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士乡里的名诗人边贡

 王浩然 2018-12-02
  

刘书龙

“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这是明代诗人边贡所作的两句诗,这两句诗虽然不像诗圣杜甫的“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样广为人知,但其对济南既富山水之胜又名人辈出的自然、人文特点概括得还是十分恰当的。其实,边贡本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济南名士”。

边贡(14761532),字庭实,自号华泉、华泉子,又号野史公,济南历城姚村人。他祖籍淮阴,其六世祖因避战乱而迁居至位于“历城华不注山之阳”的姚村,三代以后,“遂为历城华族”。边贡的祖父曾官至奉政大夫、应天府治中,其父亲曾任山西代州知州。边贡天质聪慧,有过目成诵之能,幼时随祖父至南京官所,“即蔚有文名”。稍长,边贡从南京回到历城,入县学。明孝宗弘治八年 (1495),年仅二十岁的边贡参加济南府乡试,中举人第四名。次年入京参加会试,又登进士第,授礼部太 常博士,并被明孝宗称誉为“年少官人”。

在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年间,边贡曾先后擢兵科给事中,升太常寺寺丞,调河南卫辉府知府,迁湖北荆州府知府、山西提学副使、河南提学副使、河南按察司副史。到明世宗嘉靖年间,边贡又先后被起用为南京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在居官期间,边贡不畏权贵,仗义敢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政绩及声名皆为时人所称道。然而,边贡之所以能名显于当世,并留传于青史,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其官位之显赫和为官之清廉,而是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诗坛领袖王士禛在《华泉先生诗选序》中曾说:“明诗莫盛于弘(治)正(德),弘正之诗莫盛于四杰”,而边贡即为“弘正四杰”之一(其他三人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在这篇序文中,王士禛又说:“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沧溟二氏,而筚路蓝缕之功,又以边氏为首庸。”此外,在明代的诗坛文坛,有“前、后七子”之谓,而边贡即是“前七子”之一。此外,边贡还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九思、何景明等人被后人并称为明初“十才子”。

边贡的诗兴象飘逸,用语清圆,感情挚婉,沉稳而不失流丽,秀逸而不乏朴质。或感时讽世、言事伤怀,或送友怀人、赠答唱和,或描山摹水、写景记游,皆有名篇佳句。

边贡生于济南,入仕后虽长期居官外地离济,但在正德年间,他曾因丁父忧、丁母忧而两次居济守丧,长达数年之久。嘉靖十年(1531),边贡罢职还乡,重新回到济南,并终老于华泉之畔。在此期间,边贡曾在位于华山之阳的华泉之畔筑西园别馆,卜居数载,遍游济南的名山胜水,鹊山湖、大明湖、千佛山、龙洞山、华不注山、筐山、灵岩、张夏、齐河及历城的姚村、北村等处,到处都留下了他的游踪。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吟咏济南的湖光山色的诗文作品,如《七月四日泛湖,次暮春佛寺韵》、《与平崖林豸史泛湖,北抵华不注山》、《三月三陪藩皋诸公登千佛山寺》、《十月六日游千佛山寺》、《九日登千佛山寺五首》、《龙洞山杂咏二首》、《后三日登龙洞山二首》、《游龙洞山次韵王定斋韵二首》、《出靳村望灵岩寺》、《过姚村旧业,村有先君子遗陇》、《归自北村》、《过北渚庄二首》等等。其中,《送林赞贤医士归临清四首》中有句写泺源春景,清新可爱,现举其中一首:“送君泺源溪水滨,岸桃堤柳俱鲜新。黄鹂声中白日晚,又是乡园一度春。

边贡性喜诗书,又好藏书,每到一地,都要“购古书,金石文字,累数万卷”,其《自感一首》诗中也曾有“月俸无多苦积书”之句。罢职返乡后,边贡曾在大明湖畔德王府附近筑了一座“万卷楼”,将其收藏的金石碑贴、善本秘籍珍藏于其中。然而不幸的是,次年(1532年)的一场意外火灾使“万卷楼”及其中所藏悉数化为灰烬,这对边贡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以致于使得他捶胸顿足、失声痛呼:“嗟呼!甚于丧我也!”(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边尚书传》)此后,边贡便一病不起,很快含恨离开了人世,终年57岁。

边贡去世后被葬于历城东南郊外的莱家庄,墓前立有其友人明代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李廷相所撰之神道碑。可惜,世道沧桑,至清初康熙年间,王士禛“访其(指边贡)后裔,则墓祠久废,七世孙某,已为人家佃种矣。”现在,边贡的墓与碑更是皆早已无存。

边贡一生著作甚多,不过多已散佚,现仅有《华泉先生诗选》、《华泉先生集》四卷、《华泉集》十四卷(其中含诗词八卷、散文六卷,编王士禛)传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