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圣范蠡的商道之本

 峨眉佛光 2018-12-02

“商圣”范蠡在春秋吴越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告别政坛之后,范蠡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后世商人心目中的典范,范蠡的大商人精神世界和经营之道给我们有很大启示。

一、待时而动

范蠡字少伯,籍贯为“三户邑”,他天纵英才、胸怀大志,他最初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经营天下的人生抱负。按照《越绝书》的说法,范蠡年轻的时候却为自己出身低贱而自卑,经常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在众人面前装疯卖傻。史料显示文种是在楚国为官时遇到范蠡的,文种求贤若渴,其求才策略很简单,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即狂放之辈经常有大才能者,而大家都看不起的人往往是道德高尚之人。这条标准比较怪异,但文种却因此发现了范蠡。科举考试还未出现的时代,从大庭广众之中求得贤士并非易事,文种将范蠡收到门下,也得助于范蠡独特的自我推介行为。

据史料,范蠡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他认为天下的王气凝聚在吴国,于是说服文种一起到吴国发展。由于吴国已经有了伍子胥这样的贤良人物,入吴不成,范蠡认为“吴越二邦,同气共俗”,转而把越国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起点。范蠡入越时大约20多岁,最初十几年并没有得到越王的重用,数次向越王进言都没有被采纳。但范蠡相信自己对吴越形势的判断,他一直在等待一个适合展现自己才能的时机。太平盛世,即使庸才也能做宰相,而能挽狂澜于既倒,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吴越纷争,越王勾践被围会稽山,越国大厦将倾,这时范蠡才正式走进越国的核心政治舞台。当走投无路的勾践向范蠡问计时,范蠡说: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这短短的几句话,内涵十分丰富。前三句是对越国国政的评判,涉及越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是“持满者与天”,“与”,这里是认同、取法的意思。吴越交战前越国国力还算强大,吴国前国王阖闾进攻越国遭到惨败,阖闾本人也因此身亡。这个时候越国国势处在“满”的状态,统治者应该小心谨慎,顺应天意,不能胡乱作为;二句是“定倾者与人”,说的是当下的形势,越国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此时一定要处理好团队内部关系,只要君臣一体、上下同心,总会战胜当前的困难。第三句“节事者以地”着眼于将来。经历这场大灾难,假若越国还能存活下去,国家不被灭亡,那一定要接受教训,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判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商圣范蠡的商道之本

虽然只是简单的三句话,但却对越王勾践的统治生涯做了较完整的概括和预期。不过这三句话还属于谈政治的层面,吴军已经把越王的残兵败将包围在会稽山上,怎样摆脱当下的军事困境才是勾践最关心的。范蠡接下来提了两套应对方案,第一套是“卑辞厚礼”,第二套是“身与之市”。这两套方案的代价是不一样的。第一条即花钱买和平,做出奴颜卑膝的姿态,乞求吴王夫差施恩。勾践马上按第一套方案实施,结果夫差并没有答应勾践的乞求。范蠡的第二套方案是让越王勾践亲自做人质,带着王妃、近臣数百人,一起到吴国去给夫差当牛做马,以此换取夫差退兵。

为了确保方案的实施,越国还派文种前去吴国疏通关系,贿赂吴国的太宰,并向吴王表达出如果这一要求被拒,越国将与吴国决一死战、玉石俱焚的决心。吴王夫差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请求,范蠡由此成功地保全了越国。范蠡跟随勾践在吴国度过三年奴隶生涯,等到终于获准返回越国时,他已过不惑之年。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勾践励精图治,越国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勾践多次欲出兵攻打吴国,一雪当年兵败为奴之耻。不过范蠡总是认为时机不到,坚决反对主动挑起战争,为此甚至招致勾践的不满。等到范蠡认为攻打吴国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的时候,20多年已经过去了,范蠡自己也已经是年近古稀。一旦认准时机,范蠡快速出手,绝不犹豫迟疑。越兵很快攻入吴国,把吴王夫差围困在姑苏宫中。夫差多次派使者前来与越国媾和,勾践犹豫不决,范蠡坚决反对: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

