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爵士的独行侠:介绍吹管天才Ken McIntyre

 真友书屋 2018-12-02

自从萨克斯风手Ornette Coleman于一九五八年在加州的爵士厂牌Contemporary发行Something Else: The Music of Ornette Coleman之后,美国的爵士乐发展就进入了另一个全然不同的阶段;乐手们一方面维持小型乐团的咆勃演奏形式,另一方面却又尽其所能地延伸、甚至改变传统的和声或旋律,不协调的集体即兴演奏成为特色,最终演化到完全逸出咆勃乐的框架,就是我们称之为「自由爵士」(Free Jazz)的音乐类型。



六十年代由Ornette Coleman、Don Cherry、John Coltrane…合力开创的自由爵士风格,在当时饱受误解(知名的Downbeat杂志甚至给了John Coltrane的专辑「零颗星」评价),甚至遭人嘲讽「不知如何演奏」。在庞大的反弹与压力之下,六十年代就能够追随这股革新精神的乐手并不多。在欧洲,一开始就受到Ornette Coleman的影响,二十岁时和捷克的钢琴手Adam Makowicz合组名为「Jazz Darings」的前卫四重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是目前仍然相当活跃的波兰小号手Tomasz Stanko。他在当时所引领的音乐风格,与发韧于美国的自由爵士几乎没有时间差,颇为难能可贵。至于在美国,自由爵士风潮亦启发了一群致力于革新的年轻乐手,Don Cherry、Eric Dolphy、Cecil Taylor、Prince Lasha、Sonny Simmons都留下了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追索自由爵士艺人踏过的雪泥鸿爪,我们很容易漏掉那些曾留下精彩录音,但却没没无名的乐手。尤其是在资本主义挂帅的美国,有市场潜力者才会被唱片公司大力吹捧,而走自由爵士路线的乐手,由于其风格无法迎合主流,最好的结果并不是在乐坛成名,而是转入教育界,春风化雨,育才无数,Ken McIntyre就是其中之一。他与Eric Dolphy的风格类似、实力相当,都是擅长多样乐器的吹管能手,举凡萨克斯风、长笛、低音单簧管…,样样上手,六十年代时更发行过几张评价很高的作品。本文就是要来替这位厉害的乐手翻案,让更多爵士乐迷可以好好地认识他。



Ken McIntyre出生于波士顿南边西印度群岛移民群集的小区,父母都是来自牙买加的移民。十九岁时,他受到咆勃乐大师Charlie Parker的启发,开始学习萨克斯风,由于起步晚,Ken McIntyre可以说是「一生悬命」地练习,期望尽早达到专业的演奏水平。服完兵役后,Ken McIntyre进入波士顿音乐学院,取得作曲与长笛(这可能是他演奏得最好的乐器)演奏的文凭。


一九六零年代初期,Ken McIntyre搬到纽约,杰出的表现让音乐同侪们印象深刻。他在New Jazz厂牌录制的初试啼声之作Stone Blues与接下来的Looking Ahead,言之有物、肌理分明的即兴演奏,挑战传统、追寻突破,有明显建立自我风格的野心,是两张初期的代表性专辑。接下来,他在United Artists又录制了两张专辑Year of the Iron SheepWay Out West,由于发行黑胶原盘的当时,Ken McIntyre没没无名,压片数量也不多,几乎没有什么乐迷知晓,直到很多年后才又重新发行CD版。发行了以上四张专辑之后, Ken McIntyre转战音乐教育界,努力不懈的他,于一九七五年取得麻州大学Amherst校区课程设计的教育博士学位,同一时期虽然仍持续在丹麦的Steeplechase发片,也曾积极参与各式各样的演出,不过Ken McIntyre已经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培育后起之秀,而不是在自由爵士的道路上继续耕耘。


以下介绍Ken McIntyre的代表性作品:

 


Stone Blues (New Jazz, 1960)


