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兼收并蓄 满目琳琅

 星河岁月 2018-12-03

 ——读吴中王氏槐荫层晖庐藏明清印谱


槐荫层晖庐是沪上当代印人王哲言先生斋号。



▲ 王哲言先生(1914-2009年)


哲言先生生于民国三年(1914),原籍苏州,幼承庭训,雅好文艺,擅于篆刻,精于古籍版本之学,印谱收藏尤其宏富。先生少时曾在上海雷允上诵芬堂药店工作,因有缘结识常熟庞士龙先生而渐入篆刻之门。此后,他又拜入青山农黄葆戉先生门下习印,并与王师子、李健、来楚生、邓散木、钱瘦铁、王福庵等近代艺坛名家成为知交诤友,耳闻目染,艺事更进。其中,来楚生为先生治印达一百多方,且多为肖像精品,十分难得。


先生治印以秦汉为宗,旁涉浙皖,印风率意,刀法生涩老辣,布局奇宕险拙,得高古天真之趣。曾为沪上众多书画家治印,关良先生自用印三十余方,东瀛梅舒适先生常用印,也均出自先生之手。当时媒体已颇关注,多有报道,然先生为人谦和,不以为意,晚年归故乡苏州桃花坞,颜其室曰“槐荫层晖庐”,日以艺事自娱。



王哲言刻青田石印章

印文:茶瓯经卷相伴                    

边款:丙申重阳节刻龚定盦词句,茶古茶字,王哲言。

3 × 2 × 3.1 cm


相较于篆刻创作,先生的收藏是另一个世界,并不为常人所知。印人治印、藏印、藏谱、藏书画,看似自然而然,实则颇难双全,非有相当的精力、眼力与毅力不能为之。先生一生刻印既勤,收藏亦有所成,书画印谱,名人篆刻,不计数千。盖先生交游广泛,又有名师指点,眼界自然高妙;而民国以来,庋藏名印,搜罗旧谱夙为藏家所重,先生有金石之好,于此自然竭尽心力,积年累月,遂成“槐荫层晖庐”藏谱之洋洋大观。



(清)耕息老农辑 

《淡园古铜印存》

光绪十六年(1890)钤拓本

一函八册


纵观先生所藏印谱,可谓包罗万象:旧拓本,新拓本,批注本,自辑本乃至影印本,兼收并蓄,琳琅如印林之锦囊;其收藏范围则几乎涵盖整个篆刻史的发展历程:明、清、民国,直至建国后的珍稀善本,名家名谱,无论古玺印谱还是流派印谱,很多都能在“槐荫层晖庐”的收藏中觅得踪迹,其中也不乏难得一见的孤本。这批印谱既是哲言先生一生的志趣所在,也是其艺术的取法之源。其师黄葆戉先生在为其所藏的《淡园古铜印存》中曾题曰:“治印必宗汉法,凡印人无异辞。顾当时关河阻隔,得一二方汉印不轻示人,拓分交亲,视同瑰宝。迩者南北通达,地不爱宝,时时出现;且影印之术日精,流传益广,如十钟山房、愙斋澂秋馆,各家裦然成帙,合共以数万方计,人人皆得执一卷,心摹手追,印学日益昌明。此十六册淡园原印,钤集有二千多方,哲言仁弟得此,于印学日增精进,盖原拓究与影印不同,晨夕观摩,可贵也。”可谓道出印谱收藏、尤其是原拓印谱对于一个篆刻家的重要意义。



(明)张灝辑  

《学山堂印谱》

崇祯四年(1631)钤拓本

一册,经折装



(明)张灝辑 

《承清馆印谱》

万历四十五年(1617)钤拓本

两册


槐荫层晖庐藏谱中,明代印谱有四种,分别是张灝所辑的《学山堂印谱》一册、《承清馆印谱》一部,以及罗王常的《秦汉印统》和苏宣的《苏氏印略》各一部。这四部印谱在篆刻史上可谓赫赫有名,张灝的《承清馆印谱》是考察明代众多印人风貌的重要依据,亦是合数十名手之作于一谱的首创;而《学山堂印谱》更是三堂印谱之一,虽非全本,原拓亦属难得。



