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的艺术

 锐光个人图书馆 2018-12-02
​《沟通的艺术》🙏🙏🙏
1.一本书,让沟通变得更简单

今天推荐阅读的书是《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畅销全球40年,再版高达14次,是美国地区权威的沟通教材,有超过200万的美国大学生使用此书学习沟通技巧。

这本书在内容上共分三大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
“看入人里”主要讲述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了“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和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间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并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主要介绍了人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增进沟通气氛、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全书具有深入性、广泛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堪称沟通领域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经典著作。

本书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两位作者合著而成,罗纳德多年致力于有关沟通的研究和写作,拉塞尔是北肯塔基大学的教授,两人对沟通学有着一致地学术见地,就沟通这个主题合作出版了许多书籍。

虽然沟通这个话题很容易被写成鸡汤文,但《沟通的艺术》完全不同,它角度独特,罗列了很多让人信服的数据,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差异、男女关系等诸多领域。

不过确切来说,这并不是一本能让你秒变“沟通达人”的书,而是一本特别能让你长见识的书。书中讲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为什么网友容易“见光死”;为什么亚洲人的沟通方式和美国人完全不同;以及为什么我们会仰慕那些聪明优秀的人等等。

看完此书,感觉它为我打开了很多奇妙的小世界,让我明白了有些事情为什么会是那样的。很多豆瓣网友在评论这本书时也表示:有无数次被戳中的感觉。

由于这本书很厚,读起来会很耗时间,所以这次我们特意做了《沟通的艺术》的精编版本,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教大家认识沟通,下部教大家学会沟通,内容上,我们会选取书中最精华、最实用、最有趣的部分呈现给大家,下一章我们先从“认识”沟通开始讲起。

2.认识“沟通”

说起沟通,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每天一醒来,我们就开启了“沟通”的一天,从早点铺老板到出租车司机,从同事到外卖送餐员,从家人到邻居,甚至是和陌生人,我们都会与之产生沟通。沟通无处不在,它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也是我们生活的地基。那我们为什么需要沟通呢?  

首先,沟通是一种生理需求

很多人觉得沟通是社会性的东西,它没有那么重要。但实际上,沟通对人类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

沟通对人类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医学研究人员发现:热爱沟通、拥有活跃人际关系的人比性格孤僻、不爱社交的人更长寿并且更健康。

缺乏人际沟通会危害人体冠状动脉的健康,但只要每天沟通十分钟,就能改善我们的记忆力,增强大脑的智力功能。所以就像托尔斯泰说的一样: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

第二,沟通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实际上,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善良的、邪恶的、聪明的还是懒惰的,很大程度源于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自己是谁的,沟通是一个帮我们认识自己的渠道。

第三,我们有社交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娱乐、传递情感、交朋友、谈恋爱、洽谈业务……沟通能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重要的联结,达成上述那些社交需求。

第四,沟通能帮我们有效地达成目的

当我们想要别人为我们做些什么时,就需要沟通。去餐馆点菜,得服务员沟通;去理发店染发,得和理发师沟通;这里,沟通就是帮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

看完沟通的原因,可以发现,沟通对于我们的生活非要重要。不过有个问题是,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沟通,但不见得每次沟通都畅通,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是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

如果不想陷入人际沟通的困境,请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沟通得越多不代表沟通得越好

我们都知道沟通不足会产生问题,然而,沟通过多也会产生问题。有时,过度沟通只是浪费时间,当两个人已经对一个问题沟通得十分透彻了,继续讨论只是在原地打转。

第二, 切忌表述不清,词不达意

有时,别人没有理解你的意思,是因为你表达得太隐晦,你以为你表述得很清楚了,但对方并没有理解,所以在沟通时,尽量把话摊开来说,确保自己的表达是清楚无误的。

第三,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理解了对方真实的意思

互相理解是成功沟通的指标,但有时沟通得很成功,两个人却仍然不能理解对方真实的意思。因为我们经常会刻意模糊回应,以便不给对方造成伤害。

在朋友问你她的新衣服漂不漂亮时,你心里觉得不漂亮,但为了不打击对方,就含糊地回答:“还可以。”虽然你们的沟通是成功的,但你并没有表达出你的真实想法。

第四,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

比如,你觉得你应该被加薪,可老板不同意,就算你和他沟通了这件事,你们之间也无法达成一致,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交媒介的沟通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沟通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流。社交媒介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沟通,我们平时发短信,使用QQ、微信、微博,都属于社交媒介的沟通。

社交媒介上的沟通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作为一种工具在帮助我们创造、加强以及重新获得了一些人际关系,因为是远距离的沟通方式,所以它降低了发生摩擦的几率;
其次,它能帮我们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在我们没办法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
最后,社交媒介上的沟通多以文本形式交流,这可以缩小人们在性别、社会阶级、种族和年龄等方面的认知差异,使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当然社交媒介的沟通也有一些坏处

