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百家号 书法自学经验分享 《米芾学书》是小学课本上的一则“杜撰”故事。 讲的是米芾小时候,练字很勤奋,但是总也写不好。 有一天,村里路过一个秀才,听说这个秀才很会教写字。 于是米芾就全请教秀才,如何能把字写好。米芾去的时候拿了一摞自己的练字纸给秀才看。 秀才瞥了一眼之后说:想写好字,就得用我的纸,得从我这买才可以,五两银子一张。 米芾回去跟他娘说了,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所以他娘为了支持米芾练字,就把簪子当了,换了五两银子,就去找秀才买了一张纸。(这样的娘真好) 纸买回来了,就一张。练字时不敢下笔,因为纸太贵了。 于是临帖的时候就想着如何下笔才能对得起这张纸。 就开始研究笔法,结构。 研究的了然于胸了,于是开始动笔写了。 写了之后又去找秀才请教。 水平确实提升了。 于是米芾明白了,练字不能盲目贪多,应该以仔细认真为主。 后来秀才走了,并且把钱还给了米芾。 米芾也因此书艺大进。 全剧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好妈,是练字成功的基础。当然这是玩笑话。这故事只是小学课本的一个故事。事实上米芾家里虽不富裕,但是也不穷。因为米芾他妈,是宋朝皇帝的乳娘,俗称奶妈,跟皇帝关系很好。米芾有官做也是因为皇帝念及他妈的旧情。当然,故事是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会?反正我是有过的。纸贵的时候确实不敢下笔,因为写错一笔,钱就没了。书法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一笔都不能错,错了没办法改。 有一次我买“蜡笺纸”,这种纸四尺对开大概在4块钱左右一张。 也就是相当于一张四尺8块钱 如果是练楷书的话,那还不算贵。 可怕就可怕在我这种练行草书的。 看似四尺对开,实则一张纸,一首诗,写起来最多五分钟。 写不好4块钱就没了。 一天不觉,两天不觉,一个星期下来。 先用毛边纸打底,在往蜡笺上写,也得几百块钱的开销。 后来知道“纸贵”了 于是下笔就小心了。 每次都是慢行笔,把每个线条的走向,每个转折该注意到的问题都想清楚。 写出来的效果自然就会好一些。 所以,有一段时间,用蜡笺纸写出的作品效果,确实比平时更好。 那是因为进步了吗? 不 那是因为认真了吗? 不 那是因为勤奋吗? 不 那是因为心疼钱了!!! 行草书的水平纯是用纸摞起来的,每次练字四尺宣纸都有十几张,毛边纸一两厘米厚。 固然有量,但是不够认真,所以收效确实不够大。创作和临帖还是两个概念。临帖可以慢慢琢磨,创作是边写边琢磨,笔走到哪,就要想到哪。所以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和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是控制不住的。纸贵的话,行笔固然就会慢了起来,仔细了起来,可控的几率就会比平时更多。所以写出的作品也就比平时更好一些。当然这是创作而言。 如果是临帖,如故事中的米芾一样。关键还是在“读帖”读帖的过程是学习“笔法,结构原理”的过程,只有明白原理,练起来才会容易上手。俗话说“不成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处处要花钱”这话是有道理的。知道纸贵了,练字就会懂脑大于动手。这是一件好事。书法特别注重“悟”的过程。如今网络教育发达,每个人的教学或多或少都比初学者水平要高一些。所以,看完之后多少能有一些进步。视频就那么长,讲的内容也那么多。一千个人看过,可能只对几十个人有影响,有帮助。关键还是在“悟”,不是在看。临帖也是,看帖不重要,每次临帖都得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看一点都不重要。读帖才重要,关键是读。 我记得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说了一句“只读了四书”。 是只看过四书的意思吗? 古时的“读”,有背和理解的意思。 说读书,其实就是背书。 古人就讲读帖,自然意思也差不多。 需要铭记在心,胸有成竹,才能下笔。 如果读帖这件事实在难理解,那也好办,多跟媳妇要点烟钱,买一些贵纸。 虽然一天练字也不会花几十块钱,并不贵。 但是比起平时一天练字的成本只有块八毛,还是肉疼的。 买了纸之后,胡乱写着。 哎呀,一包中华没了。 胡乱写着。 哎呀,一根五十块钱的笔没了。 胡乱写了一个礼拜。 诶呀,一箱油没了。 让自己当回家,知道知道柴米油盐有多贵,其实对练字真的是有帮助的。 如果花千八百块钱能让自己有个好习惯。 可比上书法班要划算。 对自己的成长来说,可能也是物有所值的。 试一下而已,又花不了多少钱 就当喝假酒了 你说呢? 集米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