(明)罗王常辑 

《秦汉印统》

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

一函八册



《苏氏印略》

万历四十五年(1617)钤拓本

共六册


《苏氏印略》为明末著名篆刻大家苏宣印谱,收苏氏篆刻537方,封面所用粉红乾隆洒金蜡笺靓丽堂皇,虽历经几百年时光而风采依然。明季乃篆刻艺术的发轫期,亦是印谱制作的萌芽期,明代原拓印谱流传至今者甚为稀见,名谱更是寥若晨星,其在篆刻学、版本学乃至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实非一般印谱可比拟。


篆刻艺术真正进入大发展乃在清季,大量金石文字资料的出土让清人眼界大开,金石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境界,治印拓谱,成为文人间一时之风尚。清人印谱,最重要者有两大类:一为古玺印谱,二为名家及流派印谱。



(清)金棫辑  

《松崖藏印》

嘉庆二十一年(1816)钤拓本

一函五册


槐荫层晖庐所藏古玺印谱中,有翁方纲旧藏的《松崖藏印》,王福厂题签、耕息老农和黄葆戉题跋的《淡园古铜印存》,被罗振玉称为古来印谱之最精者的《双虞壶斋印存》,以及《齐鲁古印攈》、《续齐鲁古印攈》、《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共墨斋藏古玺印谱》、《铜鼓书堂藏印》、《翰墨因缘馆印存》、《伏庐玺印》等多部重量级名谱。这些印谱无论是收录古玺印的数量、质量,还是编辑者的水准,均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印学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而其制作时间横跨清中期与民国,亦可见古玺印收藏的源流不断。


名家及流派印谱则是文人篆刻艺术最重要的载体,亦是几百年来印学的精髓所在。这对于作为篆刻家的哲言先生而言,显然更具别样的意义,应该也最能引起某种微妙的共鸣。因此从清早期到清晚期,直至民国的各类名家与流派印谱,槐荫层晖庐均有系统的收集。



(清)张在戊、张在辛、张在乙辑 

《张氏印谱》

康熙四十三年(1704)钤拓本

两册,前后书板


如刊于康熙四十三年的《张氏印谱》,便是清初齐鲁印派重镇张氏家族张在戊、张在辛、张在乙三兄弟辑自刻作品而成,也即著名的《相印轩藏印谱》。林皋的《宝砚斋印谱》则刊于康熙五十年,林氏传世印谱素来稀见,此谱对于研究莆田派与清初印风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清)徐坚摹刻 

《西京职官印录》

乾隆十九年(1754)钤拓本

一函六册



何天泽辑  

《广韵斋印薮》

乾隆六十年(1795)年钤拓本

一函六册


而乾隆年间的《西京职官印录》、《广韵斋印薮》,则能让我们领略清代早期篆刻的另一面,尤其《广韵斋印薮》谱前有作者何天泽友人余敬手书长序,是研究何氏生活及时人交往的罕见资料。



