极易诱发精神障碍。

3.学习任务繁重的在校学生

面对着沉重繁杂的学习任务,承载着家庭学校的殷切期盼,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使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慎遭受过度的其他压力,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侵袭。

4.遭受情感创伤的中青年人

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难以承受婚姻不幸的巨大打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极大伤害。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寻求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5.严重缺乏关爱的空巢老人

尽管现今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物质生存方面有着基本的保障,但却因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精神生活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怀。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已经成为诱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因素。

6.家庭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

长期处在家庭中心的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任性、自私、受挫力弱的性格特点,再加之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极易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7.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人群

长时间处在不如意的社会境地,会强化个体的自卑心理。由于对社会的无法适应,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感。如若不及时加以调整、疏导,可能会出现自暴自弃或报复社会的极端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