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3)

 昵称m5Gu5 2018-12-02

从“机动部队”到“机动战斗部队”——德国装甲集群的初创

“闪电战”在魏玛共和国时代的萌发,并不仅仅限于对于机动作战加以重新注释这样的“理论先行”,专业化部队的建设也以一种低调的方式展开。西克特所建立的国防军和他对机动战略的倡导,可以说为后来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和闪击战的产生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大环境。在西克特的灌输下,国防军上下对于机动战原则烂熟于心,德国机械化部队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始了他们的发展。德国装甲兵的前身是国防军的“机械动力部队”。该部队是西克特专门针对机动战的战术需求而设立的新兵种。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余烟散去之后,许多德国军人和退伍老兵开始对德国在一战的战败原因进行了深刻检讨和细致研究,在西克特成立的部队局中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研究一战战史的,其主要构成人员都是总参谋部的退伍军官,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1914年的8月攻势和1918年的春季攻势。在他们看来,德军在这两场战役中都是应胜而未胜。经过军方和民间的共同研究,初步的结论一致认为,导致1914年的失败主因在于后勤不济,德军无法将物资从铁路运往处于流动之中的第一线部队,使得整个作战最终陷于功亏一篑。至于1918年的春季大攻势,德军的进攻虽然已经在西线打开了缺口,并给敌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但最后还是因为后继乏力而告功败垂成。这些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德军需要以机械化的力量来恢复战役机动性,这便成为德军成立“机动部队”的肇因之一。

事实上,作为对战争经验的反思,早在1921年1月国防军成立以前,德国国防部就增设了两个指挥部,用以机动部队的创建。一个指挥部设在柏林,由古伦特曼少校负责;另一个则位于卡塞尔,指挥官为汉纳曼中校。这支新成立的机动部队并不承担作战任务,而仅仅负责后勤补给方面的工作。不久,国防部又成立了“机动兵”总监部,首任总监由冯·柴希维茨少将担任,参谋长为佩特少将。他们的任务是建立一支轻型的摩托化部队,为作战部队提供补给。1922年,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上尉被派往机动部队总监部任职,这一任职对他个人乃至整个德军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起点,此人即是后来如雷贯耳的古德里安。当他拿着一纸调令到驻扎在慕尼黑的机动第7营报到时,他日后波澜壮阔的装甲兵生涯也拉开了序幕。需要指出的是,同年魏玛共和国与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始了两国间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关系。该条约的签订与德国机动部队的成立之间,不论是在当时还是日后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该条约不仅是德国打破外交孤立的重要措施,也是德军打破《凡尔赛条约》武装限制的重要一环。由于《凡尔赛条约》不允许德国生产坦克、飞机、潜艇等进攻性武器,为了发展这些武器装备,德国只好将军备的生产外迁,并训练一批技术人员以供非常时期的使用。在给德国军事工业外迁提供帮助的3个国家中,苏联是最重要的一个。

苏德合作时期,克虏伯公司设计的VK.31轻型坦克

德国在苏联设立了3个专门用以发展进攻性武器和兵种的训练中心,其中位于喀山附近和卡玛河畔的便是德国实际上的装甲兵训练学校。为了使机动部队的指挥官能够获得实际的经验,从20年代中期开始,机动部队的军官被分批派往喀山接受为期2年的训练。同时德国工业巨头如戴姆勒、克虏伯等也都派遣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常驻喀山,研究坦克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喀山的装甲兵学校每期都为德国培养出9~12名优秀的军官,其中的很多人都在日后的德国装甲兵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颗璀璨的“装甲将星”。德苏之间的蜜月期在希特勒上台不久后宣告结束,在苏联境内的所有德军营区都必须关闭,留在苏联境内的装备也在德方费尽心思的交涉下才得以部分运回。所有归国人员及设施最初被安置在奥尔特加茨-斯特罗的炮术学校,并且似乎被令人遗忘地闲置了起来。然而对德国装甲兵来说,德苏之间长达十余年的军事合作是其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种闲置不过只是障眼法而已。德军不仅在苏联秘密试制了各种装甲战车,更试验了新的作战理论。举例来讲,1926年苏联红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大规模合成演习,作为德军机动部队参谋赴俄短期交流的古德里安居然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份演习大纲包含了日后古德里安对装甲兵运用的初步构想,坦克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突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