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大唐第一名将?

 Moia藏经阁 2016-08-29


在今天陕西乾县,唐高宗乾陵朱雀门外,站立着六十一尊无头石像,它们有的披发左衽,有的袍服束腰,衣着并不相同;但都恭恭敬敬、两手前拱地在陵前排队。经考证,他们的原型是归顺唐朝的六十一位少数民族酋长,比如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等等。



此举的用意,当然是彰显唐高宗的赫赫武功,在他的统治下,蛮夷归心,甘愿臣服。其实在唐太宗昭陵内也有类似的石像,但数量不及乾陵的四分之一:“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李世民、李治父子能有这样的功绩,自然离不开那些英勇善战的将领们。

 

记得在上周文章末尾,留了个问题:在你心目中,所有在唐高宗时代生活过的将领里,哪一个可以称为大唐第一名将?有人说薛仁贵,有人说苏定方,有人说刘仁轨,这都没什么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可有不少人在评论区里写了“李靖”,这就不大对了。李靖固然战功赫赫,但他与李世民都在贞观二十三年陨落,更巧合的是,他只比唐太宗早死了八天,没有活到李治接班的时候,所以答错的读者有点可惜。但是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李靖都与另一位名将被安排在同一个列传中,那位名将是谁?


——也许你博览群书,早已猜到了,他便是李勣李大帅。

 


(李靖故居)


卫霍在世


说起李大帅的战功,那绝对是数一数二,被后人高度认可。从他陵墓的封土便可看出,“其冢象阴、铁、乌德山,以旌功烈”,李治依照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将李勣的坟头做成阴山、铁山、乌德山的形状,以表彰他在对阵东突厥、薛延陀时立下的不朽功勋。其实在唐太宗继位之前,只有三十多岁的李勣就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了,大业末年,他还在瓦岗寨混的时候,就曾斩杀过隋将张须陀,不久,朝廷又让王世充攻打李密,李勣又在洛水将其击败;后来换了山头,跟随秦王李世民征讨刘黑闼、徐圆朗,与赵郡王李孝恭讨伐辅公祐,都有杰出表现。在平窦建德、王世充后,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勣为下将,两人都穿金甲。二十年后,李世民甚至对侍臣说:“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把李勣比喻为一座活的万里长城,充分显示了对他作战能力的信任。

 

作为一位老将,在尸堆里摸爬滚打,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人流血是常有的事情。从李勣杀人的目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境界不断提高,他说:


“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救人以死。”


一开始见人就杀,十四五岁时心情不好的时候杀人,十七八岁,打仗才杀人,到二十岁,彻悟了,原来带兵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杀多少人,从中获得多少快感,而是用战争结束战争,救黎民于水火,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免受涂炭之苦。

 

李治登基以后,就很少派李勣出征了,因为他是先帝的顾命大臣,当朝宰相,皇帝的高参,不容有闪失,而且年事已高,已经六七十岁,战争对将领的体力、心智都是很大的考验。很少出征并不意味着没有出征,当高句丽出现内乱,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唐朝倾斜,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年过七旬的李勣依然被委以重任,挂帅东征,并完成了任务。不过大部分时间中,李勣主要还是坐镇中央,毕竟早已证明过自己的实力。这一时期在战场上比较出彩的是苏定方、刘仁轨等人,苏定方的年龄实际上比李勣还要大,早年跟窦建德干过,贞观初年与李靖一起大败颉利可汗,可奇怪的是,两唐书的《苏定方传》写他贞观初打完东突厥,被封为左武侯中郎将之后,就没了下文,然后就从永徽年间开始说起了,中间的二十多年,不知道苏定方干了什么,有人说可能是没立过什么战功,所以史书没记录,但考虑到他的水平,不应该呀。比较靠谱的可能是史料有缺失,或者苏定方遭到了封杀,原因有可能是他跟随过窦建德,有污点,被当局忌讳。当然,只是猜测而已。


(李勣碑)


作为同时代的名将,后人总喜欢拿他们相互对比。例如说到薛仁贵与李勣,清代的蔡东藩就曾说:


”薛仁贵,将材也,李勣,将将材也,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但亦由李勣之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将材也。否则如郑仁泰之为大总管,出征铁勒,虽有仁贵之迅定天山,而其后卒丧功而还,同遭弹劾,统帅非人,将勇亦不足恃耳。“ 


蔡东藩认为薛仁贵骁勇善战,是个将才,而李勣知人善任,是个帅才,辽东之战,如果没有李勣的运筹帷幄,对全局的规划部署,薛仁贵恐怕也发挥不出自己的武功,就像之前征讨铁勒九姓,唐军以郑仁泰为帅,纵使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壮举,可结果呢?唐军先胜后败,涉事将领遭到朝臣弹劾,薛仁贵只是功过相抵了事。后来大非川之战,薛仁贵首次担任主帅,但他并没有能像李勣一样,能驾驭住部下郭待封,最终内部不和成为了全军覆没的原因之一。如果从整个人生来看,薛仁贵后期比较坎坷,又是免职又是流放的,而李勣则不然,他位极人臣,以七十六岁的高龄去世,唐初的七十六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了吧,长寿也是种能力,身为皇帝,李世民嗑过药才勉强活到五十。李帅不光命长,还生荣死哀,数十年在政坛屹立不倒,颇有心得。


流水的朝臣,铁打的李勣


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登上帝位后,为了让他们老刘家的江山万万年,曾对功臣韩信、彭越等痛下杀手。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八百年,李勣与昔日的韩信处在类似的位置上,可是悲剧却没有重演,李勣不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让自己荣华一世,深受皇帝信任。


显庆三年,随驾前往东都途中,李勣身体有恙,唐高宗闻讯后亲自探望病情。封禅泰山时,朝廷任命李勣为封禅大使,武皇后听说老帅有一位姐姐,年老,寡居多年,就住在滑州旧宅,为了表达帝后二人的心意,武皇后亲自看望。李勣病故后,唐高宗辍朝七日,下葬当天,皇帝带着太子来到未央古城,登楼目送,感极而悲,戳中了泪点,痛哭流涕,“哀恸悲感左右”。

 

李勣身居高位数十年,在这偌大的朝堂里,不知有多少大臣进进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长孙无忌、褚遂良、杜正伦、来济、李义府、上官仪……他们有的被杀,有的被贬,有的病故,宦海沉浮,尔虞我诈,饱尝人生冷暖。朝堂这个地方水很深,不好混,政治家更是高危职业,伴君如伴虎,那么李勣何以岿然不动?


个中原因,一来是李勣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皇帝离不开他。二来是是李勣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时刻保持一颗低调的心。李勣的权力、高官厚禄是通过战功获得的,封赏是李世民、李治父子给的,不是因为依附哪个大臣上位。身为一个高级武将,他不轻易参与到朝廷中的党争,而是保持低调的心态,不偏不倚,不得罪人。就算要站队,也要在形势明朗后,跟最高统治者站在一队,不要跑到皇帝的对立面。

 


(李勣墓壁画《歌舞图》)


贞观末年,薛万彻曾被李世民称为“三大名将”之一,与李勣、李道宗齐名,可他却加入魏王党,与房遗爱眉来眼去,并多次在军中妄议中央,表达对朝廷的不满,结果先被唐太宗流放,后又因高阳公主谋反案掉了脑袋。论作战能力,他一点都不差,可政治智慧远不及李勣,管不住嘴巴,喜欢逞一时之快,最终结局黯淡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废王立武”的关键时刻,面对托孤大臣咄咄逼人的攻势,李治需要一向沉默的李勣表态了。可是李勣怎么做呢?他先是称病,不与长孙无忌正面交锋,后来皇帝等不及了,单独召见,要他必须表态,给准话,他说了句:“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明明是支持的,还要给人一种保持中立的感觉,谨慎到了这个份上。

 

麟德二年,封禅车驾经过濮阳境内,李治问一个叫窦德玄的大臣;“濮阳被人们称为帝丘,这是为什么呢?”窦德玄听后一脸呆萌,竟无言以对,见状,饱读诗书的许敬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以前颛顼曾居住在这里,所以叫帝丘。”事后,许博士跟其他人吐槽:“当大臣呀,就不能没学问,我见窦德玄傻在那里,心里实在羞愧。”窦德玄听后表示不服,说:“人都有擅长的,不擅长的,遇到不会的,我总不能不懂装懂吧。”李勣听说后,没有站在哪一边,而是就地打圆场,说:


“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矣。”


都好都好,都别吵了,两边都不得罪。

 

还有一次,李治责备大臣们不劝谏,你们这些大臣,怎么都不给朕提意见呀!当年我爸在位的时候可不是这么玩的,要你们何用。可大臣们哪敢说话呀,之前贬谪、诛杀了好多官员,见识到了皇帝的雷厉风行,毕竟祸从口出,万一轮到自己了呢?于是都鸦雀无声,场面非常尴尬。关键时刻,又是李勣出来当好好先生,你想呀,要是他说是皇帝的错,领导不高兴,恐怕得吃不了兜着走;要是说是大臣们的错,同事们不乐意,明明是皇帝的锅,凭啥我们背?肯定会嫌弃李大帅。那么李勣怎么说呢?他说:“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你看,一箭三雕,既没有批评皇帝,也没有得罪大臣,还让李治下了台面,不用僵持在这里。尽管是拍马屁的话,但也能缓和气氛,至少不为自己树敌。

 


(李勣墓前石像生)


不光自己低调,李勣还奉劝后生晚辈也要低调,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渭南尉刘延祐,“弱冠登进士第,政事为畿县最”,读书的时候成绩好,是学霸,二十岁考上进士,根据俗语:“三十少进士,五十老明经”,刘同学绝对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后来步入仕途,政绩又是最好的,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年少有为,赞扬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可是李勣却给他泼冷水,告诫道:“足下春秋甫尔,遽擅大名,宜稍自贬抑,无为独出人右也。”你年轻有为,名气很大,羡慕你的,嫉妒你的,看你不爽的,暗中放冷箭的,肯定大有人在,所以你应该适时退一步,贬低下自己,不要鹤立鸡群,过于高调。


李世民对李勣动过杀心?


李大帅的仕途貌似很顺,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想起他的一次被贬经历,事情发生在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此时李世民已经病入膏肓,为了帮儿子笼络人心,他故意下旨将李勣贬为叠州刺史,一旦自己驾崩,李治继位,立马由新皇帝提拔他,如此一来,李勣肯定会对新君感恩戴德、誓死效忠。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李世民到底有没有动过杀心?比对下《旧唐书》与《资治通鉴》,会发现表述确实不一样。在《资治通鉴》里,李世民说过:“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要是李勣被贬后,不愿意走,来回观望,就提他的人头来见。可在《旧唐书》中,则没有类似的内容,只是要求李治提拔他而已。

 

究竟是两唐书的说法可信,还是《资治通鉴》的说法靠谱呢?应该还是前者的可能性大些。《资治通鉴》的这个说法并非司马光原创,其实是来源于一本叫《隋唐嘉话》的笔记小说,作者刘餗,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内容取材于民间的传闻等,并不一定准确。就好比现在坊间流传的白宫秘史一样,有真有假。考察之前李世民与李勣的关系,可以发现是相当要好的,有一次李勣生病,医生说胡子烧成的灰可以治疗,于是李世民把自己的胡子剪下来做药引。李治刚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就跟李勣交代过,要让他辅佐新君,李勣听后“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既然如此,就不大可能再去打乱权力交接的部署,对一个重臣动杀心。可能又有人说了,会不会这些内容也是不真实的呢?应该不会,因为不光正史是这么说的,而且出土的李勣墓志上也有记载。至于李世民想杀李勣,应该是民间的政治谣言,到了宋代,被司马光写进了书里,信以为真,而两唐书的作者都不采信。



(昭陵壁画)


有人依然不甘心,他会说李世民想杀李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时,李勣、李靖不愿意参加。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但是在《旧唐书》中,却有另一种说法:“太宗惧,不知所为。李靖、李勣等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申犬马之力’。”这里还是应该以《旧唐书》为准,理由与之前一样,《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出自《隋唐嘉话》,未必可靠。

 

