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理解:中风病通便感悟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8-12-02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始终在从事便秘针灸这一方面的工作,而且针对人群主要为中风后患者。这类人群多数长期卧床,除了偏侧肢体功能障碍,可能并发肺部感染、褥疮等,同时因其长期卧床,且大脑对肢体对脏腑支配功能的弱化,可能存在胃肠蠕动减慢的情况,有些10余天不解大便,有些大便能解,但需借助开塞露肛塞,或者福松、杜密克口服等。针灸对于便秘,尤其是功能性便秘效果较好,已成共识,而对于中风病后便秘的疗效如何?

中风早期便秘者,既往无胃肠病史,且血压、血糖控制尚可者,易下。舌苔中后多厚腻,黄者易下,白者稍难下,多数一次即可通便。取穴一般大横、天枢、足三里、上下巨虚,可适当添加气海、关元、水道、支沟、丰隆、公孙等,其中天枢、大横可适当深刺。

若一次不下,可加用五枢或维道,尤其左侧深刺,可刺至2寸以上,该部位正对降结肠,可直接调整肠道蠕动。这个是从天中医的李志道教授的《腧穴明理与实践心得》中看到的。

对于年老体弱的中风患者多数存在慢传输型便秘,即多日无便意,此类患者在通腑之后应适当用灸法,培补中气,增强脾胃系统运导传化的能力,不然一次通腑过后,大便仍然秘结。

对于那些阴虚大便燥结的,除了通腑之外,可适当添加一些滋阴之穴位如太溪、三阴交、复溜等,增液行舟,或者直接口服一些滋阴之品,且此类患者可能是还未阴虚到一定程度,所以不一定有裂纹,但是舌尖红是肯定的,舌苔可黄可白微腻,多数夜间睡眠差,心火旺,肾水不足。

宿便后发热的,尤其高热的,多数阳明有热结。通腑的同时加清泄阳明的穴位如内庭、曲池,用重泻法,多数能便解热消。

病情单纯的可只针刺四肢穴,腹部穴可不针。根据现在科研成果,针刺四肢穴可兴奋支配胃肠的副交感神经,腹部穴位可兴奋抑制胃肠的交感神经,单纯针刺四肢穴可能使这种兴奋性增强,而避免了兴奋与抑制之间的矛盾。同样的如果是腹泻病人,则尽量使用腹部穴位,四肢部可减少选穴。当然这并非绝对。

四肢穴单纯通腑而论,只针阳经,不针阴经。如近日一脑梗死患者,既往有CA、肝硬化等病史,10余天解大便1次,现腹痛难忍,查体:全腹广泛压痛,无反跳痛,左下腹可触及数个包块(粪块),查腹部B超示腹部胀气明显,脾肿大,下班前予针刺中脘、大横、天枢、内关、气海、关元、水道、足三里、上下巨虚,还加了阴陵泉、三阴交(中风病习惯用穴,顺手就扎上了),结果患者夜间大便未解,但是夜间小便近10次。 该例患者既往便有大便难下病史,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该从四肢考虑,加强刺激胃、大肠、小肠下合穴,可配合上肢内关支沟、下肢公孙等专注降气,诱导其胃肠蠕动的增加,加刺腹部可能干扰此种兴奋性诱导,加刺太阴经阴陵泉、三阴交因其控制区域的不同又引发膀胱的过度收缩,致小便频数。正常理解针刺应为双向调节,即其调节不会超出人体自体调节的极限,不知为何会引起小便不止?这个确实值得研究。

便秘兼呕吐的,先针下肢,后针上肢。便秘的同时引起呕吐,多数为腑气不通之后,气上冲所致,此时止吐若先针上肢如内关穴,可能诱导其呕吐加重。而如果先针下肢足三里,在诱导胃肠蠕动增加的情况下再针刺内关穴,则内关的诱导作用可能是开胸散结,助其下行。当然这并非绝对,只是单纯从其机理论。也可能与手法刺激量相关。

并发肺部感染者,因其肺气宣降不利,至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通便稍难,可能需要多次,在直接通腑时,亦可在宣降肺气上下功夫,比如通利三焦,肺属上焦,今肺气不利,宣降失常,该宣不宣,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致恶寒、水液代谢失常(有汗、无汗、或水肿等),该降不降致咳嗽、便秘等。宣散失常兼有水气停滞或凝结者者,可以通过灸大椎、大杼、风门、肺俞温散;肃降失常则可通过针刺降之,可用三焦经之支沟,厥阴经之内关,肺经尺泽、中府、云门等,亦可通过背俞穴。

经过临床实践才发现针灸里确实有些门道,只有深入进去,才能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