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画十六观2-3-1

 高山仙人掌 2018-12-04
      三、缥香

老莲的高古,不是高出世表,不及人事,不是通过古来排斥今,不近人情,正相反,他的高古,是通过荒古寂历中的叙述,来彰显人最为切近的生命故事。

老莲境界高古的绘画,表现的是他当下的感觉,解决的是他人生的困境。他刻意创造高古的境界,用意却在“今”的跃现;高出世表,却有热烈的人情,有带血的呼唤。他晚年的画总是这样,三代的鼎彝,莽古的怪石,万岁的枯藤,幽冷而不近人间趣味的色彩,静穆得没有一点声响的空间,但往往就在这沉寂之中,有一点两点妙色忽然从画面中跃起,案台上的梅花清供正对着你展示她的鲜活,如在寂然的天幕中飘来一朵浪漫的云霓。就拿上节所举的《高隐图》来说,在幽人空山的荒古寂历之中,童子事茶,轻扇炉火,炉火正熊熊,而在万年的枯石上,有一个显然被放大了的花瓶,花瓶中就插着一枝梅花,梅花几朵白里略带些幽绿的嫩蕊,突然点醒了静寂的世界,带着这万年的寂寞旋转(图10-21)。

这可以说是老莲之所以为老莲的重要标志之一。他的这朵“莲”,是亘古不变的“莲”,是在地老天荒中展现的“老莲”,一朵永不凋谢的“莲”,一个超越事实表象昭示真实存在的“莲”。老莲绘画的高古,都是为了映现这“莲”的鲜活—在永恒寂寞的世界里(老),一朵莲花绽放了。晚年的他“趋事惟花事,留心只佛心”,花事与佛心,于此两相倚。

《隐居十六观》中第四观为《缥香》(图10-22),画一女子在山林中读书,女子体态纤细,面容匀柔,老莲用写实的笔触,轻轻勾出山石的形状,以双勾法画出竹的轮廓,女子高髻娥眉,衣纹、坐垫花纹以及头饰都经过精心的描绘。从女子的神情和幽冷的格调看,确如翁万戈所说,画出了“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老莲诗句)的感觉。古书有以缥帙作套的,故书卷也称缥帙,所以此图名《缥香》,当与读书有关,图中的女子就是在读书。但此图又不限于表现读书的内容,而是通过对一位曼妙女子的追忆,表现他对一切尘世风华的眷恋,缥香传达的是他心灵中对冷香逸韵的把玩。读世界这本大书,在花开花落背后体味生命的“香”意。我们可以将此画与他的一首诗比照而读:“难以解孤臣,春风吹泪落。山梅数十株,周匝予小阁。看花之盛衰,慰我之魂魄。”(卷四《楼上》)诗意正在“缥香”中。

这组册页共有二十页,前四页是书法,后十六页是画图。前四页中的第一页书隐居十六观之目,接下的三页书自作诗词四首,诗词的内容当与后面画图的内容有关。第一首七绝云:“老莲无一可移情,越山吴水染不轻。来世不知何处去,佛天肯许再来生?”写对山水的挚爱已入膏肓,无法将此情感移去(尘染不轻,是说爱山水病很重)。绝望中的他,通过来世的幻梦,表现不忍舍弃大好山河的忧伤。第四首是词:“山水缘,犹未断,朝暮定香桥畔。君去早来时,看得芙蓉一片。青盼青盼,乞与老莲作伴。”此生淹留,就在山水,在世界的幽情美意。他曾说:“老悔一生感慨多在山水间,何则?既脱胎为好山水人矣。每逢得意处,辄思携妻、子,栖性命骨肉归于此,魂气则与云影、山色、水光、花色共生灭,吾愿足矣。”(卷二《游净慈寺记》)这是他的尘缘,是他没有还清的香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