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和孩子谁更需要补课?

 木香草堂 2018-12-02
家长和孩子谁更需要补课?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中国家教高端访谈: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是一本家教新作。该书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有着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为了解开自己的家教困惑,也为了更多的家长能用科学的家教理论指导实践,作者精心采访了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深具影响的21位专家学者:李开复、凌志军、周国平、黄全愈、魏书生、孙云晓……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中国家教高屋建瓴的洞察,及对孩子的全新理解和教育。

中国的父母亲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焦虑的家长了,尤其是在教育问题上。从不惜血本择校的狂热,到千方百计报班的痴情,从夏令营消费的攀比心态,到中考高考带来的酸甜苦辣……无不折射出他们内心里那种无法祛除的焦灼和忧患。

不止一次听到家长说,我这辈子没别的什么想法了,我最大的牵挂就是孩子,等他(她)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我一生的心事就都可以放下了。这种焦虑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有时候甚至演化出了血泪斑斑的结果,比如,有的家长为让孩子戒除网瘾而把他们送入行走学校接受军事化的惩诫教育,家长和孩子之间常常借助于肆意流淌的眼泪达到新的理解。更令人心情沉重的是,有的家长竟然因为年幼子女在学习上表现不理想而亲手将其掐死,而有的孩子也因为受不了父母没完没了的责备埋怨而萌生杀机。

鲜血和生命以最惨痛的方式诠释了心理高压下扭曲、畸异的家庭教育生态

刚看到《中国家教高端访谈——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鱼朝霞采写,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9月出版)这本书时,我的心里是略微带了点嘲讽的:大概这又会是一本利用中国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焦虑心理,对他们进行耳提面命式训导的书吧。

要知道,这些年里,有两类书是屡屡占据图书排行板顶端的,其一是职场类的,其二便是家教类的,而它们都毫不含糊地指向两个字,那就是:“成功”。职场成功意味着登上职权的要津,意味着占据巨大的资源,意味着拥有惹人艳羡的财富;家教成功呢,则意味着家长们“制造”出了最眩目的“优质产品”,也就是他们的子女,这些“产品”往往分别被打上“北大”、“清华”、“哈佛”等似乎闪闪发光的标签。

像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我的事业是父亲》、《赏识教育你的孩子》之类,都因为展示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所取得的“成功”而颇具说服力。坦率地说,我对书中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并无抵触,我反感的是其中透露出来的那种狭隘、庸俗的成功观,似乎只有子女上了北大清华甚至哈佛才算得上是成功。

这类书的畅销,恰恰是迎合了中国众多家长充满焦虑感的过度期望的结果。而这种沉积在心的焦虑感本来是应该得到缓释的,这种目标指向单一的教育期望本来是应该得到修正的

所以,在我心目中,此类“家教成功学”的典范著作实际上进一步刺激了家长们未经反省的、很多时候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有可能把自己和子女都逼向人生死角的偏执欲望。

当然,《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这本书不是这么回事,不是助长家长们在培养子女问题上持续高烧的“燃料添加剂”。虽然封面上也写着“引领中国家长走向教子成功之路”,但通观全书,其“成功”还不至于狭隘到上了哪所大学。书中采访的21个专家学者,其中也有并非以教育研究著称的,大多秉持一种比较健全的成才观、教育价值观。

比如,李开复说:“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更不要期望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这样的观点对今天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就颇具警示意义。我屡次在文中写到过,今天很多家长的偏执就来自于他们几乎把改变自己以及家庭命运的所有的“宝”都压在孩子身上,结果恰恰是压垮了孩子,也压垮了自己。

而曲兰也明确地表示:“不计成本地读名校会误了孩子。”以为孩子读了名校就是一个“免检产品”的想法,不但是幼稚的,而且有可能招致更大的失望。

以写人生随笔而闻名的周国平,更是在与作者访谈时强调“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而去培养高贵的灵魂”,他认为教育未必是要直接扑向未来的所谓功成名就的,因为“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杜威语)。

的确,一个人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身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馈赠了,我们为什么总是忽视如此丰厚的馈赠,却垂涎于许多枝节的目标呢?所谓职场成功、社会地位之类只不过是健康、快乐人生的副产品、衍生物而已,它们是幸福的后果而不是原因