范蠡特别强调“时”,要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时机到了却止步不前,不仅会失去好的机会,而且那些不好的事情会接踵而至。当时越国具备灭掉吴国的实力,实现吴越统一的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如果不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将来吴越之间依然会纷争不断,当年夫差没有灭越,现在反而遭到越国的攻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吴国不断派使者前来求告,勾践始终下不了灭吴的决心。善于把握“时”的范蠡不等勾践的军令,率军一举攻克王宫,终于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辅佐勾践吞并吴国,使越国终成一方霸主。

二、择时而退

在吴越争霸中功成名就后,范蠡从志得意满的勾践身上,敏锐地发现自己继续留在越国的“时”已经不在了。范蠡陪着勾践度过了在吴国那些最尴尬、难堪的奴隶岁月;返回越国后,迫于国势衰微,勾践不得已对范蠡言听计从。现在吴国已灭、霸业已成,勾践隐忍多年的自大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对范蠡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于是战事刚一结束,范蠡就提出辞职,但遭到勾践拒绝,勾践说: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身死,妻子为戮”,是勾践对范蠡的警告与威胁;“掩子之恶,扬子之美”云云,似乎暗示范蠡在协助勾践筹备灭吴战争的二十多年内,也留下了若干被人非议的话柄。范蠡没有被勾践的威逼利诱吓倒,依然“乘轻舟以浮于五湖”,逃离了越国去了齐国滨海。史书上一面说“莫知其所终极”,一面又释放出多条信息,显示范蠡其实并非遁世,而是有了自己人生新目标——经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件事情,一是资金,二是商机,这两件事范蠡都没忽略,他逃离越国时也为后来的发展做了打算,《史记》这样记载:(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同样的事件,《国语》里的记载是:“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两相比较,《史记》更符合当时的情况。“轻宝珠玉”,是范蠡日后经商的启动资金,“其私徒属”,是范蠡的经营团队。资金和团队,再加上善于择时的团队领袖,这正是一个成功企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商圣范蠡的商道之本

范蠡虽然在越国做“上将军”,但连越王勾践自己都要“卧薪尝胆”,笔者相信范蠡的“轻宝珠玉”不会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财富。资金不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从越国逃出,行事务求低调,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不错的选择。投资农业一定要选好投资地点,让自己的产品具有稀缺性。当时的齐国商业很发达,盐业是它的支柱产业。但齐国土地条件差,特别是滨海地区,经营农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范蠡改名叫鸱夷子皮,在齐国滨海地区搞起了农业生产,《史记》记载:(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耕于海畔”,指明范蠡及其团队所从事产业的类型及地点,“父子治产”,指范蠡与自己的儿子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经营活动。没过多少年,范蠡就发家致富,资产多达数十万。如此巨大的利润,单靠范蠡父子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必定有自己的团队,也就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徒属”。

另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范蠡进行的是多样化经营,极有可能利用了齐国鱼盐之利,实现财富快速积累。同时他在养殖业上也可能取得过较大的成功,后世有多部归于他名下的养殖技术手册,如《养鱼经》、《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等,虽然这些书籍主要流传于民间,来源不清楚,但人们总喜欢把这些养殖技术和范蠡联系起来,反映出范蠡在这方面可能有所成就。

范蠡在齐国致富,引起了齐国国君的关注,齐王聘请他担任齐相,范蠡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在齐国继续待下去的“时”不具备了,于是散尽家产,“怀其重宝,间行以去”,带着自己的团队另谋出路。范蠡的两次“择时而退”,引起了司马迁的感叹: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离开齐国后,范蠡找到了陶这个地方,认为陶“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三、上商近道

范蠡在陶经商非常成功,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范蠡做生意诚信、公道,民间甚至传说是他发明了十六进位制的杆秤,保证了买卖公平。史书上说范蠡在陶地“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什一之利”的盈利率对于从事营销的企业来说并不高,远远谈不上暴利。范蠡是靠什么“商道”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呢?

