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闪电战思想的发源(上)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27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闪电战的发源

虽然一战之后的德国受《凡尔赛和约》限制无法公开大规模扩军,但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扩军准备工作。为了取得国外最新军工技术、部队编制体制和战役战术思想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重建后的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派出了不少军官秘密或公开地前往英国、法国、苏联和美国拜师学艺。纳粹上台控制军队后这一步伐更加紧迫。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从日后的对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高效率的总参谋部、重整军备的激情加上希特勒称霸全球的疯狂梦想又给新军事思想和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让这些在发源地无法生长的思想在德国开花。二战中纳粹德军借以践踏欧陆的法宝之一闪电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文章图片2

从当时各国军队发展情况看,德国并非最早提出闪电战理论的国家。世界上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的思想家是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世界上第一支试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法国的戴高乐,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以及美国的巴顿都先后提出类似的理论或思想,并有相关论著存世。

文章图片3

世界上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的国家是英国,它还拥有利德尔·哈特(左)和富勒(右)两位坦克战专家。

但是德国人以惊人的执著和超前的思维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真正从实践上创建和训练了位于世界前列德国的装甲兵。如果单以各方兵力和装备对比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闪击战,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来得那么迅速。那么,德国人的闪击战思想是从哪里萌芽的呢?本文将给你一个惊人的答案:美国诺克斯堡!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了验证新诞生的骑兵机械化设想,美国陆军骑兵司令部在诺克斯堡组建了一支试验性的机械化部队,对机械化部队编成、作战使用等进行试验,主要检验由多兵种合成的高度机动化(相对以往的步兵而言)部队的运转能力和战斗力。但受传统势力的阻碍和大萧条的双重影响,这场超越当时大部分人思维的试验和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进行的同类尝试一样,于1931年秋无疾而终。

文章图片4

但是关注这次试验的不仅仅是美国人,也引来了正在进行同样研究的德国人的注视。魏玛共和国和美国政府秘密协商,派出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军官前往美国访问,并直接进入了美国军事院校中深造。他们带着情报搜集任务前往诺克斯堡、本宁堡、尤斯提斯堡和米迪堡,观察并参与了美国陆军从骡马化到机械化的过程,并抢先将美国的成果用在德国军队中。

他山之石

1930年秋天,海茵兹·古德里安少校在德国国防部研究部队机动化问题,而他的同事阿道夫·冯·舒尔上尉正在本宁堡美国陆军步兵学校1931届中级指挥班(1930年7月~1931年6月)进修。冯·舒尔作为德军步兵军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提高步兵的机动能力非常感兴趣——这是德军在1930年代发展的重中之重。他已经就此在本宁堡的课堂上和美国同学展开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并在学校的学术讲座上作过报告,但是和者寥寥。

为了探究组建“在轮子上的步兵”部队的奥妙,冯·舒尔申请前往美国坦克学校旁听两星期,然后前往米迪堡观察第34机械化步兵团的训练。该团此前曾派出一个机枪连前往弗吉尼亚尤斯提斯堡进行为期一年的美国陆军机械化试验。显然德国人对试验内容和结果很感兴趣。虽然冯·舒尔的拜访得到了美国陆军部的核准,但由于第34团要换防,在团长范·维尔赫斯上校的坚持下被取消了。

文章图片5

美陆军第34机械化步兵团团长范·维尔赫斯上校。后来他官至中将。

1933年维尔赫斯上校已晋升为新成立的第1装甲骑兵团指挥官。他踌躇满志地在未来美国装甲兵的大本营诺克斯堡练兵,企图将第1装甲骑兵团组合成一支合成化的快速突击力量。是年秋,维尔赫斯和团作战参谋罗勃特·W·格罗少校在诺克斯堡接待了德国人的首次拜访。这些访客中包括仰慕诺克斯堡已久的冯·舒尔和来自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的坦克专家菲利普斯少校。

他们饶有兴趣地和维尔赫斯、格罗就装甲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展开激烈讨论。在美军类似讨论中处于下风的维尔赫斯惊喜地发现自己从德国人中找到了知音——冯·舒尔坚决认为坦克应当集中使用,并“果断地投入穿插敌方阵地的行动中”。在谈论坦克到底应该从属于步兵还是作为主要突击力量时,菲利普告诉维尔赫斯:“你们的坦克一辆也不要留给步兵去调遣,步兵反而应当成为坦克部队的附属品。”

