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行军篇(下)

 昵称m5Gu5 2018-12-02


【原文】

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译文】

敌人(派出的使者)言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在准备进攻;敌人措辞强硬而又做出进逼姿态的,是在准备撤退;敌人轻车率先出动并部署于两翼的,是在布设阵势;敌人未达困境却来讲和的,必是另有阴谋;敌人跑步列阵的,是想与我约期而战;敌人若是欲进又退的,则是企图引诱我军。

【注析】

本段阐述了如何通过敌方使者的言辞、军队的行动来等表象来判断敌方真正的企图。其基本依据当然是作者前面所讲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一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博弈论理论中基本的假设之一,即不能将对方当成傻瓜,要当成是有理智的人。而有理智的人在作战过程中所要呈现给敌人的往往会在主观上尽可能造成一种假象,这就要求对方将领必须要通过对象所呈现的种种表象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分析,最后得出与事实相符的判断。


【原文】杖而立者,饥也;汲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士兵们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译文】

士兵若是柱着兵器站立,说明他们很饥饿;取水的士兵抢先喝水,说明他们普遍干渴;敌人见利益却不进兵抢夺,说明他们疲惫不堪;敌人的营寨上有鸟雀聚集,说明是空营一座;敌人夜间惊叫呼号,说明他们惊恐万分;敌方士卒纷乱无序,说明敌将没有威严;旌旗摇动不齐,说明其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说明其全军疲倦;如果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可以判明他们不准备再返回营地,是要作拼死打算的穷寇了;敌方将领要是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则说明其失去了人心;要是他们不断犒赏士卒,则说明其处于没有办法激发士气的地步;不断惩罚部属,是其自觉处于绝地;对部下先粗暴然后又害怕的,是最不明智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说好听的,说明敌人想休兵息战;敌方士卒逞怒同我对阵,但很久既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则必须谨慎地观察。

【注析】

本段主要阐述通过观察对方士卒、将领以及士卒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敌方所处的状态。通过此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主是作者认为,在作战之时,不但要考虑到地形、阵法等一般人所关注的事情,还要注重关切军队内部的官兵关系,并且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外,孙武间接地谈到了他的一些治军之道和为将之道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战场上的一些具体体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孙子兵法》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用兵理论,还涉猎到了很多的治军理论,虽然他的这些理论没有以专门的篇幅进行论述。


【原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译文】

打仗并不是兵力越多越好,只要做到不轻敌冒进、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并取得部下的信任就够了。那些既不能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盲动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

【注析】

这两句说出了作者对将领指挥作战的一般要求,前一句隐含了“兵不在多在于精”之意,后一句则指出了必败的基本前提,即无谋且轻动。


【原文】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用惩罚来对付他们就会心有不服,不服就很难能赋予其任务。士卒如果已经亲近依附,却不严格执行法纪,也是不能用来作战的。所以,要用宽厚恩仁让他们思想统一,用严格法纪使他们行动统一,这二者是必须做到的。平时以严格执行法令来管教士卒,他们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时从不严格贯彻法规去管教士卒,他们就会养成不服从命令的习惯。平时命令、法纪能得以很好贯彻的,就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注析】

这里孙武阐述了平时治兵与战时用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协调这一关系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使士卒在平时即养成服从命令,听众指挥的习惯。事实上这也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职业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那就是理顺“亲”与“罚”之间的关系。从管理学的理论上来看,使部下能够“自觉服从纪律”是一切有效管理的目标,但这既需要“亲”又需要“罚”,单纯地“亲”,虽貌似能达成团队内部的“一团和气”,但稍遇难以调和的矛盾之时,管理者就无法有效调动团队去完成任务,因为人大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片面地“罚”也不可取,那让团队成员会养成把完成任务当作一种“被迫”、“无奈”之举,无法使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与自觉、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的。因此自古以来有“慈不掌兵”之说,因为与日常的团队管理相比,军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涉及到人的生死,日常团队管理只涉及到一般利益的得失,这种“利与害”在程度上是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如此,虽然一切团队都以养成“令行禁止”(提高执行力)为主要目标,但对军队的管理者(将帅)要求更高。而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其日常的作风养成绝对是关键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