比如,网友见面很容易“见光死”。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见面后,发现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想象,于是一拍两散。

这是因为社交媒介只提供纯文本或语音的信息,它缺乏非语言信息线索,虚拟沟通者可以谨慎管理自己的身份,你不知道屏幕对面的人是不是满脸青春痘或者是个秃顶。网上的沟通者对彼此的印象往往是理想化的,这就导致见面后彼此感到失望的原因。

还有就是,社交媒介缺乏抑制作用,使得我们容易在并不了解事情真相时就发表偏激的言论或者某些不实信息,这种情形可以被称为“网络抑制解除效应”,这也正是我们上网时总感觉网上“喷子多”的原因。

最后一点坏处在于,社交媒介上的信息具有持久性,你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可能被永远保存,别人也许只要百度一下,就能查到你曾经在网上说过什么,如果你不希望将来为自己一时冲动说出去的话后悔,就要三思而后行,在网上谨慎发言。

3.沟通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我想,每位读者阅读这本书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沟通,然后成为一名沟通高手,拥有高超的沟通技能,能让我们做事更加顺利,事半功倍。所谓的沟通高手,就是那些沟通能力很强的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沟通能力的特点

沟通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有效沟通,在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你与对话者的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的。沟通能力既要求有效性,又要求适当性,一般包含以下这些特征

首先,理想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只有一种

成功沟通者的沟通方式可以是严肃的、迂回的,也可以是幽默的、外向的。就像博物馆里不同的名画有不同的绘画风格一样,有效的沟通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方式。

其次,沟通方式应该依情境做出改变

如果你平时喜欢和朋友以开玩笑的方式沟通,在朋友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就不适合再用这种方式了;如果你平时沟通比较随意,在面对一个敏感焦虑的沟通对象时,就要谨慎而郑重的沟通。

最后,沟通能力可以后天学习

沟通能力有一定天生的因素。基因对于我们的沟通风格有一定影响,不过生物性并非塑造我们沟通形态的唯一因素,在后天可学习到的技巧也是决定沟通能力的关键。你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提升沟通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沟通高手都拥有哪些特质

1、他们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沟通高手懂得从各式各样的沟通方式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种进行沟通。

2、他们有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仅仅知道许多不同的沟通技巧并不能保证成功,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最有效的行为更加重要。面对不同的人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就像挑选礼物一样,适合甲的礼物不一定适合乙。

3、拥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像对方那样去感受对方的处境,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沟通能力,拥有同理心能让你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4、沟通高手更会自我监控

心理学家将观察自身的行为并借此调整自身行动的过程称之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善于自我监控的人会不断质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如果发觉做得还不够好,他们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犯错。

5、 拥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大不相同,当我们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国友人交流时,就要考虑到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沟通高手能调整自身的行为风格与方式,以适应其他人的文化偏好。

6、拥有运用社交媒介的能力

由于社交媒介上的沟通与我们面对面沟通大不相同,它也需要一些专门的技巧。沟通高手在社交媒介通常会这样沟通——

先思考再发布 

由于互联网具有持久性,你发布的信息会一直跟着你。所以在网上要谨慎发言,无意中在网络世界中言行失范,可能会给你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

要“守规矩”
我们社会的运行是因为某些“无形”规矩的约束。在网络世界,也有着一套需要我们遵守的规矩。比如注意言论文明,在网上,我们很容易发布恶意评论,这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者应有的行为。

如果你想控制自己发表不合适言论的冲动,可以在发表评论之前,问问自己:如果信息的接收者就在你面前的话,你还会说出这样的话么?

另外不要给他人造成不好的感受,比如在写影评时如果内容有剧透,应该在最开始提醒阅读者;如果你发布的内容含有大量图片,最好在前面提醒读者“在WiFi状态下观看”。也就是说,在你发表状态时,也要为你的阅读者考虑,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敞开心扉,坦露自我

本章的话题是如何在对话中恰到好处地自我袒露。

我们与朋友的关系有多亲密取决于我们与对方分享了多少信息。通常我们和普通朋友只会聊聊生活或者家常,和亲密的朋友则会分享一些秘密和心里的想法。

在沟通中开诚布公地坦露自己的心声,能够有效促进我们与谈话对象的关系,这就是自我坦露。自我坦露的定义是,是指在沟通中,有意地透露自己出相关的信息。

自我坦露是沟通中良好的润滑剂,它主要有这些好处——

第一是宣泄作用

当我们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时,自我坦露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宣泄,提供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双重慰藉。

第二是互惠作用

有研究表明,你自我坦露的行为会引发对方也想自我坦露。虽然这并不能保证你的自我坦露一定可以引起他人的自我坦露,但你诚实地坦露自我会使他人有所触动,并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

