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葡萄酒发展历程

 zqbxi 2018-12-03

当代很多人误会葡萄酒为西方的舶来品,殊不知,她已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静待千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铿锵诗句记录了华夏大地自古就盛产和盛行葡萄酒的历史。翻开漫长的时光书卷,我们会发现,盛产于河东夏县的格瑞特葡萄酒正从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向我们走来。

起源于夏

夏县是大禹故都、夏王朝建都在此地,县名也是由此而来。这里民间仍流传着仪狄酿酒供奉大禹的故事,我们在史书中也可以追寻蛛丝马迹。西汉《战国策》中记载:“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酣之。”大意是讲仪狄酿出美酒,进贡给大禹,大禹饮完陶然而醉。这则史料说明,早在大禹时期,酿酒已经出现,当时酿酒师叫仪狄。《世本·作篇》又记载:“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所谓“五味”,指的是酸涩苦辛甜五种味道,白酒明显不具备五味的特征,在现代的所有酒水类别里,只有葡萄酒才五味俱全。可见仪狄制作的酒醪肯定不是白酒,很大的可能是葡萄酒,至少是果酒。

不论是历史典籍记载,还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都显示夏县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华夏葡萄酒的重要起源地。

名重于唐

唐朝人李肇写的《唐国史补》中记载了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朝野轶事等。在该书《卷下·叙酒名著中》记载:“......酒则有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桃,岭南之灵溪......。”从《唐国史补》中记载看,产自河东的乾和葡萄酒是当时列入名酒的唯一的葡萄酒,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华夏大地最早的葡萄酒品牌。而河东在唐朝指的就是山西运城一带。因此在唐朝最有名的葡萄酒是产自古称安邑、今称夏县的河东乾和葡萄酒。

广传于宋

北宋吴埛在《五总志》中写道:“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大意是说,葡萄酒自古就被人们称奇,但是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酿法已经失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平定河东,河东葡萄酒的酿造方法才广传中原大地。可见,河东大地在华夏葡萄酒的历史传承中再一次起到重要作用。

重现于元

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作品《蒲桃酒赋(并序)》中记载:“吾安邑多蒲桃,二人不只有酿酒法。少日,尝与故人许仲祥摘其实并米饮之,酿虽成,而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说明河东安邑是华夏葡萄酒自然发酵法的重拾地和推广地,也一度成为当时葡萄酒的重要产区,在历史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元史》记载,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六月,朝廷有令:“敕平阳路安邑县蒲桃酒自今毋供”,可见从宋金起,安邑的葡萄酒开始成为贡酒。

盛赞于明

洪武14年(公元1831年),朱元璋来到安邑禹庙祭拜禹王,当地一位名为王翰的教育官员在其《蒲桃酒赋》中记载:“洪武辛酉谒禹庙,有以葡萄酒见饷者,其甘寒清洌,虽金拌之露,玉杵之霜,不能过也”。这则食疗记录了安邑葡萄酒甘甜清凉、色泽通透、酒质上乘的特点。

明朝文献还记载:葡萄酒出哈刺火者最烈,西番次之,平阳又次之。说明晋南一带的葡萄酒以品质温和著称。

存留于清

清代中叶以后,欧洲各类葡萄酒开始大规模进入华夏大地,成为上层人士款客敬宾的上佳酒品,华夏本土的葡萄酒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安邑,民间依旧保持着酿葡萄酒的传统。清雍正本运城《旧制述》在描写当时运城的商业面貌时写道:向晚葡萄有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说明当时的河东夏县仍然是葡萄酒的重要产区。

此后进入民国。当时的《安邑县志》记载:“种葡萄,有酿作坊。”说明河东夏县民间仍然保留着酿造葡萄酒的传统。

复兴于今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格瑞特酒业有限公司的创立,夏县的葡萄酒业才加快了复兴的步伐。2011年,格瑞特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5000亩葡萄种植园。2013年,格瑞特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立志做华夏葡萄酒首席酒庄,华夏本土葡萄酒开始融入世界,汇入潮流,引领今朝。

古有“河东之乾和”,今有夏县“格瑞特”。格瑞特不仅在文化和渊源上,展示出华夏葡萄酒的一脉相承,更会凭借优秀的品质和引领新生活的理念,揭开河东夏县葡萄酒业新辉煌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