(清)郭宗泰辑 

《种榆仙馆印谱》

道光元年(1821)钤拓本

两函八册



徐士恺辑  

《二金蝶堂印谱》

光绪二十二年(1896)钤拓本

一函八册



丁辅之辑

《西泠八家印选》

民国十五年(1926)钤拓本

一函四册



方节盦辑 

《苦铁印选》

1950年钤印本

一函四册


而自清中期邓石如开篆刻之新风,皖派、浙派相继而起,名家辈出,名作纷呈,此时的印谱在艺术趣味上几乎达到历史的顶点,无论编辑还是钤拓,其精致程度前所未有。名家个人印谱方面,哲言的收藏中有葛昌楹所辑的《邓印存真》,是研究邓石如篆刻最重要的印谱之一;有郭宗泰辑陈曼生篆刻而成的《种榆仙馆印谱》二函八册,同样是陈氏最经典的印谱;还有赵之琛的《补罗迦室印谱》、吴让之的《晋铜鼓斋印谱》、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都是其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而方节厂所辑的《苦铁印选》,则更是公认吴昌硕最全、最佳的印谱。在合集方面,槐荫层晖庐更是几乎囊括了近代浙西四大藏印家所辑的多部著名珍本:葛昌楹所辑的《吴赵印存》第一次钤印本、《传朴堂藏印菁华》各一部;丁仁所辑的《西泠八家印选》四册本(泓字部)和三十册本各一部;高络园所辑的《乐只室印选初集》一部,是为《乐只室印选》的难得稿本;俞序文所辑《荔盦印选》一部,以及葛昌楹、胡洤合辑的《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一部、张鲁盦所辑《慈溪张氏鲁盦印选》一部。这些印谱的大名在近现代印林中如雷贯耳,所收名家作品之夥,鉴别之严,拓制之精,足以流传千古。



许兆熊辑

《池上印稿》

三册其一



吴昌硕辑  

《缶庐印存》

民国钤拓本

一函一册


如果说这些著名的印谱能让我们纵览篆刻历史的层层蜕变和篆刻艺术的惊人魅力,那其中的一些题跋本,则更多了几分优雅的人文趣味。如《池上印稿》中,作者许兆熊不仅亲手题跋,并且还在每一页中都作了详细批注;褚德彝题跋的《缶庐印存》,则是吴昌硕亲手钤拓,褚德彝不仅题了封面,还在内页中作了品评;吴湖帆题赠赵叔孺的《梅景书屋印选》仅制作十部,赵叔孺还亲手题了函套书签,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吴湖帆辑 

《梅景书屋印选》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钤印本

一函两册


还有另外一种题跋,读之则能让我们更为直接地了解当时人的人生际遇和微妙心境。如在《淡园古铜印存》中,耕息老农就有“物聚于所好也,印则椟也,得其珠矣,藏椟奚为”的题跋,实在是一段奇论,然细细想来,又自有其道理。在《订石交集》的书首题跋中,顾千里提到他和黄易在客途中相识,与小松一起论艺赏会,然因一时找不到石头而没有向他求印,没想到一别之后小松已归道山,在看到这册小松印谱时,真是一肚子惆怅:“回首卅年畴昔,辈流零落竟尽,又安能无抚景感怀欤。”这样的酸辛滋味,到了哲言先生先生的师友、近代常熟金石家庞士龙先生这里,则变成了拿印谱换米的唏嘘,在那部《赵古泥先生晚年刻印遗稿》中,庞士龙写道:近以愁困交迫,以之易米。最后只能以一句“因思物常聚于所好,但求保藏得人,余亦可无负于此书也”来疏解自己的无可奈何。一段题跋有时候就是一个故事,一种心境,甚至是一段历史。长篇大论,是感慨良多,而三言两语,也意味深长。



《赵古泥先生晚年刻印遗稿》

民国钤拓本

一函六册


收藏亦是如此。搜罗名品,有赖于鉴赏之功,当规模初具,则必有所抉择,方成系统,而日久年深,则无非以藏养心,娱己娱人——收藏,实际藏的是自己的一生际遇。在王哲言先生所藏印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黄葆戉、庞士龙和来楚生题写的书签,那是因为他们或是他敬重的师长,或是他敬重的艺术家,体现的是先生一生的交游;而那些各种不同版本的吴昌硕、赵古泥印谱,究其原由,无非是自己喜欢,有时一种印谱购买多册,也是打算把他所喜欢的印谱赠送他人,流露的是他的个人心性。至于从历代珍本到近代名谱再到普通影印本的不择细流,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收藏与创作、创作与研究方面的系统考量,简而言之,也就是他的追求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