第三是理清自己的观点

在自我坦露中,你向他人阐述自己的信念、意见、想法和感觉,这是一个重新梳理你的想法,理清你的观点的过程。在你无法确定自己的想法对不对时,也可以向别人进行坦露,对方会对此发表见解,帮助你来确认你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第四是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自我坦露能帮助我们建立一段新的友谊,同时也能巩固原来就很深厚的关系。

自我坦露是一把双刃剑,除了上面这些的好处,它还有一定的风险存在

首先,如果你百分百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很可能适得其反,对方并不喜欢一个这样的你。
其次,某些自我坦露,会让对方对你产生负面印象。过度的自我坦露,也可能会降低双方对彼此的满意度。
另外就是,一旦你把你私密的弱点分享给一个人,就像免费送给对方一个把柄一样,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控制他对你的看法了。

最后,自我坦露还有一个风险是可能伤害到对方。自我坦露能让你心里好受,但却可能让对方感到沮丧,比如数学考试你得了80分,你向同学吐露说:“这次考得真差,心情非常难过。”而你的朋友可能只拿了60分,他会因为你的话更加不开心。

为了规避自我坦露中的风险,我们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就来看看自我坦露之前应该考虑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应该对谁进行自我坦露?

如果你想使你的一段友情更加深厚,适当的自我透露可以友情更加稳固;如果你想和某个人亲近,自我坦露可以使你和他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你坦露的量与方式合适吗?

分享过多的密秘或私人信息是不明智的。学生会很欣赏那些向他们自我坦露的老师,但他们也表示,不想过多或者太频繁地听到老师讲自己的私生活。

在某些场合中,并不适合做完全地自我坦露,比如在工作、洽谈、会议等场合,你应该适当保留自己的想法。

第三个问题是,你的自我坦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吗?

自我坦露使用得不好,就会变成一个恶毒的工具。在对他人坦诚之前最好先想想自己的坦诚可能引发的后果,比如“我觉得你很笨”“你真是个胖子”“你女朋友真丑”,这样的坦露对于聆听者来说是一种严厉地打击,完全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第四个问题是,你的自我坦露是互惠的吗?

自我坦露是条双向道路,你向别人自我坦露会引起别人也向你进行自我坦露。在别人主动向你坦露心声之后,你应该也坦露一些心声作为回馈,如果你没有这么做,别人可能就不会再向你坦露心声。

第五个问题是,你在道德上有义务坦露吗?

有时我们有义务在道德上向身边的人坦露个人信息,尤其是一些较为敏感的事情上,比如性取向或者患有传染性疾病等。一些男同性恋由于家庭原因与异性恋女性结婚,他们隐瞒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这是一种骗婚行为,对女方很不公平。


5.“知觉差异”——沟通路上的绊脚石

什么是知觉差异?它是指同样一件事儿在不同人眼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比如看待金钱,有的人认为金钱非常重要,有人则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就是知觉差异。

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人们产生知觉差异呢?

第一个因素是,获取信息的不同:我们只能理解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即使是面对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我们也有不知道的信息。

第二个是,生理因素:虽然环境相似,但生理上的因素使得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即使相同的事件摆在眼前,基于我们每个人感官机能的差异,我们对外界信息都会有不同的印象。比如在相同的室温之下,有的人会觉得冷,有的人却觉得热。 

第三个因素是,文化差异:每个文化都有都有看待世界的特有方式,不同的文化会造成不同的知觉。比如亚洲人觉得做人应该内敛含蓄,美国人则觉得做人应该充满个性,向往自由。

最后个因素是:社会角色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会角色,你的社会角色将注定你有什么样的知觉。在同一个公园里,植物学家注意的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昆虫学家注意的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而服装设计师则会注意来往游客身上穿的服装样式。这就是不同社会角色会产生不同知觉的体现。

生活中很多因素会扭曲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使我们的知觉产生错误,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常见的知觉错误: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我们评价自己往往比评价别人更宽容,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偏误。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觉得那是他个人原因导致的;当我们自己遭遇不幸时,则会觉得是外在原因导致的。

先入为主

我们都容易根据第一印象而给人贴标签,但第一印象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他人下判断,往往会造成判断失误。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就是不好的,这种认知比较片面。比如你觉得快手、喊麦、广场舞和凤凰传奇是低俗的文化潮流,但对这些节目的受众来说并非如此。

被期待所影响

假如你在相亲之前,听说你的相亲对象是个清华毕业的高富帅,不管这是不是事实,都会让你对他产生期待,但这个期待并不一定会带来积极效果,因为往往期望过高,失望越大。 


只看表面现象

我们容易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影响,可表面现象并不代表真相。当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时,我们会声讨杀人犯,但如果这个人之所以杀人,是因为对方用极其恶劣的手法侵犯了他的家人,那我们又会觉得杀人犯是有情可原的。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需要从中吸取的经验就是,看待事情不可单看表面现象,否则容易一叶障目,是非不分。

我们容易产生这么多的知觉错误——有时是我们不了解事情真相,有时是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有时是我们弄不清楚对方是在故意冒犯我们还是只是无心之过。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形之下,我们可以通过知觉检核来避免知觉错误。

知觉检核的完整过程包括三个部分: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就如下面的这个例句一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的?” 

