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雅•美术人物志」翁诞宪 | 向人民汇报——30位中青年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专题

 易雅艺术 2018-12-03

翁诞宪,1954年出生于福州,1978至1982年中国美院油画系本科,1982至1985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85至1988年中国美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历任中国美院附中副校长,中国美院教务处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油画系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参加第七、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精神》《吾土吾民》等展览,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浙江文化历史重大题材创作工程、《百年追梦》浙江美术精品创作工程、宁波市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宁波美术馆等收藏。出版专著《油画直接画法》、《油画风景》,个人画册《翁诞宪作品选》、《翁诞宪作品集》、《中国当代油画家风景写生画集—翁诞宪》、《当代油画家-翁诞宪》、中国美协组织的第三期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员。

▲《静谧西川村之四》(本次参展作品)

纯度与强度——翁诞宪及其油画

文 / 封治国

▲《静谧西川村之三》(本次参展作品)

在谈到自己的油画道路时,翁诞宪总是坚定而谦虚地用“执守传统”四字进行概括。从“七届全国美展”的《黄雨伞》开始,翁诞宪便以惠安女题材为中国油画界所熟知,近些年,他开始把目光和思考投向遥远的西藏,创作了一批颇具生命与情感温度的西藏组画,它以饱和浓重的色域,纪念碑般的造型气度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黄雨伞》135cm x 145cm

作为全山石先生的高足,翁诞宪执着地在现实主义的学术领地顽强耕耘。他的目光总是在回望艺术史的深处,因为他知道,那里是他的源头和根基——“我们不敢说我们是完善的,但可以说是充实的”,翁诞宪如是说,既是对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学的思考,也是对自我创作心态的真实描述。

▲《晚钟》120cm x 180cm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作为油画家的翁诞宪有着很深的音乐素养,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全山石有所关联,但可以肯定的是,翁诞宪于古典音乐研究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精神的富足,更是对艺术道路的自信。这让我想起作为科学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波普尔(Karl Popper),他在批判音乐领域的历史决定论时所说的一段话:

▲《赶海 》160cm x 180cm

艺术是自我表现这种学说,只不过是浅薄的、笨拙的和空洞的学说——虽然不一定是恶意的,如果不认真加以对待就会导致自我中心的态度和妄自尊大。但认为天才必须站在他时代前面的学说几乎都是虚假和错误的,而且开辟了与艺术价值毫无关系的艺术评价领域。

▲《那曲八月》60cm x 73cm

波普尔用音乐丰富了他对历史主义贫困论的阐述,或许,翁诞宪也由音乐清理了个人创作的逻辑线索和价值线索。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波普尔,还是作为波普尔好友的贡布里希,他们的理论都坚定地维护了古典艺术与伟大传统的尊严,在讨论翁诞宪的油画之路时,这是我脑中的第一反应。艺术家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表达个人的艺术追求。

▲《阿里青年 》160cm × 180cm

从惠安女系列到西藏组画、及至历史画,它们共同构成了翁诞宪的创作母题(motif)。这些母题所反映的,既是翁诞宪对生命感动与情感体验的理解,也是一位油画家对于“画什么”的思考和选择。一方面,他用最朴素的心态去贴近历史与现实,去理解和尊重他笔下的人物;另一方面,他也需要用这些打动心灵的载体,去一步步实现并诠释自己“怎么画”的探索历程,这是油画创作的本体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题材既是内容,也是形式。

▲《朝圣》160cm x 180cm

纵观翁诞宪各个阶段的作品,他一以贯之的,是对色彩纯度和强度的渴望。无论是惠安女纯洁的蓝色,还是藏民沉稳的褐色,以及弥漫着神秘气息的大片黑色,甚至是《义勇军进行曲》(与全山石合作)天际的红色,都显示了翁诞宪内心对色彩的强烈诉求。他的画面有宽广的色阶,他喜爱在大开大合中建立画面的黑白结构和色彩秩序,用尽可能饱和的色块统筹画面情绪,色彩中似乎暗合音乐的和谐与张力,这是翁诞宪作品传达给观者的突出特点。