在发行Stone Blues之前,Ken McIntyre已经在波士顿活动了一段时间,这张专辑可视为他攻读音乐学位之后所交出来的成绩单。整张专辑几乎都是Ken McIntyre本人的原创曲,而为他跨刀的乐手,则都是来自波士顿,曾经一起同台演出的朋友,包括了长号手John Mancebo Lewis、钢琴手Dizzy Sal、贝斯手Paul Morrison 与鼓手Bobby Ward等人。


Stone Blues是一张很耐听的专辑,它的作曲与编曲风格并不能算前卫;摇摆节奏中带出Ken McIntyre与John Mancebo Lewis的独奏,大部分时候都是中规中矩的咆勃乐,偶尔可听到Ken McIntyre想要扩张中音萨克斯风极限,因而吹出较为夸示的旋律与音色,专辑同名曲「Stone Blues」即为一例,对于身经百战、「阅盘无数」的乐迷来说,或许只是一碟小菜,谈不上惊天动地。第二轨的「Cornballs」前奏部分可听出Ornette Coleman摒除旋律(连钢琴都省略)、无调性的影响,不过接下来的演奏仍有固定的和弦进行,即兴演奏也以咆勃风格为主。接下来第三轨的「Blanche」是一首抒情曲,Ken McIntyre柔情似水的长笛即兴为其亮点,也是本张专辑必听曲。


值得一提的是,长号手JohnMancebo Lewis虽然知名度不高,在Stone Blues却有相当精采的表现。在New Jazz厂牌的艺人里,像他这样有优异表现但却无法成名的乐手,比比皆是,自由爵士在六○年代难以在美国开拓疆土,可见一斑。

 


Looking Ahead (New Jazz, 1960)


如果说,Stone Blues代表Ken McIntyre挑战自由爵士的一小步,那么他与Eric Dolphy合作的Looking Ahead,则昭示了从咆勃过渡到自由爵士的一大步,正式宣告Ornette Coleman所开创的新风格对自己演奏的影响。在演奏策略上,Ken McIntyre仍维持了一定的咆勃乐形式,至少让节奏组合抓住和弦进行,但在情感强度与即兴旋律方面,已经非常接近自由爵士的精神。


为本作跨刀的节奏组合,囊括了当时活跃于纽约独立厂牌录音工作,首屈一指的爵士好手,有Walter Bishop Jr. (钢琴)、Sam Jones(低音贝斯)与Art Taylor(鼓)等人。专辑总共有六首曲子,Ken McIntyre个人包办了五首,并在四首曲子中演奏中音萨克斯风,在其余两首曲子中演奏长笛,Eric Dolphy则以演奏中音萨克斯风为主,但会在同一首曲子中将主奏乐器替换为长笛,并在最后一轨的「Dianna」中演奏低音单簧管。


由于两人都是深思熟虑、接受良好音乐训练、追求革新精神的有志青年,由他们通力合作的Looking Ahead也反映了这些特色:成熟圆融、锐气十足但却又不张扬。整张专辑以摇摆韵味十足的「Lautir」展开序幕,激昂的萨克斯风与长笛互为交替,在十二小节的蓝调曲框架中用力冲撞,是一首情感份量十足的作品。接下来的「Curtsy」也相当类似,两人都演奏中音萨克斯风,Ken McIntyre带头,Eric Dolphy接续,明显可听出两人在演奏风格上的差异,Ken McIntyre的音色虽然锐利,但仍听得出萨克斯风明亮的金属色泽感,Eric Dolphy吹奏的嘴型似乎更扁、更用力,音色既响亮而又戏剧化,让整首曲子带着一种张力十足的紧绷感。