这个例句完整地涵盖了知觉检核的三个部分,“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描述的是说话者注意到的行为;“是生气了还是比较匆忙”描述的是说话者对对方行为产生的两种想法;而最后“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的”则是希望对方作出澄清。

当你不明白他人发出的行为代表着什么时,就可以像例句里一样通过知觉检核去求证。

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知觉检核这种柔和的方式,能够维护对方的面子,减少对方的防卫行为。知觉检核用更谦卑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不知道你的真实意思,但我没有片面地对你下判断,所以你的真实意思是?” 


6.“情绪”——沟通中的催化剂


情绪在沟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商”是我们与别人相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人,大部分是靠着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体察他人感觉而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主要受哪几种因素影响呢?

因素一,性格

我们表达的情绪与我们的性格有直接的联系。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孤僻的人更容易表达出正面情绪;而神经质性格的人比稳定性格的人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负面情绪。

二,文化

不同的文化群体,面对同一件事物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吃牛肉,中国人觉得无可厚非,印度人则会觉得罪不可恕;肥美的蜗牛,法国人看了会流口水,日本人可能就会觉得很恶心。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会觉得亚洲人不够坦率,而亚洲人则容易觉得美国人过度流露情感,不够内敛。这就是不同文化造成的不同情绪。

三,性别
即便在同一种文化内,生理特征和性别角色的不同,也会导致男人和女人体验与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通常,男人不愿意表达,女人则比较善于表达。

四,社会习俗
我们习惯于分享那些比较正面的情绪,而不愿意传达令人尴尬或者威胁别人“脸面”的情绪,比如随便发火,轻蔑别人等。

五,情绪感染力
我们的情绪会受到周遭的环境影响,这就是情绪感染力。在家人生病时,大家都被悲伤的情绪感染,你也会不自觉地进入情绪低气压。

了解完情绪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之外,我们来了解一下情绪的分类

情绪可以分为有助益的情绪和无助益的情绪,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强度和持续性上。

在强度方面,当某种情绪过于强烈,就会从有助益情绪变成无助益情绪。比如,在赛场上,轻微的紧张能使运动员发挥地更好,但如果是极度紧张则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

在于持续性上,亲人去世时,感到悲伤是正常的情绪,但如果悲伤得太久,则会变成无助益的情绪。
无助益情绪主要来源于生理因素、基因、大脑里边的杏仁核,还有情绪记忆。所谓的情绪记忆,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你在走夜路的时候遭遇了抢劫,那么你再走夜路时就会感觉情绪紧张,非常害怕。

有助益的情绪是越多越好,那如何减少无助益的情绪呢?

步骤一是监控你的情绪反应:当你处于无助益的情绪时,要会辨认。可以通过生理反应来辨认情绪,紧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都是无助益情绪产生的信号。

步骤二是注意引发的事件:在你发觉自己的无助益情绪之后,下一步要想是什么事引起你这样的坏情绪,比如你被人指责了,或者被人拒绝了。

步骤三是记录你的自我内言:把内心的想法写在纸上,这既是一中宣泄方式,又会让你对负面情绪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写下自己的想法有助于你仔细审慎它们是否真的有意义。

步骤四是重新评估你的非理性信念:你可以借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评估。首先,判定你所记录的每一个信念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接着,解释这个信念为什么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最后,假如这个信念是非理性的,你应该写下一个较为理性的替代思考,那可以让你在未来面对相同的事件发展时,感觉会更好。

用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取代自我打击的自我内言,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帮你增进自信以及同他人的交流。

这种理性的思考并不会全面消除你的无助益情绪,而是让它们处于你的控制之中,进而让有效的沟通更有可能实现。

到这里,我们《沟通的艺术》上半部全部解读完毕,这部分主要是带领大家认识沟通、如何成为沟通高手、学会自我坦露以及了解知觉和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下一部我将带领大家学会沟通,了解沟通关系的演变,以及如何增强沟通气氛,减少沟通中的冲突等。


7.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指我们通过话语传递信息,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话语,而是通过表情、动作、眼神、姿态等传递信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常常结伴而行,有时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能传达出我们的真实想法。

我们先来了解语言沟通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工具,这项天赋提供给人类一种其他动物无法媲美的沟通方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可能会非常无知、信心不足并且感到孤立。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信号的传递,我们平时对语言的关注不高,并不会每时每刻审视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只有在产生误解时我们才会注意到语言的问题。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有时会因为没有谨慎组织语言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果你想避免因为言语不当造成的麻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模棱两可的语言是指陈述的言词拥有至少两种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比如在医院里,医生对病人说:“你可以出院了,收拾收拾回家吧。”这里面就含有两种意思,一是病人康复了,可以出院回家;二是病人已经病重到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了。这种歧义就需要医生继续去解释自己的话才能避免误会。 

