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思

 剑客之海纳百川 2018-12-03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①。
  已恨碧山相阻隔②,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① 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②碧山:青山。
  【语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赏析】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三、四句承上两句,直接写离愁别恨,仍通过比较来层层深入。诗人凝望很久,暮色越来越浓,视线便逐渐受到限制,于是天涯已不可望见,只望见稍近的青山。“已恨”二字承上启下,既说明前两句的不见家,又由前两句强调的“远”字转移到下文要强调的“阻隔”上来。诗说家乡遥远已足以令人悲伤,更何况还有重重碧山将视线阻隔;碧山阻隔还犹可,那碧山又渐渐被暮云给遮住。这两句章法虽然与前两句相同,但表现时作了变化,在写景时直接说出了恨,侧重不同,抒发的情感是一致的。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
  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的风格比较凄苦,所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说:“识者谓此诗,意有重重障碍,李君其不偶乎!后果如其言。”把诗的风格内容与他的生平联系在一起看。以诗为谶,历代都有,如《南史·侯景传》载梁简文帝曾作《寒夕》诗,有“雪花无有蒂,冰镜不安台”句,人们认为“无蒂”即“无帝”,“不安台”即“不安于台城”,诗是他兵败饿死台城的预兆。又,唐崔曙作名句“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第二年崔曙就死了,只留下个孤女名星星,因此人们也认为崔诗是不吉利的谶语。这类历史上的巧合,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是有理还是无理,很难一概论之。
  习题: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诗句中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
  C.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D.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3)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1)A(3分)
  (2)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3)“已”和“还”。(1分)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