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军兵服上,“兵”与“勇”只一字之差,为什么待遇有天壤之别?

 鹿文康金 2018-12-05

字数:7291字,阅读时间:约19分钟



在清代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兵卒穿着军服,军服上面有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为什么同样的军服上面的字不一样呢,有什么讲究吗?

一个老兵曾经说:“别看只有这一字之差,待遇相差太多,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其实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兵”是国家常备的武装力量,也就是正规军的意思,这个正规军分为两个,一个是八旗军,八旗军可不仅仅是满八旗,还有蒙八旗、汉八旗,他们都是大清的正规军力量,直接隶属皇帝,一个是绿营兵,是汉人军队,但地位不如八旗兵高。它的存在是弥补满人军队的不足,它是大清入关后,收编的汉人军队,有的是招降来的,有的是新招的农民,成分比较复杂。

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的,极大节约了社会资源,这个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早在明万历年间,有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万历43年又增设四旗,这就是八旗的雏形。

说完了八旗军,再说一下绿营兵,这是汉人的军队组织,也是在满清叱咤军事舞台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绿营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又叫绿旗兵。虽然地位没八旗军高,但人数比八旗军多得多,虽然八旗军被分配在最好的位置——京师,卫戍京师,负责京师的安全,为最精锐的正规军力量;但平叛什么的,还得指望绿营兵,绿营兵遍布全国各地,人数要比八旗军多几十倍。

八旗军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出来的,八旗子弟出身都很好,养尊处优,这些兵源倒是满足了统治者的虚荣心和服务于贵族阶层政治需要,然而他们毕竟是纨绔子弟,纨绔子弟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大清入关前,八旗军还称得上是精锐力量,在清军入关后,八旗军慢慢腐化堕落,康乾盛世之后,他们都废了,据说连战马都跨不上去,成了饭桶、酒桶。

而绿营兵的地位日渐强势,镇压三藩之乱就是绿营兵,说明康熙年代八旗军已经快残了,用不上了。后来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下令“八旗为满洲之根本”,对军队进行改革,整顿军备,终于让八旗军士气大振。

那么“兵”和“勇”的区别是什么呢?

有人说,“兵”是亲娘养的,“勇”是后娘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正如绿营兵的存在是为了弥补八旗军人数的不足,那么八旗军和绿营兵又都属于——“兵”,也就是正规的编制力量,国家正规军,吃国家粮食的,以打仗为职业的士兵,只是地位和待遇上稍有差异。

而“勇”则是乡勇、兵卒,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比如遇到三藩之乱这种大规模的镇压军事行动,政府除了使用八旗军和绿营兵,还会从农村或乡镇临时招募乡勇,经过简单训练,立即加入战斗。战斗结束后解甲归田,该干嘛干嘛,什么都不耽误。

“兵”是正式的、有编制的工种;“勇”是临时的雇佣工。

在清朝末年,曾国藩操练湘军,他将乡勇改为“练勇”,也就是后来的湘军,给他们发粮饷,让他们有正式的编制。这样曾国藩才建立起自己的“私家军队”,也就是“私人武装”。曾国藩是个聪明人,稳定军心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们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有了稳定的收入,士兵们谁打仗不卖命?

但“勇”和“兵”还是不同,“勇”的特点是私募武装,听命于长官,而“兵”听命于皇帝,还是有区别的。说到底还是“兵”更正规,属于吃皇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