其次,不要总是使用静态评价

像“他是个慢性子”、“小李是个没责任感的人”、“他太玻璃心了”这些都属于静态评价。相比给人贴上一成不变或者完全负面的标签,不如说清那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表现更加客观。人是多变的,不是静态的,我们不能只看别人其中一面,就对其下判断。

再次,不要使用高度抽象的语言

高度抽象的语言会导致草率的判断和刻板印象。像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这种过于高度概括的抽象表达会导致人们想法偏颇,忽略了事物的独特性。

最后,少使用“你”字开头的语言,多使用“我”字开头的语言
请听下面两个对话

一:“你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乱。”
二:“我真不希望看见房间被弄得这么乱。”

有没有感觉第二句话没有第一句话那么具有攻击性,如果你是当事人,第一句话会把你惹怒,第二句则会让你为自己弄脏房间的行为感到愧疚。

不难发现,使用“你”字的语言容易激起他人的防卫,因为这意味着说话者在毫不留情地发出批评,即便这种批评是对的,大多数人也无法接受。

使用“我”字开头的语言提供一种比较精确、不那么挑拨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这是一种更能保住对方面子,不撕破脸皮的做法。

下面我们接着来了解非语言沟通

在非语言沟通领域,我们表达自我的方式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行动。确切来说是,非语言沟通通过与语言无关的途径表达信息,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身体动作
包括身体定向、姿势、手势、表情与眼神几个类别,这些身体动作能有效地表达出你的意思。比如轻蔑的眼神可以表现出你对对方不够尊重;撑伞时把伞偏向对方一边则能表现出你对对方的关心。

声音
一个人的声音是徐徐缓缓还是火急火燎,是愉悦欢快还是悲痛抑郁,从这些特点中,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以及想表达的内容。

触碰
触碰相对来说是一种复杂的非语言行为,因为触碰能够代表很多种意思。适度的触碰可能是表示友好,过度的触碰则可能是骚扰。

外貌
那些长相漂亮,具有吸引力的人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此外,服装打扮也具有非语言沟通的意义,我们会依据一个人穿着来判断他是个怎样的人。

物理空间
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个人空间,那是我们的私人领域,当有陌生人闯入这个领域时,我们会感觉不自在,比如在狭窄的电梯间里,与别人靠得过近,我们会感觉不舒服,并通过远离来保持安全感。

物理环境
物体的摆设、建筑的方式及室内设计,也会影响我们的沟通,一个房子的装潢方式能传递出主人的智慧、礼貌、道德和乐观情况。

时间
我们处理时间的方式会在无意中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微信是秒回、隔天再回,还是根本就不回,表达出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时间是衡量关系的标志,我们重视一个人时就会秒回他的微信,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对他的微信置之不理。


8.仔细倾听的重要性

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在沟通中,倾听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在沟通形式中,倾听和“说”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不过,真正的倾听不只是礼貌的注视和频频点头这么简单,它应该饱含更多的内容。 

倾听可以分为:心不在焉的倾听和心无旁骛的倾听

心不在焉的倾听:感觉起来很草率、不认真,但这种倾听方式也有存在价值。我们每天要处理非常多的信息,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我们认真倾听,对于一些无益的信息选择性忽视是明智的做法。

而对于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以及很重要的人发出的信息时,我们必须选择心无旁骛的倾听,这种专注的倾听面对重要场合是非常必要的。 

既然倾听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地倾听呢?

第一是,少说话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那么你就要避免没礼貌地抢话或者一味地转换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当然,少说话不是让你保持绝对的沉默,适当地给说话者一些反馈,会让沟通更加完满。

第二是,注意力不要分散

外在环境的刺激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比如电话铃响、收音机、电视机、微信消息提示音等等;
除了外在环境的刺激,内在问题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比如我们的心思被其他事情占据、肚子饿、或者身体不舒服等等。所以当你面对重要资讯时,应该尽可能地排除所有会让我们分心的内在或者外在的干扰刺激。你可以尝试关掉电视、拔掉电话线、关掉WiFi、换到安静的房间里等等。

第三是,不要过早评断 
很多人都知道在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之前不要过早做判断,但依旧有人会犯这个错误,没弄清楚事情原委就批评别人、没听完对方的话就开始做评价……

在你不赞同别人的说法或是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时,反击是一个有力的回应方式,但如果对方对你提出的是一些真诚的忠告,那你就要虚心接受,思考并且改正。

第四是,寻找关键意思 

我们很容易对一个夸夸其谈的说话者失去耐心,因为我们抓不到他说话的重点,或者他的话根本就没有重点。
不过,大部分人说话还是有一个中心思想的,因此,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思考速度比对方的说话速度更快的能力,这样你就可以从听到的一大堆信息中找出核心思想。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使用一些不会得罪对方的问话技巧来向对方请教。