几个月之后菲利普少校和另一位来自国防军总参谋部的冯·格里芬伯格少校重返诺克斯堡。德国访客们乘坐第1骑兵团的装甲车,观察了新型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演示。在德国人拜访期间,第1骑兵团举行了全团规模的演习,科目包括装甲分队远距离侦察,步兵侦察分队近距离武装巡逻、侦察、警戒,摩托化步兵营快速突击和车载机枪分队的火力支援等。

文章图片6

德国军官(中间两人)在美国陆军军官的陪同下乘坐装甲车,观摩美军演习。

演习结束后,德国军官团在主人的邀请下在颇富特色的“奔鹿”餐馆共进晚餐。这家餐馆是诺克斯堡的军官们行猎后享用猎物的胜地。虽然宾主双方在宴会上表现得彬彬有礼,但客气背后却无法掩盖美国人的敏感。做东的维尔赫斯上校和格罗少校在事后的报告中都提到:德国人最感兴趣的并非美国的装备,而是美军新萌芽的机械化战争思想,他们对任何可增强部队快速机动能力的做法都备感兴趣。可以看出,他们正在为下一场把全欧洲都拖进来的战争而作准备。

1934年春美军在莱利堡举行演习,验证部队新装备的无线电系统及通信密码体系和用于代替马匹的摩托车和汽车的使用情况。次年,第1装甲骑兵团新任团长小阿德纳·R·霞飞上校从诺克斯堡出发进行长途机动演练,主要检验用轮子取代马匹后骑兵部队的机动能力提高程度和多兵种合成化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比单一构成单位提高的程度。

演习前,陆军野战炮兵为装甲骑兵研制的新型9.5吨战斗汽车T4恰好配发部队。该车以克里斯蒂战斗汽车T1为基础设计。1932年中,4辆T4抵达诺克斯堡并成为装甲骑兵营的核心。作为早期克里斯蒂系列装甲车辆的一员,T4也采用了标志性的轮一履互换行动系统和螺旋悬挂系统。在莱利堡演习之前,这些T4在诺克斯堡进行了短暂的测试并获得测试委员会的一致好评。作为对克里斯蒂公司的肯定,美国陆军决定以T4为蓝本制定未来装甲战斗车辆的发展标准。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T4战斗汽车是以克里斯蒂T1战斗汽车(如图)为基础设计的。

由于霞飞上校参加过早期对克里斯蒂坦克的测试,因此他依据经验评判T4的机动性、火力和操纵性。而T4在定型测试和长途机动演习期间也表现出色,胜过了克里斯蒂公司提供测试的另一种装甲车T5,成为克里斯蒂试图摆脱以往风格的新作。该车为全装甲结构,配备了尺寸更大的“救生圈”式炮塔,全履带式底盘放弃了克里斯蒂公司招牌式的克里斯蒂悬挂系统,转而采用蜗旋弹簧式悬挂系统和2台发动机并列式动力装置。

文章图片9

测试时T4的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展示了良好的越壕能力和行使平稳性,而履带式的T5操纵性更佳但越野能力不足,而且行进间射击准确性反而不如轮式的T4。测试结束后,霞飞上校立即向陆军部呈报申请装备T4。可官方却为T5更轻的整备重量(7吨)和更低廉的采购费用所动,而且认为以往克里斯蒂独有的轮一履混合式底盘在制造、维护上都存在难题。最终的结果是美国陆军决定采购改进了“救生圈”式炮塔的T5装备装甲骑兵部队,并以法令的形式将未来装甲战斗车辆重量的上限定在7吨(恰好就是T5的全重)。T5被赋予M-1战斗汽车的军队型号后在洛克岛兵工厂投入量产。

文章图片10

演习中的T4战斗汽车展示了良好的越壕能力和行使平稳性

为此,旁观者清的德国人不无讽刺地评价道:看上去,作出决定的(美国)官员似乎从来没有坐过一次坦克,更没有操纵上面的武器在颠簸的行驶中射击过。而德国装甲兵部队的元老之一、从1932年开始就致力于发展德国装甲兵的海德里希·黑伯格上尉更是尖刻地在归国后的报告中写道:”(我)非常庆幸,(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没有陷入这样的官僚局面”。