第四轨的「They All Laughed」是本张专辑中,唯一不是由Ken McIntyre所作的曲子。它原本是一首流行曲,由盖西文兄弟所作。对于想听「双头中音萨克斯风」对尬的乐迷而言,这首曲子是很精彩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轨「Dianna」,在这首曲子中Ken McIntyre演奏长笛,Eric Dolphy演奏他后来最擅长的低音单簧管,两人的即兴表现均十分抢眼,搭配Walter Bishop Jr. 浓郁的蓝调钢琴伴奏(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本作的节奏组合始终没有脱离咆勃乐的框架),堪称本作必听曲。

 


KenMcIntyre-The Complete United ArtistsSessions (United Artists, 1962/1963, 1997重新发行)


本作(重新发行的CD版)由两张名为”Way,’ Way Out Year of the Iron Sheep的专辑组成,发行当时似乎没有受到太大注意,主要原因是音乐风格太大胆、太创新了!以”Way,’ Way Out为例,一方面保留了管乐器(Ken McIntyre吹中音萨克斯风、长笛与双簧管)、贝斯(Bob Cunningham)、鼓(Edgar Bateman)这些传统爵士乐的编制,但另一方面却又加上了十二人编制的弦乐团,一路听下来,整张专辑几乎完全是现代音乐的风格,刻意拗口的调式演奏贯穿其中,使得音乐洋溢着知性(而不是娱乐)的聆听趣味。无论是节奏或旋律,与我们熟悉的咆勃乐已是大相径庭。笔者猜测:Ken McIntyre在波士顿接受正统音乐训练,尝试写曲与编曲时,必定接触了不少现代音乐作品,也激发了他想把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与现代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构想,遂有”Way,’ Way Out的诞生。


关于本作所收录的另一张作品Year of the Iron Sheep,负责重新发行的制作人Michael Cuscuna是这样说的:这张原先由Alan Douglas担任制作的专辑,将长号手John Mancebo Lewis列为参与录音的乐手,但很离奇的是,听完整张专辑后,却没有听到任何长号演奏片段。因此,经验老道的Michael Cuscuna判断Year of the Iron Sheep必定还有一些未曾问世的作品,有待进一步挖掘。


就在Michael Cuscuna的努力之下,果然找到了多首Ken McIntyre在录制Year of the Iron Sheep时未曾公开发表的作品,分别是本作第一张CD的最后一轨,以及第二张CD的二~七以及第九轨。当时参与Year of the Iron Sheep录音的乐手有两组:分别为Jaki Byard(钢琴)、Ron Carter(贝斯)、Louis Hayes或Ben Riley(鼓)以及John Mancebo Lewis(长号)、Ed Stoute(钢琴)、Ahmad Abdul-Malik(贝斯)与WarrenSmith(鼓)。Alan Douglas似乎是保留了第一组乐手的录音,而直接删除了第二组的作品。如今重新聆听这些作品,无论是第一或第二组乐手录制的作品,无论Ken McIntyre吹的是中音萨克斯风、长笛或双簧管,都是新鲜而有创意的。出道才不过短短几年,Ken McIntyre就以Year of the Iron Sheep来证明他的天分与革新精神,尤其是那些与长号手John Mancebo Lewis激昂对尬的精彩作品(原始发行时全部都被删除了),证明Ken McIntyre当时洋溢着对于新派爵士无比的热情。The Complete United Artists Sessions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愿意尝鲜的乐迷,特别是几首之前从未发表的作品,是Ken McIntyre个人演奏生涯的颠峰之作,绝对值得一听!

 


Hindsight (Steeplechase, 1974)