9.沟通和关系的演变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像蛛网一样纷繁密布的人际关系,是什么让我们与某些人建立关系的呢?社会学家搜集了大量有关人际吸引的研究,下面是一些能够影响我们选择关系伙伴的因素:

外貌是第一要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愿意和漂亮的人作朋友。颜值高是当下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不过如果你不漂亮也不要气馁。

作者给我们列了很多鼓舞人心的因素:
第一,过了最开始的第一印象之后,长相普通但是性格亲切的人,会让人觉得更有吸引力;
第二,外表因素会在关系增进之后重要性降低。就像社会学家说的那样:吸引人的外表可以打开大门,但除了外表之外,必须还有其他条件才能保持大门一直打开。

相似性是我们选择伙伴的参考指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大量研究显示“我们喜欢和那些同我们相似的人建立联系”。在上学时,我们更愿意和有相同喜好、家境相似、性格相似的同学作为朋友;在婚姻中,我们更愿意个与我们有着相似性格和价值观的伴侣结合。

互补性能让我们关系更紧密
彼此性格互补的人容易建立联系。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表示,如果在婚姻中,一方习惯于支配,另一方习惯于顺从,他们的关系会很紧密,即便出现问题,也不容易分开。

吸引力是彼此相处的磁石
也是我们与人建立联系的关键,它是指我们更愿意跟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做朋友。

能力是选择伙伴的标杆
我们喜欢和聪明而优秀的建立联系,但太过聪明优秀又不行,因为我们会在他们面前感到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首选那些聪明但却有着明显缺点的人做朋友。

熟悉的程度会影响我们选择伙伴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空间上,我们更容易和离我们最近的人建立联系,学生时代的“同桌情”就是这样。

最后一个是报酬
虽然这个现实有点残忍,但有时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正是因为感觉对方“有利可图”。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所有的关系——包括人际的和非人际的关系——都建立在一种被称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半经济模式基础上。
如果与对方相处带给我们的报酬大于或等于我们所要付出的成本,我们就会愿意建立和维持这段关系,当我们感到“无利可图”时,就会慢慢放弃这段关系。

了解了促使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因素之后,我们来看看人际关系中的演变模式

三国里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它有一个类似的演变模式。我曾经在交朋友时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认识一个人,渐渐熟悉,后来和他非常要好,无话不谈,可在我们的关系达到要好的顶峰之后,就像抛物线,过了最高的顶点就开始走了下坡路,我们的友情出现了裂痕,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这种人际关系演变模式,应该很多人都经历过。著名学者马克·克奈普把这种演变的过程分成十个阶段,分列于聚合期和离散期两个层面。

聚合期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

一,初始阶段:就是“与君初相识”的阶段,大家的交流比较表面,但这正是建立关系的开端。
二,试验阶段:这是不断“试探”的阶段,我们回通过“闲谈”找出彼此的共同兴趣,顺便判断这份友谊是否值得我们经营。 
三,强化阶段:此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阶段,这是无论恋人还是朋友都会彼此欣赏,愉悦地陶醉在这段情感“蜜月期”中。
四,整合阶段:此时我们会放弃自己旧有的人格特质,价值观,通过调整自己,与对方达成更加和谐的关系。
五,结合阶段:这是关系中的一个转折点。此时会发展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段关系可能突然加速到承诺期。比如:恋爱关系发展到结婚、生意伙伴发展到签订合同等。

离散期的五个阶段,分别是:

六,分化阶段:此时开始有矛盾产生,但这其实是一段关系中必然会出现的状态。
七,各自阶段:限制和压抑是这个阶段的特征,你与对方沟通的品质和数量都在降低。
八,停滞结段:双方会在这个阶段失去热情,没有能促进关系进展的心元素出现,虽然关系还在维持,但是热情已经没了。
九,逃避阶段:当停滞阶段过分令人不愉快时,人们就开始间接或直接地通过一些借口来疏远对方。
十,结束阶段:当各自发现这段关系已经没办法再继续下去的时候,两个人只能选择分开,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当然,并非所有的关系在经历了上述的关系演变过程后,都会走向结束,许多的友谊和婚姻也会延续一生。如果你有一段关系按照上述演变过程,最终走向了结束,不必太难过,失去的人总会失去,再来的人会再来,命运会安排你认识新的人,开始一段全新的关系。


10.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

本章的话题是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者询问那些在医院里即将死亡的人,什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90%的绝症患者回答是亲密关系。这个研究最后得出的:亲密关系“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或者哪种文化中,都是一个人生活满意度和情绪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

家人关系

在我们出生后,家人是我们最早的信息源,我们的价值观、信念在无形中被家人影响。比如,来自母亲的信息会影响女儿看待感情的方式,母亲传达出“婚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还是“所有男人都是混蛋”,会让女儿产生完全不同的婚姻观。

