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那一次“陋室铭”对“江雪”的承诺

 maoni1212a 2018-12-02

文/六神磊磊


是中国人的,大概都学过《江雪》。


是中国人的,大概也都学过《陋室铭》。


这两篇东西的作者,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俩互相认识。不但认识,还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年纪差不多,一个属鼠,一个属牛,差一岁,都是学霸。


在班上,他俩是最有个性的两个。刘禹锡外号“千帆过”,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个性很开朗,常规表情是哈哈哈,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千帆过,不走心。


柳宗元外号“寒江雪”,因为“独钓寒江雪”,个性比较忧郁,气质类似西门吹雪那种。


他们一见面就很投缘,说好要做朋友。


要知道,唐代文坛上,哪怕是同龄人、都是学霸,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好朋友的。


比如当年的李白和王维。


他们都是701年生人,都是百年难遇的超级学霸,但是却遗憾地没做成好朋友。


李白王维两个人形同陌路,互相之间从来不写诗、不问候,连“久仰久仰”的客气话都没有。


时光流转,到了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时代了。这两个人约定:


我们要维持一生的友谊。


我们一定不会重复李白和王维的故事。


他们一生的缘分,从贞元九年,也就是公元793年正式开始。


两人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又同一年分配工作,都到京兆府做事。


刘禹锡做渭南县主簿,柳宗元做兰田县尉,隔得很近,周末还可以约个烤串。


没多久,他们又同一年调进中央,到御史台工作。


两大旷世文豪挤在一个部门,唐朝的御史台简直不要太奢侈。


他们经常喝着小酒,吃着羊肉泡馍(那时候有没有?),吟着诗,一不小心就诞生许多名篇。


这对CP被当时人称为“刘柳”,有刘就有柳。和李杜、王孟、元白一样,都是大唐历史上的超白金男子组合。


更难得的是,这两个人三观也很一致,都是改革派。


当时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这两个热血青年都加入了,想推动大唐的革新步伐。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致大康于民 , 垂不灭之声。” 


结果,这也成了他们一生坎坷的起点。


改革,哪里是这么容易搞的。才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宣告失败,偃旗息鼓。


刘禹锡和柳宗元被打为另类,朝廷容不下了,给贬到远方。


刘禹锡被贬朗州, 那里发大水,游泳去吧你;柳宗元被贬永州,那里产蛇,捕蛇去吧你。


患难的时候,他俩互相写信,互相鼓励。哪怕遇到了事情,他们也一起怼人。


柳宗元和韩愈因为哲学问题掐起来了,写了一个《天说》怼老韩。刘禹锡立刻加入,连写三篇《天论》,劈头盖脸帮忙怼韩愈。


光阴流逝,不觉十年过去,他俩互相支撑着熬了过来,得到了回长安的机会。兄弟俩重聚长安,两碗羊肉泡馍,热气蒸腾之中,四行老泪流淌。


可惜好日子没几天,刘禹锡就闯祸了。这家伙是个直性子、大嘴巴,回到长安就得瑟,写诗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人立刻就打了小报告:领导您看!刘禹锡这货多么张狂啊,十年思过崖是白上了,明显的检讨不彻底,反思不到位,随时准备翻案,搞反攻倒算!


上级大怒:反思不到位,那就继续反思!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去,穷山恶水最适合反思!还有那个柳宗元,他们一伙的,也一起贬,到柳州去!


消息很快传到了柳宗元手上,他流出了眼泪。


别误会,这泪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刘禹锡——播州那么穷恶偏远,当时话叫“猿狖所居,人迹罕至”,刘禹锡有八十多岁的老母,怎么扛得住?


那个萧瑟的夜里,柳宗元拿起了笔,写了一封申请:


我请求用自己的柳州,去换刘禹锡的播州,全系自愿,誓死不悔。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这就是著名的“以柳易播”的故事。


事情传开,当时人无不震撼。就连和柳宗元互怼过的韩愈都感动得不行。


老柳啊老柳,老韩我真的服你了。


他激动得专门写文章说:都看看!这才叫做友谊!你们那些酒肉朋友、塑料姐妹花们,能不能和人家柳宗元学着点!


