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勣:让李世民割须合药的纯臣(武庙七十二将系列)

 庶民临风 2018-12-02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原文: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旧唐书·李勣传》

译文:

武德二年,李密聚集余兵归顺唐朝。李密原来管辖的地盘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占据,没有具体归属。李勣说:“魏公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主人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是我认为耻辱的。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户口,全部报告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给高祖,高祖非常高兴地说:“徐世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一个纯厚的臣子。”

1

关于初唐名将李勣(jì)的名字,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人家本来姓徐,叫徐世勣,字懋(mào)功,可能是觉得“懋”写起来比较麻烦,演义小说中,以他为原型的人物就写成了徐茂功或者徐茂公。

徐世勣归顺唐朝之后,因为功劳很大,唐高祖李渊发布命令,徐世勣被赐姓“李”,徐世勣成了李世勣。

等到李世民坐上皇位,按道理说,这个“世”字是要避讳的。不过,李世民很宽容,他规定只要“世民”两个字不连在一起就不用麻烦改来改去了。所以,李世勣还是李世勣,另一个凌烟阁功臣虞世南还是虞世南,就连六部中的“民部”也没有改名。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他爹的尊重,规定单独的“世”、“民”都要避讳,李世勣变成了李勣,民部也变成了户部。虞世南死得早,要不然也得改成虞南。(鱼腩?呵呵)

2

李勣是个富N代,史称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不过,李勣从小就有任侠之风,江湖气十足。

隋末,天下大乱,李勣投身瓦岗军,实现了自己啸聚山林的梦想。

李勣的成名之战是干掉了有隋朝柱石之称的名将张须陀。当时,张须陀讨伐瓦岗寨,时任瓦岗寨首领翟让被张须陀的威名震慑,打算跑路,被李勣制止。李勣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设下埋伏,歼灭了讨伐军,张须陀战死,瓦岗军声名大振。

这一年,李勣只有22岁。

这一点,和大唐军神李靖的大器晚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后来和李勣同为唐朝开国功臣的秦琼秦叔宝正是在张须陀军中,在此战中仅以身免,不过,秦琼并没有直接归顺瓦岗,而是依附于另一位隋朝名将裴仁基,投降瓦岗军是第二年的事情了。

之后,瓦岗寨易主,李密取代了翟让。

李勣在李密的手下,对战王世充,巧取黎阳仓,击败宇文化及,成为瓦岗军中独挡一面的将领。

3

在跟随李密加入大唐这个更高层次的平台之后,李勣的军事才华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

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一个个枭雄被降服;

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一个个外敌被踏在脚下。

李勣一生中只有两次打败仗的记录。一次是败在窦建德手下,“力屈降之”,一次败于刘黑闼,被杀步卒五千,“仅以身免”。

不过,些许失败并不影响李勣的赫赫战功,唐王室也不吝赏赐:赐姓李,封英国公,两个儿子先后被加封县公、郡公。

不仅如此,李勣先后两次在重大仪式上作为亚献。一次是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之后,跟随李世民前往太庙告捷。一次是灭亡高句丽之后,跟随李治祭天,这可是不一般的待遇。

李世民和李勣君臣相得,关系很融洽。

有一次,李勣得病,药方说需要龙须做药引,李世民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勣合药,这在奉行“身体发肤受诸父母”的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李勣还是李世民为自己的儿子李治选定的辅政大臣,李勣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这难得的信任。

4

但凡名将,往往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但“大唐二李”李靖和李勣都完美规避了所谓“名将陷阱”。李靖靠的是低调,李勣则是用自己的“忠”、“义”打动了身边的人。

当年,李密投唐,但偌大的地盘还是在李勣的控制下,李勣认为这些地盘上交给大唐是理所当然的,但李勣没有给朝廷上“表”(这是臣子对君王的文体)而是给李密写了一封“启”(这是下级对上级的行文)。

李勣的意思是,这些地盘不应该用自己的名义上交,而是应该交到李密手中,再由李密进献。

李渊大赞李勣“实纯臣也!”

等到李密反叛被杀之后,李勣又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披麻带孝,安葬李密。

单雄信是李勣在瓦岗寨的老弟兄,单雄信投靠王世充之后兵败被俘,即将走上刑场,又是李勣,先是上表“若贷死,必有以报,请纳官爵以赎”,想用自己的功名换兄弟的性命,在求情未果之后,李勣在刑场送别单雄信,号哭不止,割下腿上的肉让单雄信吃,“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李勣还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视如己出。

朝廷、民间都认为李勣忠肝义胆。

5

李勣治家严谨,兄友弟恭,和弟弟、姐姐的关系都十分融洽。

李勣虽然贵为宰相,但到了姐姐生病的时候,一定亲自为她煮粥。甚至被炉子上的火苗烧到了胡须。姐姐于心不忍,劝李勣说:“家里有这么多下人,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李勣回答:“哪里是因为缺人呢!只不过看到姐姐年纪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为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李勣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弟弟说,要吸取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名臣的子孙败家的教训,要严格规范子孙的行为,对“不厉言行,交非类者”的不孝子孙必须“急榜杀以闻”。

家教之严,可见一斑。

6

李勣几乎完美的一生,除了两次战败的记录之外,只有一个瑕疵。

当时,唐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朝中大臣以褚遂良为首,一片反对之声。李勣说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让李治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武则天因此走到历史舞台的中间。

在李勣去世后十四年,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

李敬业兵败被杀之后,武则天下令追削李勣的官爵,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

当年一句话,造成这样的后果,这是李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