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虎专刊】郑玉虎 | 我还怕你说?

 刘淑姿 2018-12-02


 


 

好朋友一起吃饭,神侃一晚上。有位兄弟善辩论,口才极佳,特别能说,他主场,艺压众人,驳得大家都无话可说。话题特别宽泛,从牛克斯聊到驴基雅维利,又从弗洛伊德扯到莎乐美,还谈了尼采、里尔克、托尔斯泰、荣格什么的,后来又说到蒙娜丽莎的眼泪了。大概因为话题过于高大上,整个一晚上的内容,我一句也没记住。那位兄弟不相干的一句话,我却记住了。当时说到他自己的事情,曾经孤军奋战力主办一件大事,所有人都反对,家人反对,同事反对,领导反对,下属反对,朋友也都反对,路人甲居然也来反对。有的直接反对,有的说三道四,说什么的都有。他却不在乎,虽千万人,他自己独来往,勇往直前。两年后事情成了,给全市人民带来福利,他为自己所在城市做出了特殊贡献。以前反对的人,现在又都转过来支持。我记住的那句话,就是说到所有人的反对,他都不在乎,当时他把袖子一搂,右手一甩,恨不得叉腰站起来,夹着唾沫星子喷出一句话:“我还怕你说!”之所以唯独记住这么一句,因为我非常欣赏他的这种魄力和自信,欣赏他做事的风格。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他说话喷唾沫星子的样子超可爱。并非自信都是这个表现,有这个表现的也不一定自信。但这位兄弟办这件事的时候,确实自信,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很了解自己。平日多读圣贤书,善自省,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懂天命,懂自己所长。因为懂得,所以自信。关键时刻,平日积累展现无余,他的那种自信,是从内而外,自发的,别人学不来。

 

专业的原因,这些年都在跟人打交道,各色各样的人。接触过程中会有一些基本的印象,和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经验之一,是中国人普遍缺乏自信心。要么自负,要么自卑,就是不自信。西方人这一点似乎普遍比我们好一点点。1819岁的外国姑娘,又肥又丑,但她对自己的容貌有信心,谈论自己长相的时候,笑声很清脆、悦耳。20岁的小伙子不好好读书,居然热心社交网,而且相信素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哲学(好不肤浅!),偏偏人家真的活的开心,而且能玩出肤浅的成就来。中国人稍差:你喜欢什么?不知道;将来打算干什么?不知道;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没有;你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么?还行;那你做事开不开心?谈不上;你平时读什么书?没什么;业余时间干什么?没什么……


每每这种时刻,我就会觉得,心理学是有价值的。因为心理学可以帮人找回自我,找回自信,找回快乐。准确说,是心理成长,不是心理学。更准确说,是好的心理成长,不是随便哪个心理成长。好的心理成长,可以帮人回到内心,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认清自己多少潜能,能做多大事情;认清与他人的不同,认清如何创造性地成为自己。因为清楚,所以自信。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笃定。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开心。中国人之所以活成为这个样子,原因很多。好在可以改变。不是已经注定了只能成为这个样子,通过心理成长,每个人都可以改变,都有机会改变。孩子可以改,不早;成人也可以改,也不晚。通过心理成长,每个人可以活回自我,活回独特的自我,活回创造性的自我,活回快乐的自我。生活中每天充满快乐,充满创造力,这才符合人的天性,这才是普通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状态。

 

自信来源于自知,自知是自信最基本的来源之一。人只有回到内心,回到自我,才可能找回真正的自信。脱离了自我,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自信。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的婚姻生活是不是正常的?我的价值观有没有问题?我会不会有点异类?别人怎么看我?不回到自己内心,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确知答案。内在自我不清晰的情况下,试图从外界寻求答案,或者试图从外界获得支持,学习一个好的东西来补偿,弥补内在自卑,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能补偿,但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别人婚姻再幸福,自己学过来肯定不适用。就像中国人学美国的心理学,虽然很主流,但是,思维方式不一样,基本的价值理念不同,人格特质不同,学到的永远只是形式。而且,不了解自己,而去学别人,永远只有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跑的份。别人也不可能尊重你,因为你没有自己的东西,别人就是想向你学习也没办法学。反过来,以自我为基础,充分了解自己的特征,发挥自己所长,发展出自己特色的心理学,再去向对方学习,那么就真的能够取长补短。而且对方也会有向你学习的需要,因为对方也有取长补短的需要。就像中国人拍大片,长进也会有,但是失掉了真正的民族特色。中国人特有的,是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思想,没有文化内涵,就没有回味的余地。反过来立足民族文化,拍出好的片子,体现我们的文化精神,那么别的民族反而会欣赏你。自我也一样。哪怕你的特点就是丑陋,自我照见时,丑陋的特征得到确认,也会带来一种踏实,一种内心的确定感。这是一种真正的自信。丑陋被照见,被自我所接纳,它反过来可以成为一种特色,别人会有了解你,向你学习的需求。


一旦得到确知,被接纳,任何自我的力量都不可小觑。它有它自己内在的力量,不见得刚猛,却也不可战胜。前些年通过瑜伽和心理的成长,意识到我自己饮食和消费方面,很多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做了修正。谢绝大餐,聚会聊天喝茶不用请吃饭,步行或者骑车,不买没用的东西,不买质量低下的东西,按时睡觉,早起,瑜伽、绘画、音乐、书法、养花,并且争分夺秒读书。开始朋友感到不适,老想纠正我。我不带强硬地坚持。纠正不了,朋友就批评我,说这个时代还搞这套,不适应了,你会脱离社会的。必要的时候,还是得适应这个社会啊。我认为朋友说的很对,而且充满善意,我不反驳,只是坚持做自己。最近两年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病逐步呈现,他们纷纷转向支持我,并且要学我的生活方式。前些年做躯体课程,有人总劝我改进,比如把课程系统化,条理化,避免散乱和无序;发展配套的训练动作,直接做练习,避开心理成长;明确疾病和动作的心理象征;注意回答问题的技巧,学员问高血压能不能治,我应该回答能。我口头上答应,实际却始终不改,不做他们希望的改进,别人问高血压能不能治,我一如既往地回答:“能起到一些调节作用,取决于你有多大决心,愿意在心理成长上投入多少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多,效果好。决心大,彻底调好也是可能的。没投入,调不了。”几年过去了,劝我的朋友开始发现我的做法才是对的,转而支持我,学习我的态度。前些年没人约我的课,我却不愿意降低尊严去搞心理咨询的课程,只坚持文化成长。永远没人接受我的课,我也永远不改爱好。熬过一个低谷后,曲线斗转,课程一下排到18年,还有N多城市在排队。前些年我一步一个脚印做小组成长,收效甚微。身边很多人动摇:这个疗法好,那个疗法火,这个培训挣钱,那个培训人气旺。我丝毫没有鄙视这些培训的意思,我只是习惯了在说话的时候用眼睛的余光去扫射:智慧深度总共只有那么点儿,能红多久?我学心理学10多年,每天就琢磨这个东西的,还能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付出多见效慢而且不挣钱,显然是我故意选择要这么做的啊。那些曾经红火的培训,就像春风一阵,现在没人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我们的小组,却日渐兴盛,每天重复做那些没什么用的事,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新近我又在内心确知一个想法:50年后,我们这个学派中间,会出精英,成为文化顶梁,影响时代。因为不是这个学派有多牛气,是中国文化很牛气。某些文化精神,可以借着精微的心理成长而得到呈现。确知之后,我就开始着手,一点一滴,做力所能及之事,准备迎接50年后的未来。对这个学派颇有微词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别人的说法,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己都确知了,我还怕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