古德里安的评价

随着纳粹国防军对美国陆军在机械化战争领域的兴趣日益浓厚,1936年1月,已经成为首席装甲兵专家、未来的国防军元帅古德里安(此时他正以德军中少见的上校军衔统领着一个装甲师)在《军事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评述美国装甲兵力量发展和未来作战思维。

文章图片11

古德里安上校曾多次撰文阐述闪电战理论

古德里安不无忧虑又无可奈何地赞赏美国的经济总量和汽车工业都已牢牢地占据世界第一,其背后的战争潜力将是不可估量的。但“值得庆幸的是美国陆军却没有从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对机械化战争影响最大的汽车工业的领先上获得什么好处”。他认为美国坦克性能落后于同类型的德国坦克,这是“美国陆军决策部门不了解,不熟悉坦克及装甲兵特性所造成的”。

古德里安还对美国陆军中两大军种(步兵和骑兵)都企图将坦克和装甲力量纳入自己的管辖之内表示异议,认为这是美国编制体制上的漏洞,如果不解决,将对美军未来作战带来很大阻碍。

随后,古德里安又兴致勃勃地在当年11月的杂志上刊发了他经过修改的论述,并引申为评价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机械化作战能力和德国对其进行闪电战的能力。此文成为日后外人分析德国装甲兵使用原则的重要佐证。

古德里安强调装甲部队作为突击力量,体现在战争中的顺序是火力、速度和装甲保护。把坦克分散配置给步兵师的观念只不过是重拾1916~1917年间英国人最初使用坦克的战术,事实上这是失败的战术。直到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采取集中和大量使用坦克的战术,才算获得了成功。

文章图片12

虽然坦克是陆军的主要突击武器,但它仍仰赖于其它兵种的配合与支持,因此未来的突击部队应当是合成化的。为了充分发挥坦克威力,一切必要的支援部队都必须拥有与坦克相同的机动能力。即使在平时,这些兵种也应由坦克部队直接指挥。非但如此,其还应该与航空兵密切协作,利用空中支援的时效性和突然性摧毁敌军防御,同时也消减对手的抵抗意志。

机械化步兵和自行火炮以及装甲侦察部队的任务是利用、巩固和扩大集群坦克突破的效果。古德里安还引述了著名的英国装甲兵专家、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行者J·F·C·富勒的论述。富勒也认为在美国和法国军队中将坦克局限在步兵身边的做法大大地限制了坦克作用的发挥。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突击部队为主力,伴随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火炮快速突破敌防线,再以大规模作战飞机机群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向装甲兵提供实时、致密的火力支援;装甲部队的作用除了打击敌防御要点外,还要令敌人胆战心惊,在惊愕中丧失斗志;在作战时力求快速突破,达成合围态势,装甲部队只需使敌崩溃而非全歼即可,清剿溃散敌军任务交由后续部队完成。这些观点后来也出现在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里。

这篇文章问世后,立即受到纳粹德军内部的高度重视。希特勒召见了古德里安并随即委以重任——他于1939年成为第19军装甲军长(含第3装甲师)。

文章图片13

除了上述文章外,古德里安在1936年11月号的德国军事杂志《军事周刊》上对美国机械化部队专门发表了评论:“虽然美国陆军沉醉于其一系列装甲车辆的高速度之中,但无论T5还是别的什么装甲车都并非良好的设计——火力太弱、防护不足。美国人过分强调机动能力,以至于坦克装甲太薄而无法抵抗现代反坦克武器——实际上,美国人重复了欧洲在研制坦克和装甲车辆方面所走过的所有弯路。”

客观地看,古德里安的评价没有错。美国陆军装甲部队虽然经过10年的发展,但在1943年2月在北非和德国首次交手时,却依旧缺乏能抗衡德国坦克的装备。非但如此,美军的作战思想也不如自己以往的学生。从凯瑟林山口之战直到突出部战役,随着德军精锐的逐步消耗和盟军取得绝对的优势,美国装甲兵才逐渐消除了对德国同行的敬畏。

古德里安还将这种判断引申到了同样到美国考察过装甲部队建设,而且还引进、仿制了克里斯蒂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苏联身上。他认为苏联在以克里斯蒂坦克为代表的美国装甲技术基础上发展出的各类装甲战斗车辆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不过,苏联用事实证明了它和美国之间的差异。

文章图片14

斯大林虽然因为政治原因清洗掉红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设计师和纵深进攻作战信条的倡议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他几乎和德国人同时提出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理论),但苏联很快便察觉到政策错误。苏军内部在经受了与芬兰之间战争痛苦的失败后,惊呼:“德国人盗窃我们的理论,取得了如此成功,而我们却在走回头路!”随即,苏联加快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文章图片15