我们和家人的关系比想象中更紧密,即便彼此分开或者远离,家人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你。

朋友关系

朋友这个词范围很广,从小玩到大的 “发小”可以称为朋友;萍水相逢,一面之缘的人也能称为朋友。不同类型的友谊会采取不同类型的沟通。

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很少能维持长久的友谊,他们只是享受和临时玩伴在一起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友谊,不过这一时期的友情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我需要。到了青春期,友谊会成为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核心部分,甚至比家庭还重要。

有些友谊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一生,有些则会因为生活的变化,比如毕业、搬家、换工作而逐渐淡去。虽然社交媒介能帮助我们和疏远的朋友建立联系,但缺少面对面的接触,友谊还是难免会被动摇。

爱人关系

这一般是我们在成年之后与异性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和一个人相爱,我们会经历上一章种所说的人际关系演变过程,如果最终结束,我们就会和爱人分手,如果没有结束,我们就会和爱人结婚。

与爱人相处,沟通很重要,作者引用了盖瑞·查普曼的《爱的五种语言》向我们展示爱人之间应该如何沟通——

一是运用肯定的语言,包括赞美、表扬、语言支持等。
二是提供陪伴的时间,在伴侣需要你时,能及时出现在他身边。
三是送礼物,对于用礼物衡量爱情的人来说,送礼代表一切,礼物不一定非要多贵重,但一定要心诚。
四是有服务行为:比如帮忙丢垃圾,下班买菜回来,做家务等。
五是身体接触:包括亲吻、爱抚,或者是一些亲昵的动作,比如用手臂抱着对方,紧握对方的手或者抚摸对方的头发等。

亲密关系很重要,但良好的关系不会自己发生,它们需要有效的沟通技巧来保持活力和重要性。如果你想保持关系的亲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点,关系需要承诺

无论家人、友情还是爱情哪种人际关系,承诺都很重要,它是一段关系中确切的联结。当我们向对方作出承诺时,不但表示了对这段关系的承认与重视,同时给了对方一种安全感。

第二点,常做这些事能让感情更加稳固

作者总结了10点,分别是:提供喜爱、提供支持、保持诚实、分享彼此的陪伴、尽力做到定期沟通、表示尊重、创造一个共同的未来、创造一个积极的关系氛围、一起处理关系中的问题以及重申彼此的承诺让对方安心。

第三点,关系需要维系与支持

就像花园需要照料,汽车需要检修,身体需要锻炼一样,亲密关系也需要持续的维护以保持它们的满意度。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保持沟通满意度的五个策略——

首先是积极:保持关系的氛围是有礼貌的和积极向上的,同时避免批评。
第二是开放性:直接讨论关系的性质,并坦露你的个人需求和关注。
第三是保证:从语言和非语言层面上,让对方知道他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对这段关系作出承诺。
第四是社交网络:通过社交媒介来关心彼此的朋友、家人和亲人。
第五是共享任务:帮助彼此打理生活中的琐事和家务。


最后,需要修复损坏的关系

即使是最稳固的关系也会遭遇严峻的考验,有的问题来自工作压力、经济问题或者第三者,有的问题则来自两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意见。

如果你做错了事,想修复关系,第一步应该先谈论你的错误行为,比如你哪儿错了;然后要承认错误,为自己越界的行为负责;最后是道歉,虽然道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也仍然要那样做。道歉可以分五个步骤进行——表达后悔、承担责任、作出弥补、真诚地忏悔以及请求原谅。在道歉时,要有诚意,并且不要期待立即就能获得原谅。


11.如何增进沟通气氛

本章的话题是如何增进沟通气氛。

当我们与他人展开沟通时,沟通气氛就会随之产生。良好的沟通气氛能让沟通得更加顺利,增进彼此的关系,达成各自的目标等;负面的沟通气氛则会让彼此埋怨、沟通不畅,甚至不欢而散。

沟通气氛在沟通中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如何在沟通中塑造良好的沟通气氛

第一,多使用肯定的信息,少使用不肯定的信息

所谓“肯定的信息”是指带有肯定、积极、正面意义的话语,比如“你很重要”“你真聪明”“我很喜欢你”此类的句子。

肯定信息的形式可大致分为重视、承认和赞同三种。当我们发出肯定的信息,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重视和赞美,从而更愿意和我们交谈。在沟通中多使用肯定的信息,就能建立更好的沟通气氛。

与肯定信息相对的是不肯定的信息,“我不喜欢你”“我才懒得管你”“你算老几”这类就是不肯定信息,它多通过反驳或漠视别人的话,来表达对他人的不尊重以及不欣赏,具有很强的负面性。

第二,在沟通气氛中建立正向的螺旋

从两个人沟通开始,他们周围的气氛就会悄然变化。如果沟通中传递的是肯定的信息,正向的沟通气氛就会逐渐形成。相反,如果沟通者所传递的是不肯定的信息,沟通气氛就会变得不友善、剑拔弩张并且充满防卫。