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育手法上,书中的专家学者们都试图缓解家长们过于急切要驱赶孩子、逼迫孩子的心理紧张。也许是受到一些人合谋打造出来的所谓“家教成功者”形象的刺激,很多家长好像都按捺不住要亲自培养出一个“少年天才”、“哈佛女孩”,而实际上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吴蓓说,玩就是最好的学习,超前教育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使孩子失去开放、热情、灵活、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好问等做人的优秀素质,在早期教育中顺其自然乃是一个最高原则。

旅美教育学者黄全愈也认为,中国家长的“早学多学”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他从自己儿子身上得到了这个教训:小学时的数学成绩在美国同龄孩子面前大出风头,但到后来却非但毫无优势而且望“数”生畏,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儿子学得早、学得多,属于“偷跑抢跑”,拔苗助长,但是长程下来,却难免后劲不足。黄全愈因为对于如今喊得震天响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有所保留,而主张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同时,专家学者们对家长们只看重成绩,拼命要把“学生”变成“考生”的做法诚恳地提出了规劝,举了不少例子来论证考分高与有没有出息无必然关联,比如中美两国教育界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15名现象”,即将来在社会上最有出息的往往是班里考试成绩排在15名上下的学生。

有的专家也对“用情商换智商”这种急功近利、杀鸡取蛋的做法提出强烈质疑,认为像这样的“优秀的代价”很可怕,而且,事实也已证明,如果一个缺乏内在的激情,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也无从谈什么真正的创造力,世间只不过多了一个平庸的怪物罢了。其实,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少用命令句式”、“不要惩罚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唯一的司机”、“好习惯让你更聪明”、“天才的全部秘密——不要小看自己”、“扭曲的盆景长不成参天大树”、“要容忍孩‘篡权’,天塌不下来”、“让孩子成为自身情绪的主人”、“电视电脑有时候是‘感觉剥夺器’”、“要聪明的孩子,更要智慧的孩子”……诸如此类的妙论在书中俯拾即是,如果需要,我可以一直不断地引下去。

专家学者们从技术性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大多可取,相信家长们能从中受益。当然,就像书中有专家提到教育不是“授人以鱼”而更在“授人以渔”一样,家长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把教育的种种“招术”机械地、刻板地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如果那样,家长们似乎也同样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永远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具体情境而化的。智慧是灵动的,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如此拘泥。智慧也是无处不在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自己去领悟和琢磨。鲜活的感受比枯死的知识要贵重千倍,有时候,心头的灵光一闪要胜过无论哪个专家的千言万语

我相信这本书的很多地方能够给人带来触动,帮助家长们走出教育中的许多“误区”、“禁区”和“雷区”。  但就如前文所述,我对本书最大的好感还是在于,它能够帮助家长们明确什么是健全的教育价值观和成才观,从而克服如今困扰着当代中国的“家长症候群”,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角色。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固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现实中国有很多家长由于打工谋生或经商赚钱而放弃了教育之责,致使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家长缺席的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但更值得提醒的是,家长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不能为了逼迫孩子走向“成功”而“绑架”孩子本该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使孩子成为代偿自己人生缺憾感、补救自己人生挫败感、实现自己人生成就感的一个可怜的“人质”。  周国平的这段话说得不错:“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用胸怀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书中一位专家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确立一个这样的面对世界的态度。其实,在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一种勇气和胸怀呢  孩子成长的乐趣要让他自己去享受,孩子灿烂的未来要靠他自己去创造。聪明的家长懂得,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智慧的家长知道,收与放的分寸在哪里,爱与溺爱的边界在哪里。  我想,读了这本书,多少能帮助今天的家长们认识到,如何在“成功”与“成人”之间确立起一种辩证的关系,如何在“教”与“不教”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只有真正领悟了自己的职责,家长们才有可能从不断积压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才能摆脱那种向着社会公共欲望投射的成功目的地“末路狂奔”的宿命

http://wenxuefenx.blog.163.com/blog/static/30229612009102451827971/

 家长和孩子谁更需要补课?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