因政治原因被斯大林清洗掉的红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设计师和纵深进攻作战信条的倡议者——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1938年,苏联重建先前被拆散的坦克部队,4个机械化军获得扩编并改称坦克军,其余分散在步兵师的坦克营或团被整合成25个独立坦克旅。当挟横扫西欧之余威的纳粹德国装甲兵调转矛头东向、企图再次以闪电战征服苏联时,却在厮杀间惊觉碰上了强硬的对手,古德里安方才意识到起初的错误。不过这为时已晚,苏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夺回了主动权,最终和美、英等盟国让德国的闪电战彻底失败。

互访

就在古德里安著文阐述未来闪电战原则的同时,美国陆军也出台了有关的纲领。1936~1937年,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在堪萨斯州利文沃斯堡出版了美军的第一本指导机械化部队的原则性文件《机械化部队作战组织及战术手册》,首次提出未来美军机械化部队的发展目标为“机械化、装甲化、合成化”并强调以“独立使用”为主,主要用于向敌侧翼包抄、追击和发展胜利。

这一作战原则显然是在陆军部还占据很大势力的骑兵派制定的,相比纳粹德军以坦克为核心进行连续突击的闪电战思想,显然太过保守。受来访的德国军官和国内一些先知先见者的共同影响,手册指出应当加强陆军在航空领域的作用,进行空中指挥、控制、侦察和对地战术火力支援。

《手册》甫一出台,便受到了德国方面的密切关注。纳粹国防军再次急切地提出访问美军的请求。不过这次和以往德国军官单方面的造访不同,美国政府和纳粹德国达成了协议,“将在以后尽可能地安排双方军队之间的互访”。作为对美国多次接待德军参观交流的回报,美国陆军也首次获准派出各兵种专家和优秀指挥官前往德国克瑞格撒德军营参观,并列席纳粹国防军的演习。而德国方面来访军官的级别也进一步提高。已经升任纳粹国防军装甲兵总监的冯·舒尔中校于1937年6月再次前往美国。

在战术层面上他重点考察美军的机械化程度和作战能力,在技术层面上则主要调查新装备美军步兵团的M2轻型坦克、骑兵团的M1装甲车的性能,并在美军组织的演习中考察这些装甲战斗车辆的使用情况。为此,冯·舒尔专门提出了乘坐并跟随美军部队参与演习的请求,在他报请美国陆军核准的访问日程表上,开出了12家基地的名单。出于保密原因,美国只同意了3处基地向他开放。

在米迪堡,冯·舒尔参观了装备M2轻型坦克的第66步兵团,在团长S·S·小巴克勒上校陪同下观看并亲自驾驶M2参加了为他组织的团规模演习,还仔细观察了第66团的坦克车场和维护库房。他对美军装甲部队的评价和私下间与随从之间的交谈都被陪同的美国情报参谋(G-2)详细记录,并报告给了国防部和陆军情报局。

文章图片16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冯·舒尔对美军当时的装甲兵战术不敢苟同。他批评美国陆军和其他固守旧习的欧洲军队一样,把坦克禁锢在步兵身边,这样无法发挥其机动性优势——而这恰恰是美国发展装甲车辆的初衷。

冯·舒尔曾私下向陪同的美国军官建议应当赋予坦克以独立的任务,将其作为纵深突破的主力,这样才能确保在敌人战线上撕开足够宽和深的口子。他还认为,美军坦克支援火力不足,旧式的牵引火炮无法在快速进攻作战中跟上坦克的步伐,这样,即使美军有集中使用坦克的勇气和能力,也无法取得良好的火力支援效果。因此,美军必须装备75毫米以上口径、具有和坦克同等机动性的自行火炮。(待续)

文章图片17

本文下篇请点击链接:德国闪电战思想的发源(下)

附:从美国陆军攫取闪电战思想的德军中校冯·舒尔

文章图片18

在多次造访美国过程中,冯·舒尔对美军装甲力量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被他成功地融入纳粹德国装甲兵建设中。为此,他得到了德军中最坚决的坦克派将领古德里安的赏识和支持。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力荐冯·舒尔,称其思如潮涌又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于是,冯舒尔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国防军坦克及机械化兵种总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