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意义疗法,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战胜极端痛苦的

 我是安庭和晶灵 2018-12-03

文/锁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书中弗兰克尔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及心理状态。难得的是,弗兰克尔并没有偏激的看待集中营的遭遇,而是能以一个非常客观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集中营的生活无疑是惊险恐怖的,但也正是集中营的遭遇让弗兰克尔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发现,很多的囚徒并不是死于饥饿和疾病,而是死于对生活的绝望。弗兰克尔因此创立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对于盛行虚无主义的20世纪来说,无疑帮助了很多人战胜了精神空虚、虚无堕落、无所适从的世纪病。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到人生极端的痛苦,比如失去某位重要的家人,比如经历经济上的重大挫折,比如遭受了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但当我们面临这些的时候,如何调整心态,尽快的从悲痛中走出来,勇敢的面对新生活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失去了所有的头衔和荣誉,你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财富,没有家人,你的人生将会有怎样的意义?这种体验在纳粹集中营就可以真切的体会到,在这里,你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纳粹集中营这个词听起来神秘又遥远,研究集中营里囚犯的心理,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意义呢?意义疗法又是什么,它是如何帮助人们战胜极端痛苦的呢?有哪些途径可以做到让生命充满意义呢?本书就是对以上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弗兰克尔是一名医学博士,在维也纳医科大学担任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职位。其实,弗兰克尔在被送进集中营之前,他已经凭借自己的学术贡献拿到了美国签证,但他不愿意抛弃自己的父母兄妹和妻子,独自苟活,于是选择了和家人共同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弗兰克尔能够活下来堪称一个奇迹,他的父母、哥哥和妻子都被送进了毒气室,活下来的只有弗兰克尔和他的妹妹。

在走出纳粹集中营后,弗兰克尔没有像其他的犹太人一样离开维也纳,而是遵循内心的声音,选择在当地做一名心理医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同胞能够走出心理阴影。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光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量就达到了1200万册,并且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弗兰克尔一生都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取得了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弗兰克尔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那些没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正是践行了尼采的这句话,他将生命开出了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集中营里的囚犯会经历哪三种心理活动阶段,研究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对我们有哪些意义。

1、第一阶段:恐惧(恐惧且伴有“暂缓性迷离”)

初入集中营,面对自己前途未卜的生命,内心无疑是恐惧的。但在这一阶段,囚犯们通常会发生心理学上的“暂缓性迷离”状态,也就是相信最后的结果不会太遭,以至于面对所发生的一切,选择视而不见。比如,在看见面色红润的囚头时,心里会想,在这里的生活也不错。

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所有的囚徒都只是某个号码而已。这些号码通常会刺在囚徒的皮肤上,并且还要缝在裤子、夹克或上衣的某个醒目位置。在进行财务清查的时候,一些天真的人还问他们能否保留一枚戒指、一块奖牌或一件幸运物,这惹得那些老道的囚徒发出阵阵笑声,他们在嘲笑这些天真的人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财产都要被剥夺的事实。

比如,弗兰克尔询问一位老道的囚徒,是否可以留下自己未完成的手稿,老囚徒嘲讽的回应了弗兰克尔一句“狗屁!”那一刻,弗兰克尔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心理上也达到了第一阶段反应的极点——他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1)集中营中的囚犯们,在第一阶段通常会发生暂缓性迷离的状态,也就是愿意去相信最后的结果不至于太遭,以至于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会选择视而不见。

(2)慢慢的,囚犯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幻灭,然后囚犯们会表现出了一种冷酷的幽默感和好奇心。好奇自己是否会脱险,什么时候会脱险,是会受一点伤还是会被折磨的体无完肤。

(3)尽管做出自杀的决定一点也不难,但自杀没有任何意义。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徒在恐慌的第一阶段已不再惧怕死亡。人们在极端的生命体验下,会逐渐习惯和死亡对话。

【案例1】冷酷的幽默感。洗澡时大家互相嘲笑对方,除了赤裸的身体,一无所有。

【案例2】弗兰克尔问囚禁时间较长的囚徒,自己的同事和朋友P被送到了哪里,囚徒随手指向几百米外的烟囱,回答道“你的朋友正慢慢飘向天空。”多么冷酷的幽默感,人们明明是被送进了焚尸炉,却被囚徒说成了飘向天空。听起来令人心酸又阴森恐怖,但囚徒们早已麻木。 

【案例3】老囚徒跑过来分享经验,并嘲笑弗兰克尔身体瘦弱,会被送去毒气室。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要切记:刮脸,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的干活,你就不用怕毒气。

2、第二阶段:冷漠(极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囚徒心理反应第二阶段,人们表现出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这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机制。在这期间,他们的情感进入一种死亡状态。他们通常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无法真切的感受到厌恶、恐惧或怜悯等情感。在进入集中营几周,人们会不断看到受难者、将死之人和已死之人,对一切已司空见惯,再没什么事情能够打动他们了。

【案例1】两小时前还一起聊天的囚友,尸体正在弗兰克尔面前,被人粗鲁的拖到屋外,弗兰克尔冷漠的看着这一切,内心已经毫无波澜,甚至可以继续默默的喝汤。

【案例2】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的倒退。弗兰克尔不愿叫醒做噩梦的囚友,因为现实比噩梦更可怕。

【案例3】不得不做违背心愿的事情。面对囚头朗诵自己写的滑稽的诗歌,弗兰克尔强咬住嘴唇不让自己发笑,并且拼命的鼓掌。

3、第三阶段:恢复(人格解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是在梦中一样。人们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内心紧张不安之后是彻底的放松,但人们不会高兴到发狂,大家只是胆怯地看着周围,看着彼此,疑惑不解。人们在看到美景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的重新培养这种能力。

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释放,反倒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正如潜水员突然离开潜水舱会损害他的身体健康一样,犯人突然从高度紧张的集中经营得到解放,也可能遭受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损伤。所以,这些人不仅仅是被释放了那么简单,更加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才能够恢复。

【案例1】不停的吃,抑制不住说话的欲望。

【案例2】踩庄稼。把自己遭遇的不幸当做为所欲为的借口。

【案例3】道德出轨。

【案例4】理想的破灭。

二、意义疗法是怎么回事,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案例1】“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

【案例2】领养老金的人和年长者容易出现这样的危机,也是因为同样的道理。

【案例3】作词作曲家F,梦到1945年3月30日战争就会结束,结果当那天到来的时候,战争并没有结束,F死于第二天,外表显示他死于伤寒,实际上他是死于绝望。

【案例4】大儿子11岁夭折,自己多次自杀未遂,小儿子患有小儿麻痹。当这位妈妈想要带着残疾的小儿子一起死的时候,小儿子拒绝了。经过治疗后,这位妈妈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不再想要自杀。

三、让生命充满意义的三种途径有哪些。

人类总是有能力:

(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

(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

(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从事某项事业取得成功。

(2)去爱某个人,帮助爱人实现潜能。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体验真善美,体验自然和文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去爱某人)

(3)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

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案例】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靠着思念妻子坚持下来。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自己如此空虚?这就是个人如何看待各种挑战与机遇的态度问题。积极的态度既可以使人倍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找到生命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就像尼采那句著名的话: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