范蠡商道的第一个要素是善于“候时”。范蠡对“时”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时”的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时间和事件两方面的内容,它强调的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去做合适的事情,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寻找、把握“时”,可以说是成功商人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

商圣范蠡的商道之本

和后世的许多商人在生意场上练就一身善于捕捉“时”的本领不同,范蠡先是在吴越争霸中实践自己对“时”的把握与运用,然后才转而应用到商业经营上。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范蠡最主要的致富手段就是“候时转物”,根据不同的时机,买进卖出。“什一之利”的利润率虽然并不高,但是由于时机把握准确,范蠡依然能够在十几年内,数次积累起巨量财富。

“候时转物”可以用八个字来形象说明,即所谓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八个字隐含的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体认和思考。按照范蠡的理论,水旱交替、消息盈亏是天道运行之必然,这种运行规律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即所谓“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范蠡“候时转物”,就是等待这样的时机,根据市场价格的长时段变化趋势进行商品买卖活动。

第二个要素是把握“时”的能力。一旦做出决策,行动必须果断。范蠡认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惟恐弗及。”机会稍纵即逝,决策者必须在“时”出现之际立刻付诸行动,不能犹豫不决。就好像去救火,或者去追逃跑的坏人,就算是摔倒了也得立刻爬起来继续往前奔跑,以免耽误大事。“转物”的要点在于进出两方面时机的把握,成功“转进”只是取得最佳利润的基本条件,适时“转出”也许更为关键。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只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达到预期的利润率即可,不可贪多务得。所以范蠡强调做生意要“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能够把握好“贱取”和“贵出”这两关,求利但不贪图过高利润,常抱“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心态,这才真正的上商境界。人生经验和商场经验其实是一致的,一进一退、一取一出之间,道尽千古之人生大哲理,范蠡能够在官场和商场都获得成功,确非凭空而得。

第三个要素是选择合适的经营地点。这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笔者仅稍作阐述。范蠡在越国功成名就,打算转入商业经营领域的时候,在选择经商地址方面颇为用心。齐国滨海地区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但是齐国自古有鱼盐之利,渔业养殖利润非常可观,范蠡选择在此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是明智的。范蠡在齐国的成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要继续以自己追求的方式生活,他必须另外选择经商之地。从中原文化的角度来看,定陶处在天下的中心位置,靠近黄河,地处济水、洛水的交汇点,各地异产均汇集于此,是四通八达的风水宝地,做生意的上佳之选。范蠡选择此地,也很适合从事“候时转物”的经营活动。上商之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第四个要素是重利更重义,不忘回馈社会。范蠡在齐国经商成功,离开齐国时“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在陶地逐“什一之利”,“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范蠡经商的二十几年,一共有四次巨富、三次散金的经历。从范蠡回馈社会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被称为中国“商圣”的范蠡,凭借自己的智慧去追逐财富,但财富其实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正如他凭着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辅助勾践灭吴一样,这个结果也同样不是他的人生目的。那范蠡追求的是什么?在回馈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善如水,上商近道,对财富的追逐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知进知止、知取知予,才能体悟真正的“商道”。心中常怀给予之心,在经营过程中会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被一时一地的利益所蒙蔽眼睛,也更容易获得长远的利益。范蠡散的是财富,他展示的是一颗对待财富的平常心,在商不耽溺于商,求利不蝇营于利,这是“上商近道”在经商活动中的重要表现。

范蠡名列道教四大财神之一,道藏《列仙传》说他是姜太公的学生,葛洪《神仙传》说他是老子的化身,应劭《风俗通义》甚至认为东方朔是范蠡后身。千百年来,民间还流传不少范蠡经商的传说,如成功推销鲁缟、成功贩马等,制盐、制陶等行业,把他奉为行业保护神。这些民间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范蠡的喜爱,对其经营之术的推崇与想象。因此,对中国古代大商人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演绎传说和经商技术探讨层面上,应加强商业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从“上商近道”的层面探求古代大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之道,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商业文化。

商圣范蠡的商道之本

财神养生地,碱悦盐温泉。碱悦盐温泉,贵乎稀有,源自珍罕。源自春秋古盐池深坑遗址,范蠡携西施曾再此泡泉,泉水滑如脂,常年保持在68°C,经权威机构鉴定,属于偏硅酸弱碱性医疗温泉水,富含硒、锶、锂、偏硅酸等40多种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春浴回阳敛气,夏浴解暑清心,秋浴除愁涤虑,冬浴祛寒健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