▲《从远山走来》60cm x 73cm

翁诞宪的色彩极为浓郁,他很多作品中的红色与蓝色几乎没有白色的介入,尽可能地保持了原始的纯度和鲜明度。有经验的油画家都知道,湖蓝、群青是极难驾驭的色彩,透明度高而覆盖力差,创作中一般只作为点缀而使用,若要成为画面的主导色调,稍有不慎,便容易陷入水粉般的轻薄与艳俗。就油画而言,惠安女绝对是一个好看而不好画的题材。大面积的蓝色,是横亘在画家面前的第一道技术难题,但翁诞宪最终攻克了它。

▲《远山的呼唤》160cm x 180cm

蓝色,构成了翁诞宪早期惠安女创作的主导色系。长期的摸索令翁诞宪对蓝色间的细微差异极为敏感,自然,他对颜料的选择也近乎苛刻,为寻找最符合心理需要的蓝色,他反复尝试了各种品牌,并终于在香港找到了心仪的一款——伦勃朗蓝(Rembrandt blue),这种蓝色既有他所需的高纯度和饱和度,且色相纯正、稳定性极佳,翁诞宪对之颇为满意。近二十年的积累,翁诞宪对于蓝色色系的运用已臻炉火纯青,《海岛女民兵》(2003年)、《渔汛》(2004)正是把蓝色运用到极致的代表作,浓而不艳、纯而不火,既保持了色彩的饱和与晶莹,又有油画材质的凝重美感。但翁诞宪并不信邪,他坚信惠安女题材还有更多的色域可供发掘。

▲《家园》160cm x 180cm

2011年“吾土吾民——人文江南油画邀请展”中,翁诞宪以《鱼市》、《晚钟》与观众见面,《鱼市》(2004年)与《黄雨伞》、《秋水》等早期作品不同,高纯度的红紫色令人耳目一新,为获得色彩最大限度的冲击力,翁诞宪减弱了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仅用自由生动的笔触进行概括,这与他以前接近古典主义的塑造方式有明显区别;创作于2006年的《晚钟》,其构图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米勒的名作《拾穗者》,翁诞宪用黄色、蓝紫色表达海水退潮的傍晚时分,左右人物用大小不一的高纯度绿色提神,简洁中透露中作者对形式法则的高度自觉。翁诞宪用坚韧的毅力浸淫于惠安女题材研究,作为现实主义道路的忠实践行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无疑是严肃的,也是令人尊敬的。

▲《高原黄昏》60cm x 73cm

以《天路》为起点的西藏组画体现了翁诞宪近年来的艺术思考。如果说,惠安女所代表的,是翁诞宪对东方色彩的尝试,那么,西藏组画则代表了他进一步追求油画经典气质的努力;如果说,惠安女是明快的行板,西藏组画则是深沉的咏叹;在题材转换的后面,实际上是翁诞宪在“怎么画”问题上的再次探索。

大约从90年代后期开始,翁诞宪在追求色彩强烈饱和度的同时,逐渐放松人物造型的严谨性,转而强调绘画的书写性与表意性。作为一位标准的学院艺术家,翁诞宪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对细腻刻画的放弃并不意味造型的松散,而是向着更为自由的状态进发,这种自由我们在他的不少人体习作及风景写生中有所领略,但更为集中的,则是近期的西藏组画。

▲《义勇军进行曲》400cm x 480cm

(与全山石合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浓郁厚重的色彩中,翁诞宪强化了构图的纪念碑性,强烈的明暗对比时常伴随有迅捷而概括的大笔触,《唐古拉山》(2012年)的背景是天边神秘的白云和地面的一抹阳光,它们都突出了色彩和笔触的独立价值;《朝圣》(2012年)更是在近乎纯黑的画面中挤出几块亮色,人物五官完全消失,但神秘而神圣的宗教氛围更为彰显,近乎董其昌所云“欲暗不欲明”的艺术境界。从探索色彩的纯度美感一路走来,翁诞宪在西藏系列中实现了纯度与强度的统一——这是一个崭新的高度。

▲《曙光初照》180cm x 200cm

(宁波美术馆藏)

翁诞宪对油画色彩本体语言的重视,显然与他的恩师全山石有密切的关系。曹意强曾这样谈到全山石,他说:

我国的油画,在再现性造型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今天的世界画坛上看,论形体塑造的技能,我们恐怕已超过许多欧美国家的画家。然而,全山石认识到,中国油画的问题恰恰也出在这里,中国油画普遍缺乏欧洲油画的韵味,缺乏那种富有质感的“奶油味”,除了忽视油画形体塑造的触感之外,还因为不够重视色彩本身的表现力。欧洲有位批评家在评介传统油画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一字不改地形容我国的油画普遍状况,英国当时还“没有纯粹依靠色彩的绘画,犹如尚未产生依赖纯粹依赖声音的交响曲”。而在全山石青年时代,我国油画家仿佛普遍习惯于用色彩画素描。这位批评家认为,当时的英国油画中只有特纳是个例外。在这方面,全山石堪称我国的少数例外之一。在他所画的风景和许多人物肖像上,色彩是占主要地位的绘画手段。

▲《冲绳岛战役中美军解救日本孤儿》

160cm x 180cm(中国现代史学会藏)

翁诞宪继承了全山石的衣钵,他几十年油画之路的重心都是在研究油画的色彩美感。2009年,师生二人合作并完成“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作品的动人之处,除了构图的气势及人物的塑造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把历史绘画的叙事性转换为抽象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的获得正在于他们独具匠心的色彩处理。《义勇军进行曲》以饱和鲜明的红色夺人心魄,调性强烈刺激,笔触果敢奔放,绝不拖泥带水,可以说,《义勇军进行曲》既是两代师生历史画创作的高峰,也是他们共同钻研油画色彩表现力的心血结晶。

▲《海岛女民兵》200cm x 320cm

(浙江省美术馆收藏)

西藏组画一改惠安女系列的清新与明快,似乎有意在延续《义勇军进行曲》的崇高风格。《晚霞》(2010年)以鲜明的橙色调烘托人物的凝重,紫红色的藏民面部在塑造上不事雕琢,笔笔写出,快意酣畅;而《那曲八月》(2010年)更是翁诞宪同时期作品的上乘佳作,整体画面在逆光中显示了作者对色彩把握的高超控制力,透明而不失凝重,含蓄中蕴含典雅;边线处理也极为放松,天空的黑云用大笔触轻松带过,但造型颇为讲究,两笔高纯度的湖蓝颇有点睛之妙,令人击节;作为主体的牦牛在造型、色彩、质感及笔触表现上亦无懈可击,轻松灵动中不难窥见作者深厚的功力积淀。

▲《浙江保路运动》200cm × 400cm

(浙江省展览馆收藏)

毫无疑问,写实油画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因为难,它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因为难,它也经常让我们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尽头。作为一位低调而深沉的艺术家,翁诞宪对其间的甘苦有着自己的认识,他总结说:

▲《1942-象山民众勇救美军飞行员》

200cm x 400cm(宁波美术馆收藏)

人总有征服的欲望,而艺术尤为如此。把欲望付诸行动的便是勇者,但这个过程也可能极为艰难和痛苦,而且还可能要面对失败。即便得到成功,那快感也是与他所承受的磨难成正比。正如之所以足球赛对男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进球太难了,太漫长、太艰苦、太不可捉摸、又太戏剧性、太技巧性、太机遇性了。又好比听古典音乐,有时当铺垫的乐章冗长得让你无法承受,而在这时清新的旋律天籁般的飘将而来,让人有历经磨难而获重生的感觉。这就是艺术之于艺术家。

在痛苦和磨难中,翁诞宪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他在纵向的挖掘中追求写实绘画的语言深度;在心灵与现实的反复碰撞中完善个人风格,确立明确的艺术姿态;在翁诞宪的心目中,色彩表现的清澈与透明、色彩语言的纯粹化与个性化,就是他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文章有删减)

▲《渡江战役》260cm x 350cm

(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

扩展阅读

向人民汇报——30位中青年美术家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

▲开幕式嘉宾合影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向人民汇报——30位中青年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19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了30位美术家的260幅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讲话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美协统一部署,多部门协力,组织多期多批美术家集中到浙江丽水、古堰画乡采风写生。参展的这30位中青年美术家,就是其中极具特点的一批。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30位参展作者具有鲜明的共性,他们长期扎根生活,所表现的对象是经过长久观察后对生命、生活的一种提炼,在情感上是质朴而丰厚的,在创作语言上是独到而多元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说,“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准则没有变。没有人民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的滋养启发,不可能催生优秀的作品。”

▲领导及嘉宾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