观察之前二李言行,他们应该都是李世民的人,李靖曾经险些被李渊诛杀,生死时刻,李世民一而再,再而三地替他求情,保住一条性命,算是救命恩人了,李靖随后被召入秦王幕府,跟随秦王征讨王世充,玄武门之变后,他很快就升了官,予以重用。李勣更是多次追随秦王征战,具体战事前文已经提及,就不多说了。玄武门之变时,双方都想占得先机,争端一触即发。二李都在外地驻守,防备突厥南下,事关重大,难以脱身。对于宫廷之事,则鞭长莫及。而且对于刚刚建立十年的唐帝国来说,储位之争最好就在宫廷做个了断,不要有外地的军队介入,演化成内战,否则的话,只有突厥人最高兴。


好哥们、好领导、好弟弟


当面对自己的战友、部下、家人,李勣都予以善待。年轻时,李勣与单雄信交好,后来单雄信将被处死,李勣请求免除自己的官爵,换好友一命,遭到朝廷拒绝,因为不符合制度规定:“国有常刑,止宥妻子”,临刑时,李勣恸哭不已,将大腿的一块肉割下,让单雄信吞食,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也。”同时请好友放心,你的孩子我来养,我一定视如己出。“天下闻之,莫不掩泣”,感动苍天,感动大地。

 

每次打仗时,李大帅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尽管身居高位,但不像个官老爷,凡有人给他提建议,李勣能够虚心听取、从善如流。要是获得战功,李勣都归功于部下,朝廷赏赐的金帛,也赠予将士。跟那些克扣军饷的军老虎比,李勣强的不是一倍两倍了。要知道当时的军中将领,不是没有贪财的,比如李大帅的同事郭孝恪,就是郭待封的爸爸,“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郭孝恪自己光有钱还不够,还要先富带动后富,就给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送了点,孰料阿史那社尔比较老实,没接受。日后李世民听说此事,评论说:“三将优劣之不同也”。要是拿老郭的生活作风跟李勣比,明显相形见绌。是呀,有李勣这样的主帅,部下怎么能不爱戴他,为他英勇作战呢。但要是有立功的机会,李勣可不是什么人都给的,他要先给人相面,如果相貌丰厚,命长,有福气,他才会委以重任,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认为“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短命的就不要给立功机会了,反正你活不长,得到赏赐也享受不了多久,不如给长寿的人吧。

 


(昭陵壁画)


晚年的时候,年迈的姐姐得了病,李勣已经贵为宰相,还亲自给姐姐煮粥。具体操作的时候,风一吹,火烧到了李勣的胡须,弄得灰头土脸,姐姐看到就纳闷了,说:“仆妾幸多,何自苦若是!”有这么多仆人,何苦自己去干呀!李勣说:“非为无人,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为姊煮粥,其可得乎!”不是没有人,只是因为我老了,姐姐也老了,以后要是想给姐姐煮粥,估计也没什么机会了。读完后,怎一两个辛酸了得。


李帅死前最担心的事情


尽管李勣能够敬小慎微,享一世荣华,可临死前,他却有着深深的忧虑,他牵挂的,不是自己的棺材名不名贵,随葬品会不会缺斤少两,而是为子孙后代,为这个家族感到担忧。病重时的某一天,李勣毫无征兆地对弟弟李弼说:“我的身体好些了,不如咱们饮酒作乐吧。”宴饮完,他语重心长地跟弟弟讲,我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想要与你告别。就是怕你哭成泪人,所以骗你说身体好些了。

 

“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产。”


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兢兢业业,光大门庭,造福后人,结果他们一死,遇到不肖子孙,家族就遭了殃。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伏诛,诸子流放岭南;杜荷参与到李承乾谋反案,被判斩首;高正业因为与上官仪交往过密,流放岭南。官二代无德无能,参与反党集团,败坏家业。李勣已经见过太多的悲剧,他希望自己死后,弟弟能够管好这个家,不让同样的事情在李家重演。

 

没想到李勣一语成谶,十五年后,他的孙子李敬业在扬州振臂一呼,树起了反武大旗,渐渐地,李家的末日也随之来临……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隋唐嘉话》《李勣墓志》

 

也许在你的心目中,大唐第一名将另有其人,不妨让我们把时间范围扩大,为你喜欢的名将投一票吧,因为名将较多,我们只选了以下15位

 

作者有话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