当气氛形成之后,它会成为团体中一个具有灵魂的螺旋并且持续不断地增长。积极正面的气氛会出现正向的螺旋,这会引导沟通氛围不断往正面发展,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负面消极的沟通气氛会引起负向的螺旋,它会让整体沟通气氛越变越遭。

如果想建立良好的沟通气氛,就应该在沟通过程中尽量营造正向的螺旋,而不是负向的螺旋。

第三,避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

在对话中避免使用具有攻击性、威胁性的话语,比如批评、否定、指责等,这些信息容易触发他人的防卫心理,如果对方开始防卫,你们的沟通气氛就会变得剑拔弩张。

其实这一点就是要求我们说话的方式要委婉,不要伤害对方的面子,我们都不愿意听到别人的批评否定,所以当你想要发出此类信息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可以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那样——多用“我”字开头的语言,少用“你”字开头的语言。

第四,防止对他人产生防卫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批评时,也会控制不住地产生防卫行为。但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防卫都会造成强烈的争执,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出另外一种替代的方法,来阻止这些行为的产生。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以此控制自己对他人产生防卫——

第一步是寻找更多信息,当你遇到批评,一味反击不是明智做法,你应该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去进一步验证对方的说法是否正确,并为自己找到更多可以解释的论点。

第二步是同意批评者的看法,虽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对方所说的批评并没有偏颇之处,确实你有过错之处,那就要积极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着手改正。

说了这么多,其实增进沟通的气氛并不难,无非是说话方式要缓、要委婉,不露锋芒,不用言语刺痛他人,多说肯定积极的话,少说刻薄否定的话,这样就会沟通气氛朝正面发展,形成正向螺旋,从而获得良性的循环。
12.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常出现的反面角色,而处理冲突的方式则是稳固关系的良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处理冲突的方式

第一种是逃避
这是最常见的处理关系冲突的方式,逃避可能是生理上的,比如在在发生争执之后故意远离对方;也可能是言语上的,比如转移话题、开玩笑或否认问题的存在等。逃避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冲突,反而只会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

第二种是调适 

你可能会在发生冲突后做出让步,调整自己以适应对方,来解决冲突;如果你不愿意调整自己,则会要求对方做出调整,来符合你的意愿做事,以此解决冲突。

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有一方愿意做出让步,冲突就会解除。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更希望别人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做出牺牲,来适应他人。

第三种竞争

两人在发生冲突后,出现的僵持现象,谁也不想做出让步,都想让对方改变,遵从自己的意志。如果在僵持的过程中一方认输,选择服从另一方,那么冲突就会解决;如果双方都不肯认输,那就会继续僵持下去,导致不欢而散。

第四种是妥协
妥协至少给予双方少数他们想要的东西,虽然双方也都牺牲了一部分目标。当事情看起来只能达到部分满足时,人们通常会选择妥协。

第五种是合作
合作是在遇到冲突时,寻找双赢的解决之道。合作表示同时高度关心自己和别人,而不是用“我的方法”或“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我们的方法”。最佳合作状况会带来双赢的结果,大家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


了解完常见的解决冲突的方式之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怎样用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确认“解决冲突”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在你因为冲突而困扰,想要解决冲突时,你要先确认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对方可能完全没有影响。当你了解到这一点时,在你和冲突对象进行磋商时,就会以叙述方式来说明你的问题,而不是用情绪性或评价性的方式来说明。这样能更精确地处理问题,也可以自己带有防卫心理和对方交流。

第二个步骤,提前和对方约好谈话时间
当你想要着手解决冲突时,在沟通之前,应事先和沟通对象打好招呼,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来参与沟通。不打招呼,上来就谈,很容易让对方感觉措手不及。

第三个步骤,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 
当你的伙伴不知道你为什么沮丧或者你需要什么时,他不可能满足你的需求。因此,你应该把你的问题和想法尽可能说清楚,让对方能够了解你的意思。

第四个步骤,思考对方的观点 
在你的立场清楚后,接下来要考虑,对方需要是什么。也就是说,不能在满足了自己需要之后,而不考虑对方的需要。

当对方阐述自己的需求时,应该仔细倾听,以便确定你能明白他所说的。这种做法是从双方各自的角度考虑问题,能真正地解决冲突,获得双赢的结果。

第五个步骤,商议解决之道 
现在你和你的伙伴都了解了彼此的需求,那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此时你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寻找那些潜在的解决方式,评估这些方法,最后选择那个最能满足每一个人需求的方法来执行。

第六个步骤,追踪解决方案的后效 

在你们真正解决问题之前,无法确定当下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你们可以在实验过一段时间后,去勘测方案实施后的进展如何。如果进展的不够好,你可以根据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或者重新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你最好站在问题的高处鸟瞰,全面的看问题,并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