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印谱到底美在哪?

 红旗飘飘军号响 2018-05-24


△《十钟山房印举》陈介祺辑


今儿金石君想跟大家一起欣赏些老物件——印谱。

印谱大家都不陌生,它两个基本价值:一是作为书的基本价值,二是作为印章形象留存的印学价值。大部分人制作自己的私人印谱作为纪念,或将其带出与印友探讨学习之用。


中国近代印谱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而也奠定了它非凡的收藏价值。自清代以来,印谱一直被收藏界密切关注,价格一直不菲。印谱在刊行之初的数量极少,有很多好版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失传。清末民国期间,又有大量珍贵的印谱流失海外,再加上几经战火浩劫,存世的已属凤毛麟角。


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的收藏家认为收藏篆刻名贵印章既是贤达的表现,又是贵重礼品。


函套之美


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


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




種榆仙館印譜》(清)陳鴻壽刻,郭宗泰輯

道光元年(1821)鈐拓本,二函八冊




西京職官印錄》(清)徐堅摹刻

乾隆十九年(1754)鈐拓本,一函六冊




梅景書屋印選》,吳湖帆輯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鈐拓本,一函二冊 




《澹園古銅印存》(清)耕息老農輯

光緒十六年(1890)鈐拓本,一函八冊




秦漢印統》(明)羅王常輯

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本,一函八冊




晉銅鼓齋印存》(清)吳讓之刻,李培楨輯

光緒二年(1876)鈐印本,四冊,前後書板



慈溪張氏魯盦印選》,張魯盦輯

民國二十八年(1939)鈐拓本,六冊,前後書板



装订之美


这里我们专门介绍纸质古装书的装订方式。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形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


包背装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早期的包背装,其包背纸与书页的包裹、粘接方法与蝴蝶装相似,其区别仅在于与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而不是中缝;后来的包背装则以纸捻穿订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订口一侧穿以纸捻,订成书册,然后再包粘包背纸。因其包背纸(封面)包背而不穿纸捻,故称为“包背装”。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这种装订形式产生于明朝中叶,是由包背装转化而来的。它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1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2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3改包背为露背。线装书出现后,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其他方式由于不太常用,再次就不一一表述。


經折裝,學山堂印譜(明)張灝輯

崇禎四年(1631)鈐拓本,一冊


經折裝,魯迅筆名印譜

張寒月輯刻,1971年鈐印本,


齊魯古印攈(清)高慶齡、高鴻裁輯

光緒七年(1881)鈐拓本,一函五冊


廣韻齋印藪》(清)何天澤輯

乾隆六十年(1795)年鈐拓本,一函六冊


苦鐵印選》,吳昌碩刻,方節盦輯

宣和印社發行,1950年鈐印本,一函四冊


晉銅鼓齋印存》(清)吳讓之刻,李培楨輯

光緒二年(1876)鈐印本,四冊,前後書板


西泠八家印選》(泓字部)丁仁輯

民國十五年(1926)鈐拓本,四冊,前後書板


張氏魯盦印選》,張魯盦輯

民國二十八年(1939)鈐拓本,六冊,前後書板


《周氏共墨齋藏古璽印譜》(清)周銑、周鑾合輯

光緒十二年(1886)鈐拓本,一函八冊

明清名人刻印匯存》,葛昌楹、胡洤輯

民國三十三年(1944)鈐拓本,十二冊



版式之美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十钟山房印举》版式


《孝慈堂印谱》版式


《味香室金石譜》版式


《觀古堂印存》版式


《介庵印谱》版式

《張如忭印存》版式


《五梅花館印賞》版式


《玉蘭花館印存》版式

《紉佩齋集印》版式


《夢得雙魚館印稿》版式


印谱是可供人鉴赏、临写,更重要的是研究篆刻发展史、文字学、史学的资料。一方面,古代印谱由于用纸、编辑和印制极其考究,本身就是古籍善本;更由于手工钤印,其拓谱不易所造成的存世量之罕,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般多则几十本,少则孤本存世,因此具有极大的文献史料和文化递藏价值。印谱收藏尤以名家藏印谱和名人印集为贵,前者可以看到印章收藏大家的藏印全貌,后者可供欣赏之外,更对书画名家的作品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们篆刻爱好者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印谱作为纪念,偶有机会把自己的印谱给当地名家指导的话,对于自身篆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这也将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与经历。


思考问题

陈介祺斋号“十钟山房”的由来?


上述列举的《十钟山房印举》是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所编著,陈介祺的斋号为“万印楼”,又称“十钟山房”;那么“十钟山房”的由来是什么,它又有什么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