连皇帝听到这个事之后都感动了,甚至有点嫉妒——连朕都没有这么铁的哥们啊。


他特许刘禹锡不去播州了,改去条件更好一点的广东北部的连州。


哥俩结伴南行,到了衡阳,要分手了。


他们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见面。


分别之际,兄弟俩写了许多诗唱和。来看看题目感受一下。柳宗元写了《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刘禹锡就《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柳宗元又作《重别梦得》,刘禹锡再回《重答柳柳州》;柳宗元复作《三赠刘员外》,刘禹锡再作《答柳子厚》……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前面说了,柳宗元性格比较内敛、抑郁,没有刘禹锡想得开。


路上的风霜,人生的落寞,都摧残了他的身体。数年之后,四十七岁的他在柳州去世。


这一年,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北归,到了衡阳,忽然听说有柳宗元的信使来。他以为是哥们约见面呢,兴冲冲等了半天,谁知得到的是噩耗,和柳宗元的遗书。


他的反应是八个字:“惊号大叫,如得狂病”。


痛苦之中,他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事实上,对他们情谊的考验,从此刻才开始。


刘禹锡打开了柳宗元的遗书。这封书信的具体内容,今天已不得而知了,只能大概推测。柳宗元大致交代了两件事:


第一,我的孩子没人看管。哥们我知道你情况也不好,但能不能帮帮我。


第二,我的诗歌、文章,几十年来写了不少,却没有人给编辑整理。你能不能帮我搞好。


这两件事,我知道都不好弄,就一起麻烦你到底算了。


拿着遗稿,刘禹锡“执书以泣”,流泪不已。


他这个豁达的人什么事都想得开,谪贬、受虐都可以保持哈哈哈,这个时候却哭了。


帮柳宗元办完了后事,刘禹锡作出了承诺:


你的孩子就交给我了,我会像亲儿子一样对待他——“誓使周六,同于己子”,周六是柳宗元儿子的名字,当时只有四岁。


还有你的文集,也交给我了。


我会给你编出最棒的集子,让你的文章传之后世,使子孙后代都能读到。


“刘”和“柳”两个人,做了差不多二十年朋友。在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又生活了二十年。


他用前二十年证明了两人的友谊,又用这后二十年,兑现了对柳宗元的承诺。


他抚养了柳周六,像亲生孩子一样对待,把他教育成人。


有人考证,柳周六后来挺有出息,在咸通年间考上了进士,还曾经做过仓部员外郎。


刘禹锡还挽起袖子,精心帮助柳宗元整理诗文,编出了三十卷《柳河东集》,并为它写了序文,传之于世。


今天,柳宗元的无数名篇,包括《封建论》《永州八记》,还有经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捕蛇者说》《黔之驴》,以及“八记”里的《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等等,都出自《柳河东集》。


包括那篇脍炙人口,几乎人人能背的《江雪》,也出自这部集子。


这部书,自从刘禹锡编好之后就辗转流传,在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中差一点湮灭,后来北宋人又幸运地找到一个钞本,重新编辑整理,终于传到今天。


柳宗元成为“唐宋八大家”,名垂青史,刘禹锡编的这部集子可以说居功至伟。


到了大唐开成年间,刘禹锡已垂垂老矣。


但他回首前事,大概会给柳宗元倒杯酒,拍拍胸脯:


哥们,老刘一诺千金,事情都给你办妥了。


你的周六孩儿长得很好,肯定有出息。


你的锦绣诗文、不朽的思想,我都把它传到了后世。


今天,一说起唐朝诗人间的感情,往往先想到李杜,其实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故事更感人。


什么叫朋友,就是可以把最重要的东西托付的人。


一诺千金,此言不渝,这就是唐诗大家的垂范。


直到今天,我们又看到了相似的承诺:Because a promise is a promi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