在录完”Way,’ Way Out之后,Ken McIntyre虽仍续演奏工作,也曾帮BillDixon、Cecil Taylor伴奏,但渐渐将重心转移至学校教职,十一年后才有机会在丹麦的Steeplechase厂牌发行新专辑。虽然重新发行的CD版没有提供太多数据,但合理的推论是:这应该是Ken McIntyre受邀至欧洲演出时,经由Steeplechase厂牌的安排所留下的录音。参与演出的都是活跃于哥本哈根的乐手,包括美国钢琴手Kenny Drew、贝斯手Bo Stief以及鼓手Alex Riel。在曲目方面,因为这组四重奏是临时组合,练习的时间可能不够,除了第一、三与五轨为Ken McIntyre个人创作之外,其余都是脍炙人口,乐手们可以立即上手的经典名曲如「Lush Life」、「Naima」等。厉害的是Ken McIntyre在本作里,自信满满地演奏了中音萨克斯风、长笛、巴松管、双簧管与低音单簧管,那些酣畅的即兴乐句信手拈来、谈笑风生、无牵无挂的潇洒,简直是胜过Eric Dolphy了。听完这张精彩的专辑之后,不禁让我对于Ken McIntyre的专辑发行得这么少,觉得非常惋惜!

 


Home (Steeplechase, 1975)


或许是Hindsight在欧洲获得不错的回响,Steeplechase希望可以邀请美国乐手参与录音,录制更多Ken McIntyre个人的创作。为本作跨刀的包括Jaki Byard(钢琴)、Reggie Workman(贝斯)与Andrei Strobert(鼓)。本作虽不能算前卫,但Ken McIntyre秀异的多管演出,搭配杰出的节奏组合,整体演奏仍然颇具启发性,是一张值得乐迷搜藏的好作品。

 


Open Horizon (Steeplechase, 1975)


Open Horizon是Ken McIntyre在Steeplechase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在录音阵容与音乐内涵方面,大约可视为他在Steeplechase第一与第二张专辑「相加除以二」;跨刀乐手包含贝斯手Buster Williams、鼓手Andrei Strobert与钢琴手Kenny Drew。在我看来,Kenny Drew是最有能力烘托、甚至修饰Ken McIntyre即兴魅力的钢琴手,他演奏的旋律清爽悦耳,其即兴功力也绝对不在Jaki Byard之下。有乐评人指出,Ken McIntyre可能是有史以来,除了老将Illinois Jacquet之外,最擅长巴松管即兴的爵士乐手。听完这张专辑之后,笔者对于Ken McIntyre把各式乐器(包含巴松管在内)可以演奏得这么虎虎生风,折服不已。本作已经在音乐串流服务网站上架,请乐迷务必试听看看。

 


Introducing the Vibrations (Steeplechase, 1976)


本作可能是Ken McIntyre在Steeplchase时期最特别的一张专辑,当时他领导过一个名为「Vibrations」的六重奏,参与乐手包括Richie Harper(钢琴)、Alonzo Gardner(贝斯)、Andrei Strobert(鼓)、Andy Vega(节奏乐器)以及来自日本的小号手日野皓正。在曲目选取方面,「Vibrations」演奏的全为Ken McIntyre一九五六~一九六二年的创作,也就是New Jazz时期前后的旧作。不过,虽然是旧作,创作的概念倒是新鲜的,Ken McIntyre所领导的乐团诠释得非常到位,由于多了一个负责节奏乐器的Andy Vega,整张专辑听起来极富律动性,一扫早期那种偏向现代音乐创作的严肃感,是非常活泼而有聆听趣味的佳作。


 

Ken McIntyre曾在千禧年之后发表了一张名为A New Beginning的新作,颇有东山再起的宣示意味。很可惜的是就在新作发表的同年,Ken McIntyre就因为心脏病过世了。终其一生,这位才华洋溢的吹管天才、自由爵士的独行侠,始终没能获得市场应有的肯定与重视。他的贡献集中于学院里的音乐教育,春风化雨、培养后进。


然而,好音乐永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请读者们从今天起,找几张Ken McIntyre的作品来听听看,追溯他在六、七十年代的创作轨迹,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体会现在乐评里所谓的「In & Out Jazz」、「Post-Bop Jazz」是什么意思了!


孙秀蕙,笔名小威

现任职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兼研究部主任

广告系系主任

音响论坛「爵士唱片的故事」专栏主笔 

兴趣:听音乐(爵士乐)

休闲潜水(超过三百支气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